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的有效建设及发展研究
阿旺平措
西藏林芝市波密县玉许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 西藏 林芝市 波密县 860300
引言:
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地域特色、历史传统和时代需求紧密相连,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活动形式日益丰富,但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短缺、传统文化传承乏力等问题。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渠道,也对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带来冲击。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多民族聚居特点,使得群众文化建设必须兼顾文化多样性与社会稳定性,深入研究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立转场文化服务点,随牧区迁徙提供流动文化服务
新时期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的有效建设及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牧区生产生活特点,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建立转场文化服务点是适应牧区迁徙生活的重要举措,通过流动文化服务满足牧民精神文化需求。转场文化服务点可依托流动图书车、移动放映队、便携式演出设备等载体,在牧区迁徙路线上设立临时文化站点,定期开展图书借阅等活动。这种流动服务模式打破了固定文化设施的地域限制,使文化服务能够跟随牧民的脚步,实现文化供给与牧民生活的同步移动。
转场文化服务点的具体实施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和保障体系,要组建专业的流动文化服务队伍,选拔熟悉藏汉双语、了解牧区生活的文化工作者,经过系统培训后开展服务工作。建立科学的服务调度系统,根据牧区迁徙规律和聚居情况,合理规划服务路线和时间节点,确保文化服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服务内容设计应注重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既要有理论政策宣讲、农牧技术培训等实用知识,也要有牧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和体育竞赛[1]。
2. 举办望果节文化展演,融合农耕祭祀与现代文艺形式
在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举办望果节文化展演应当遵循传统祭祀仪式的神圣性与庄严性,重点突出其作为农耕文明精神内核的文化价值,可在严格保持转田、诵经、煨桑等传统祭祀流程完整性的基础上,于祭祀仪式前后分别设置文化展示环节——前期通过展板、影像资料系统介绍望果节的历史渊源与民俗内涵,后期组织静态的非遗实物展览,如陈列传统农具、青稞酒制作器具等生产生活器物,并配以传承人现场讲解耕作技艺,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在祭祀场地外围设置虚拟现实体验区,让群众通过 VR 设备沉浸式了解传统农耕流程,这种 " 核心仪式保持原真性、外围活动增强体验感 " 的模式,既避免了在神圣祭祀期间掺杂娱乐化表演可能引发的文化失真,又通过科技赋能拓展了文化传播途径,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群体,可设计互动式教学模块,如让参与者在电子屏上模拟传统农事操作,同步学习藏历节气知识,使庄严的祭祀传统与现代展示方式形成时空对话,既维护了文化仪轨的严肃性,又实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有效传承与创新表达,这种建设路径充分体现了对民族文化本真性的尊重与现代传播需求的平衡。
3. 组建农牧区" 格萨尔王传" 说唱队,活化史诗传承
组建农牧区" 格萨尔王传" 说唱队是一项富有战略意义的实践,被誉为 " 东方荷马史诗 " 的活态遗产,其说唱传统在藏族群众中具有深厚根基。利用选拔农牧民中具有语言天赋和表演热情的传承人,由文化馆站专业人员开展系统性培训,将传统口传心授与现代舞台艺术相结合,使史诗表演既保持庄重的仪式感,又融入当代审美元素。牧区的赛马节、农耕区的望果节等民俗活动中组织巡回展演,让史诗说唱从封闭的传承场域走向开放的群众文化空间。文化部门应建立 " 非遗传承人 + 文艺骨干 + 志愿者 " 的梯队结构,解决偏远村落的学习资源短缺问题。重点培养青少年传承群体,在乡镇小学开设史诗说唱兴趣班,用动画、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创新表演形式,将史诗片段改编成歌舞剧、情景剧,在乡村旅游节庆中展演,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又创造经济效益[2]。
4. 开设牧区帐篷夜校,利用冬闲期开展文化扫盲活动
开设牧区帐篷夜校是一项富有针对性的实践,尤其适合地广人稀、流动性强的牧区环境,利用冬闲期开展文化扫盲活动,既契合牧民的生产生活节奏,又能有效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帐篷夜校以灵活机动的方式深入偏远牧区,利用双语教学、实用技能培训与基础文化教育相结合,打破传统扫盲教育的时空限制,教学内容可融入藏族传统文化、现代农牧科技知识及法律法规普及,增强教育的实用性与吸引力。推进帐篷夜校的过程中,需注重长效机制的构建,避免形式化与短期化,建立动态需求调研机制,根据牧民反馈调整课程设置,例如增加畜牧防疫、电子商务等实用内容,使教育真正服务于生产生活。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录制藏语教学短视频、搭建移动学习平台,弥补面授课程的不足,将文化活动与夜校教育有机融合,通过组织赛马节、民歌传唱等民俗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巩固学习成果,形成“文化育人、文化惠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5. 建设村级唐卡绘画传习室,培养传统绘画技艺传承人
唐卡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符号,其绘制技艺承载着宗教、历史与艺术的多重价值,但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传承断层风险,传习室的设立不仅为农牧民提供了家门口的非遗学习平台,更利用”技艺培训 + 文化浸润”的模式重构乡村文化生态。注重传统师承制度与现代教育方法的融合,邀请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驻点教学,采用”1 名大师 +3 名助教”的梯队培养方式,同时配套设立颜料研磨、画布制作等辅助功能区,使学员能够系统掌握从材料制备到绘画创作的全流程技艺。
传习室应突破单一技艺传授的局限,积极对接文化旅游、文创开发等新兴产业,组织学员参与藏式民宿壁画绘制、微型唐卡纪念品创作等市场化实践,例如昌都某村落的传习项目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学员作品,使传统艺术转化为 " 指尖经济 ",这种模式既增强了文化自信,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要培育 " 文化带头人 + 青年骨干 " 的传承梯队,鼓励优秀学员在掌握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尝试将环保矿物颜料、当代审美元素融入创作,推动唐卡艺术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活力。
结语:
新时期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关乎民生福祉和文化传承的系统工程,借助本研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群众文化在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农村文化发展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形式,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和技术手段,激发农牧民参与热情,构建兼具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化生态。只有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才能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注入持久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志伦 , 王新雨 . 廉洁文化有效推动农村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研究 [J]. 农村实用技术 , 2025, (04): 11-13.
[2] 伊秀娟 . 更好地开展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探析 [J]. 农业 开发与装备 , 2024, (04): 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