新课改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创新路径探究
杨秀艳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黄歇口镇大兴小学433306
引言
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关乎国家大计,其改革和发展一直被广泛关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部分,其与学生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也牵涉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在资源配置、师资力量、教学观念等方面存在诸多短板,严重影响其教学质量的改善,所以,探寻新课改之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革新途径,对推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一、新课改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资源供给与新课改需求脱节且不足
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少、器材少的现象普遍,大部分学校没有标准操场,有的学校只能利用校园空地开展活动;体育器材多是传统的跳绳、篮球,数量少,器材老化,不能满足新课改“多样化运动体验”的要求;农村缺少现代化体育教学资源,缺少多媒体教学设备、数字化运动监测设备等,教师不能利用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也不能准确掌握学生运动数据,无法实现“智慧体育”。
(二)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低,教学能力欠缺
一方面,农村小学专业体育教师严重不足。据调查,大部分农村小学的体育课程是由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兼任的,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体育知识学习和教学技能培训,不能正确理解新课改对体育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培养要求,教学内容多是“跑、跳、投”等基本动作训练,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农村教师培训机会少,不能接触到新课改下的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学能力一直“原地踏步”,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三)教学理念落后,忽略综合育人价值
“应试教育”惯性导致农村小学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部分学校将体育课程当作“副科”,出现“挤占体育课”“放羊式教学”等现象,家长也认为“体育不升学”,只看重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忽视体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这种落后教学观念与新课改“以体育人、综合育人”目标严重脱节,阻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改革。
二、新课改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盘活本土资源,打造低成本特色化教学体系
一是就地取材开展教学。以田野、山坡当“户外操场”开展越野跑、寻找自然等;利用乡村道路、晒谷场开展跳绳、踢毽子等体育游戏,减少对标准场地的依赖;二是开发乡土体育器材。用竹竿做“竹马”“跳杆”,用稻草编织“毽子”“沙包”,用废旧轮胎做“平衡训练器”,降低教学成本的同时,保留乡愁乡情;三是利用社会资源。借助当地村委会、农场,借用乡村文化广场、农田等场地开展体育教学;邀请舞龙、舞狮传承人进入校园,开设特色体育课;
(二)强化师资建设,构建专业化多元化教师队伍
一方面扩大专业教师供给,借助“特岗计划”“定向培养”政策,促进体育专业毕业生投身农村教学,在政策支持下吸引体育人才下沉农村,“以小带大、以大带小”助力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与地方师范院校共建“农村体育教育定向班”,共同培养能够满足农村教育教学需求的复合型教师;另一方面强化兼职教师培训,就非体育专业兼课教师而言,要开展“体育教学基础技能”校本培训,邀请学校专业体育老师给教师讲授新课改理念、基础体育动作教学方法,或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线资源为教师提供免费体育教学课程,促进非体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要建立“城乡教师帮扶机制”,从城市优质小学派出体育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开展“送课下乡”“线上教研”,共享先进的体育教学经验,定期组织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参加市、县教研活动,丰富教学视野,扩大视野范围。
(三)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生活化与跨学科的教学融合
新课改强调体育与生活、其他学科的融合,农村小学可以从两个方面创新教学模式,一是开展“生活化体育教学”,把体育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比如教学“家务劳动中的体能训练”,像挑水、扫地这些动作的标准化指导,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设计“校园劳动 + 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校园里进行种植、打扫等劳动,同时加入搬运、协作等体育训练,做到“劳动 + 体育双赢”。二是“跨学科融合教学”,把体育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结合起来,比如体育与数学融合,让学生跑完步之后算一下“平均速度”,跳绳的时候数一数“次数和时间有什么关系”,体育与科学融合,讲讲“运动时候的心肺功能变化”“骨骼肌肉是怎么工作的”,体育与语文融合,让学生写一写“体育活动日记”“运动故事”,做到“以体育为载体,促进多学科素养的提升”。
(四)构建“过程性与多元性”优化评价机制
一是丰富评价内容,从“技能、态度、进步、合作”四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把“课堂参与度”“团队协作表现”“运动习惯养成”纳入评价内容,不再仅仅关注技能成绩;二是创新评价方式,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根据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参与情况;学生用“运动成长档案”记录自己的运动计划、进步过程;同伴互评关注学生在团队活动中的表现;家长通过“家庭运动打卡”反馈孩子在家里的体育锻炼情况,形成“四维一体”的评价合力。三是关注个体差异评价,对于体能较差的学生,采用“个性化进步标准”,“以学生自身的初始成绩为基准,评价学生的进步情况”而不是和别人比,让每一个孩子在体育课上都有获得感。
结语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不是“高投入、高规格”,而是立足于农村实际,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本土化、低成本、特色化”为路径,在资源、师资、教学、评价、协同等方面破解困境。只有充分发挥农村的特色优势,调动家校社协同力量,才能真正使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达到“以体育人、健康成长”的目标,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儿童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明 . 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探索 [J]. 基础教育研究,2020(6):45-47.
[2] 张丽 . 农村小学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 [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3] 赵雷 .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策略 [J]. 教学与管理,2021(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