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图式的小学语文思辨课堂教学路径探究
施晓芬
苏州市吴中区一箭河实验小学 215128
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认知图式的小学语文思辨课堂教学方法,根据传统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认知图式理论融入思辨课堂教学的必要性。随后,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阐述了基于认知图式的小学语文思辨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包括激活学生已有图式、构建新图式、巩固与拓展图式等步骤,总结了该方法在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语文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课堂;认知图式;教学策略
引言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学生思辨能力与创新精神发展的需要。所以如何建构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促进语文素养提高的教学模式就成了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认知图式理论是心理学理论之一,它强调了个体认知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与经验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所产生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如何在小学语文思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认知图式理论,从而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与语文素养。
一、基于认知图式的小学语文思辨课堂教学的价值
以认知图式为基础的小学语文思辨课堂教学在当前教育体系下显示出它的特殊价值,该教学模式既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又能够有效地培养其思辨能力与创新精神,从而为其今后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
认知图式这一心理结构是指个体在认识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与经验网络。在小学语文思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利用原有认知图式对文本进行解读,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建构起一个更加完备的语文知识体系。思辨能力发展思辨能力是小学语文思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中心目标。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视对知识的教学与记忆,却忽略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以认知图式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比较、分析、推理等手段对课文中的材料进行甄别、整合与评价,并由此产生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二、基于认知图式的小学语文思辨课堂教学路径
(一)启动学生原有的图式认知
小学语文思辨课堂教学要启动学生原有认知图式认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可通过与学生既有知识及经验的连结,带领学生更快进入课文情境中,并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刻了解[2]。
以《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通过设问的形式,带领学生记忆与文本有关的背景知识。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知道三国时期发生过什么著名的战斗吗?这些名人中,谁是名人?”这类问题能在激发学生对三国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激活其对三国时期的战争与人物认知图式。然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和其他教学手段来呈现与文本有关的照片、录像等材料,从而进一步启动学生视觉图式。比如,教师可出示草船借箭插图或者动画等,使学生对草船借箭场景及过程有一个直观体验。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基于激活学生原有图式认知,指导学生利用图式对文本进行诠释。例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诸葛亮为何借箭?他怎么能顺利地借了箭?”这类问题能指导学生利用现有历史知识与思维能力对文本进行分析,发展思辨能力。
(二)设计思辨性教学任务
在小学语文思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思辨性强的教学任务,是发展学生思辨能力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富有挑战性与启发性任务的设计,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3]。
以《白鹭》这篇文章为例,教师可设计几个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文本。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认为白鹭是什么鸟呢?其美的表现是什么呢?”这类问题能指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白鹭并发现其美,从而培养其观察力与审美能力。然后,教师可设计几个比较性问题,让学生把白鹭和其他鸟类作对比,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白鹭与燕子的飞翔有何区别?你认为哪种鸟飞得比较漂亮?”这类问题能指导学生用比较思维去分析各种鸟的特征,发展其分析能力及批判性思维。教师设计思辨性教学任务时需关注任务难度与层次。任务太难了会使学生觉得无从入手,而任务太容易了又不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认知水平进行任务设计,保证任务有一定挑战性与启发性。
(三)巩固和扩展图式
小学语文思辨课堂教学中学生认知图式的巩固和扩展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及思辨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对原有图式的巩固及对新图式的扩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与应用,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以《牛郎织女》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采用重述文本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夯实原有图式。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复述牛郎、织女等人的事迹,使其对文中情节、人物形象等有所记忆、巩固,这种复述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课文,增强记忆与表达能力。然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展开新图式,如在教学《牛郎织女》时,教师可使学生认识中国传统七夕节、牛郎织女传说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传统文化后面所蕴藏的意义与价值。这类拓展活动有助于学生文化视野的扩大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另外,教师也可设计出一些综合性作业,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写七夕节作文或设计手抄报写牛郎织女的传说,这类任务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创作,增强实践与创新能力。教师在对图式进行巩固和扩展时,需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兴趣点的重视,不同学生认知特点与兴趣爱好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相关教学策略与方法,以保证每一位学生均能受到足够的重视与引导。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认知图式为核心的小学语文思辨课堂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发展。通过活化学生原有图式,建构新图式以及巩固和拓展图式这几个环节的落实,可以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有一个更深入认识和运用,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知识体系。同时这种方法也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为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今后的研究可对如何结合认知图式理论等教育理论来建构更完善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薛法根.理性思维:做负责任的表达者——“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内涵解读[J].语文建设,2022(8):4-9.
[2]高丽凤,于向辉.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的思考[J].语文建设,2021(12):75-77.
[3]孙城.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方法论和实践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20(9):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