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发展理论视域下大班幼儿花样跳绳课程的创新设计与实践路径
马传奇 常化磊 陈文浩
内江师范学院 四川省内江市 641100 濮阳市油田第六中学 河南省濮阳市 457000 内江市翔龙中学 四川省内江市 641100
项目:成都大学全国幼儿体育发展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YETE2023C08
摘要:本研究针对幼儿园花样跳绳课程现存问题,基于动作发展理论构建三级课程体系,涵盖基础动作、组合创新与情境游戏模块。创新提出三维目标体系、模块化设计方法,结合音乐调控、动态环境匹配等策略,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协同的多维评价系统。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提升幼儿身体协调性、耐力和运动兴趣,为幼儿园体育教育科学化发展提供实证支持。
关键词:作发展理论;大班幼儿;花样跳绳;课程创新;实践路径;
1前言
随着学前教改深入,动作发展理论对幼儿体育课程的指导作用日益显著。花样跳绳作为综合性运动,在促进幼儿大肌肉发展、空间感知及团队协作方面优势明显。当前幼儿园花样跳绳课程存在目标模糊、内容碎片化、教学单一等问题,未充分发挥动作发展理论对课程设计的指导作用。本研究以5-6岁幼儿为对象,基于Newell限制模型和动态系统理论,构建包含基础动作模式、组合创新模块和情境游戏单元的三级课程体系,探索符合幼儿动作规律的花样跳绳教学模式。研究着重分析个体差异对动作习得的影响机制,建立多维度评价系统,为幼儿园特色体育课程发展提供新视角。
2 大班幼儿花样跳绳课程的创新设计
2.1 课程目标体系建构
基于动作发展理论的"能力阶梯"原则,本研究构建了包含基础层、组合层、创新层的三维目标体系。基础层聚焦单足连续弹跳、双手同步摇绳等基本动作模式规范化;组合层强调动作要素重组能力,通过节奏型变换(如双摇跳接开合跳)、空间位移(行进跳结合旋转跳)实现动作迁移;创新层创设"动物模仿跳""故事闯关赛"等主题情境,引导幼儿在问题解决中发展动作创编能力。目标设定采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每阶段设置3-5个可观测的行为指标,如单摇连续跳达20次时触发双摇动作学习阈值。
2.2 课程内容模块化设计
2.2.1 基础动作模块采用"分解-整合"螺旋式编排,将跳绳动作解构为摇绳轨迹控制(矢状面钟摆运动)、起跳时机感知(触地声与绳体过顶的视听统合)等关键要素。通过绳梯训练(绳体静止时的脚步练习)、影子跳绳(无绳模拟动作)等辅助手段,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动作本体感觉。
2.2.2 组合创新模块引入"动作语义编码"机制,将78种基础跳法按动作拓扑结构(如轴向旋转度、支撑面变化率)进行分类编码。设计"动作拼图卡"教具,允许幼儿通过排列组合卡牌(如将"单脚跳"卡与"侧摆绳"卡组合)自主生成新跳法,教师通过动作可行性分析引导技术优化。
2.2.3 情境游戏单元开发遵循"具身认知"原理,设计包含前庭刺激(蒙眼听声跳)、本体觉整合(持重物平衡跳)的多模态任务。例如"丛林探险"游戏要求幼儿在完成跨跳(躲避树桩)的同时进行计数运算(收集松果数量),实现运动技能与认知能力的协同发展。
2.3 教学策略创新
2.3.1 采用"音乐节奏调控法",选取不同BPM(每分钟节拍数)乐曲匹配动作难度,当幼儿动作自动化程度达到80%时,通过提高音乐速度(从100BPM增至120BPM)诱发动作模式适应性调整。
2.3.2 实施"动态环境匹配"机制,根据Newell模型中的环境限制要素,设计渐进式环境复杂度:初级阶段使用珠节绳(增强本体感觉反馈),中级阶段切换为塑胶绳(提升摇绳速度需求),高级阶段引入双绳交互系统(培养协作意识)。
2.3.3 建立"多维度评价系统",包含运动学参数(腾空高度、动作对称性)、行为观察(任务坚持度、创新尝试次数)和认知反馈(动作描述准确性)三个维度。开发基于视频标记技术的动作分析程序,可自动识别幼儿膝关节屈曲角度、绳体旋转角速度等关键参数,实现量化评估与质性评价的有机统一。
3 大班幼儿花样跳绳课程的实践路径
3.1 环境创设
环境创设遵循三大原则:安全性采用8-15mm厚TPE/PVC跳绳垫减震,器材均使用环保材料;挑战性划分基础区(单摇跳/双脚跳)、进阶区(交叉跳路径及闯关情境)、挑战区(可调绳网支持双摇跳/花样跳),分层促进能力发展;互动性通过动作分解图与音乐节奏提示,多感官辅助动作记忆。
具体方案三维度:物理环境划分三区——基础区配软垫专注基础技能,进阶区设地面标记及模拟山坡、独木桥等闯关场景,挑战区利用可调设施练高阶动作,墙面辅以卡通分解图实现可视化;器材安全选用欧盟标准2000-2500mm彩色耐磨跳绳,每日量化检查地面湿滑度与器材磨损;心理营造结合《兔子舞》音乐强化节奏记忆,通过"小导师"计划激励幼儿示范教学,构建榜样引领与同伴互助机制。
3.2 实施流程
采用"三阶九步"渐进式跳绳课程体系分三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基础巩固期)采用"感知-模仿-强化"循环,前2周通过绳感游戏培养节奏知觉,3-4周运用镜像练习法配合节拍器分解动作,第5周启动达标闯关机制,需连续成功5次点亮技能星图。
第二阶段(组合迁移期)构建"示范-解构-重组"教学链,每周设置主题任务。如双人交互跳单元,通过视频慢放解析发力时机,结合地面双色光带标记摇绳路径,最终引导小组编排含3种跳法的音乐套路,借助APP实时对比动作轨迹建立元认知。
第三阶段(创新应用期)推行情境化深度学习,每月开展AR主题展演(如海底世界),幼儿需在虚拟场景中创编动作。智能手环监测HRV和动作流畅度,自动调配竞争/互补/接力型分组,每15分钟切换训练焦点防止疲劳。
3.3 评价机制
一、突破单一教师评价,创新引入教师、学生、家长协同评价:
教师评价聚焦专业动作分析(姿势、力度、协调性),结合《跳绳观察记录表》追踪动作发展轨迹(如双脚同步性、手腕节奏、音乐适应性)及心理适应(焦虑调节、抗挫力)。
学生自评通过"跳绳心情图"等工具记录学习感受,培养元认知意识。
家长参与借助家庭练习视频、打卡手册反馈课外表现,形成家校闭环。
二、过程+结果双轨动态评价
过程性评价:教师持续观察核心指标(动作同步性、节奏稳定性、情绪调节),结合智能跳绳测试仪记录客观数据(1分钟次数、速度稳定性)与视频动作规范性分析(弧度均匀性、落地轻盈度)。
结果性评价:采用"花样跳绳达级测试"(以20次连续跳跃为基准),对接《国家体质健康标准》,通过"月冠军"荣誉、进阶任务激发动力。
家园共育实践:通过《家庭打卡手册》记录练习时长、新技能掌握(如交叉跳尝试),依托微信群形成"视频分享-教师点评-同伴互学"闭环,定期举办"家庭跳绳日"(亲子双人跳、默契评选)深化协同。
4.结束语
本研究基于动作发展理论,对大班幼儿花样跳绳课程进行创新设计与实践探索。通过构建“三维目标体系”,设计分层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并结合环境创设与多元评价,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课程实践路径。参与花样跳绳课程的大班幼儿在身体协调性、耐力和运动兴趣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本研究为幼儿园体育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范例,有助于推动幼儿体育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1]李冉,刘展,李小京,等.约束模型视角下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教学干预研究——以山东省潍坊市一农村幼儿园学前儿童为例[J].体育科学,2021,41(02):51-58.
[2]刁玉翠.3~10岁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发展与教育促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3]饶梅华.幼儿园动态教育环境的创设[J].教育界,2022,(05):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