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域下体德融合育人机制研究:小学体育课程的系统构建

作者

高瑞淑 常化磊

1濮阳市油田第五小学 河南省濮阳市 457000 2濮阳市油田第六中学 河南省濮阳市 457000

项目:濮阳市华龙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编号【2024】JCJY46

项目名称: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摘要:本研究聚焦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的体德融合育人机制,针对当前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零散化问题,构建"目标导向—内容融合—路径创新—评价反馈"四维模型,提出双螺旋目标体系、双轨渗透模式及双模态评价体系。实践表明,该机制能显著提升小学生体育品德水平,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一、引言

在核心素养教育改革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被赋予“立德树人”与“健康第一”的双重使命。小学阶段作为人格塑造的关键期,体育课程不仅需承担增强体质、传授运动技能的基础功能,更需发挥其在德育渗透中的独特优势——身体实践的直观性、规则约束的具象化以及团队协作的天然场景,使其成为培育体育品德的“活教材”。然而,当前体育教学仍存在“重技能轻品德”“德育渗透零散化”等痛点,亟需构建系统化的育人机制。本研究立足核心素养框架,聚焦小学体育课程特性,拟通过理论建模与实践验证,探索体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破解“育体与育人割裂”的现实困境,为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二、理论框架构建

本研究立足于身心二元论与具身认知理论,构建体德融合育人机制。身心二元论强调体育活动中身体与道德的协同发展,如团队竞赛中的规则遵守既强化体能又培育公平意识;具身认知理论则揭示身体实践对道德认知的内化作用,如协作游戏通过角色扮演促进共情与责任感的形成。基于此,提出“目标导向—内容融合—路径创新—评价反馈”四维模型:

目标导向:设定体育技能提升与体育品德发展的双螺旋目标;

内容融合:将德育元素嵌入体能、技能、保健知识教学;

路径创新: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反思分享”三步教学法实现渗透;

评价反馈:采用三维量表(技能/品德/进步)与可视化记录工具。

三、系统构建

(一)目标体系

本研究构建“体育技能发展”与“体育品德培育”双螺旋目标体系,确保“育体”与“育人”的深度融合。

1、体育目标聚焦运动能力提升与健康行为养成:

专项技能掌握:通过单元化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2-3项专项技能;

体能素质增强: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学生体能达标率≥90%,重点关注力量、速度、灵敏度和耐力等关键指标;

健康行为培养:通过运动损伤预防、运动营养等保健知识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科学锻炼习惯,降低近视率和肥胖率。

2、德育目标围绕体育品德核心维度展开:

公平竞争意识:通过规则游戏与模拟竞赛,使学生理解公平竞争内涵;

团队协作行为:在分组对抗与合作游戏中,提升团队协作行为频率(如主动传球、互助鼓励);

抗挫折能力:设置梯度挑战任务(如跳绳目标递增),培养学生面对失败的积极心态。

(二)内容融合

1、显性课程聚焦主题化教学:

开发“体育品德主题课例”,如“风雨无阻”精神培养课,通过雨天室外训练(如短距离冲刺)、分享运动员励志故事等情境,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在专项技能教学中渗透德育元素,如篮球教学强调“团队信任传球”、足球教学突出“公平竞争规则”,使技能学习与品德培育同步推进。

2、隐性课程注重环境浸润与行为养成:

建立“体育道德积分银行”,学生可通过助人行为、守规表现(如器材规范摆放)等赚取积分,兑换体育周边奖励;

设计“21天体育品德养成计划”,每日设定品德实践任务(如主动鼓励队友、遵守课堂纪律),通过打卡记录与同伴互评形成习惯养成闭环;

创设德育情境场域,如“奥运村”角色扮演区(模拟运动员村礼仪交往)、“体育道德法庭”(辩论竞赛中的争议行为),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内化品德规范。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互为补充,形成“教学渗透—环境浸润—行为养成”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三)实施路径

1、课堂教学创新聚焦教学环节重构:

(1)准备活动德育渗透:

采用“小组长轮岗制”,学生轮流担任热身活动组织者,负责带领小组进行拉伸、游戏设计,培养责任意识与领导力;

设置“器材管理员”角色,学生需检查器材完好性并规范摆放,强化集体财产保护意识。

(2)技能教学德育融合:

实施“小老师帮扶制”,技能掌握较快的学生负责指导同伴,在互助中培养坚韧品质与沟通能力;

设计“动作纠错情景剧”,学生分组演绎错误动作可能导致的后果(如摔倒受伤),深化规则意识与安全教育。

(3)竞赛活动品德引导:

在班级联赛中设置“精神文明奖”,评选“最佳风尚队”,从赛前礼仪、赛中尊重对手、赛后致谢等维度评分;

开展“失败复盘会”,引导学生分析失利原因时聚焦团队协作与战术调整,避免相互指责,培育理性胜负观。

2、特色德育活动强化实践体验:

(1)传统体育文化浸润:

在武术教学中融入“抱拳礼”文化教学,通过动作拆解(如左手掌象征崇德,右手拳象征尚武)传递尊师重道精神;

开展“民俗体育节”,组织踢毽子、抖空竹等传统游戏,结合民俗故事讲解游戏中的礼仪规范。

(2)情境模拟德育场:

创设“奥运村”角色扮演场景,学生分别扮演运动员、志愿者、记者等角色,在模拟新闻发布、文化交流等任务中学习礼仪规范;

设计“体育道德法庭”辩论赛,针对竞赛中的争议行为(如故意犯规),学生分组辩论责任划分与惩罚措施,提升道德判断力。

(四)评价体系

1、三维评价量表涵盖核心发展维度:

(1)运动技能(30%):

评价标准:从动作规范性、技术衔接流畅度、技能运用合理性三个维度评分;

实施方式:教师结合《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技能评分细则,如篮球运球按“控球稳定性”“变向速度”分级评分。

(2)体育品德(40%):

团队贡献度:通过同伴互评,从“协作积极性”“角色责任感”等维度评分(如记录传球次数、鼓励队友行为);

规则遵守:教师观察记录课堂违规行为(如危险动作、言语冲突),采用扣分制反向评价。

(3)进步幅度(30%):

坚持性:通过“体育道德积分银行”记录学生持续参与品德实践的天数;

自我突破:学生填写“成长反思单”,记录技能学习或品德实践中的突破案例(如首次完成长距离跑步、主动承认犯规),教师根据案例质量评分。

2、可视化记录工具增强评价激励性:

(1)“体育之星”勋章墙:

设置“助人星”“坚韧星”“礼仪星”等勋章类别,学生可通过品德实践兑换勋章;

勋章墙动态展示学生品德成长轨迹,形成同伴激励效应。

(2)体育品德成长树:

为每位学生绘制“品德成长树”,树干代表学生姓名,树枝记录品德实践事件(如帮助摔倒同学、遵守比赛规则),树叶数量随实践次数增加,形成个性化成长档案。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目标体系—内容融合—实施路径—评价反馈”四位一体的体德融合育人机制,验证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体育课程系统性改革的可行性。“显性课程主题化+隐性课程情境化”的双轨渗透模式,借助“体育道德积分银行”“奥运村角色扮演”等创新工具,实现了德育元素从知识传递到行为养成的深层转化。同时,三维评价量表与可视化记录工具的协同运用,不仅通过“同伴互评贡献度”“运动手环数据关联”等多元维度提升了评价效度,更以“成长树”“勋章墙”等具象化载体激发了学生的道德内驱力。

参考文献

[1]高强,程一帆,陈昱彤.体育哲学与二元论——体育哲学研究范式的重建与实践[J].体育科学,2021,41(02):88-97.

[2]《河南省中小学德育创新发展工程 (2023—2027 年)实施方案》教基〔2023〕270 号

[3]严亚平.“具身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学苑教育,2017,(2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