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高中体育核心素养的模块化教学策略研究
刘志伟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 邮编:4420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体育教育目标逐渐从单纯的技能传授转向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模块化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对提升高中体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人教版教材,深入探讨了模块化教学在提升高中体育核心素养方面的策略,旨在为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体育;核心素养;模块化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体育核心素养涵盖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往往注重技能训练,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综合素质培养,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模块化教学将体育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进行灵活组合,为提升高中体育核心素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模块化教学与高中体育核心素养的契合性
(一)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模块化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进行学习。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中深入学习和实践,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进而提升运动能力这一核心素养。
(二)促进健康行为养成
不同的体育模块涵盖了不同的运动项目和健康知识。通过参与多样化的模块学习,学生能够接触到多种运动形式,了解不同运动对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益处,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和健康生活方式。例如,在健身健美模块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合理的饮食搭配和力量训练方法,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三)培养体育品德
体育模块教学通常以团队项目或竞技比赛的形式开展,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需要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团结协作、勇于拼搏。这些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培养体育品德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公平竞争的意识,从而提升体育品德素养。
二、基于提升高中体育核心素养的模块化教学策略
(一)科学规划模块体系
科学规划模块体系是高中体育模块化教学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规划需立足人教版高中体育教材,紧密贴合课程标准对体育核心素养的设定,将教学内容精细划分为四大模块。基础运动技能模块聚焦走、跑、跳、投等基础能力培育,为学生的体育学习筑牢根基;专项运动技能模块结合学校场地、师资等实际,以及学生兴趣倾向,开设篮球、足球、武术等特色项目,激发学习热情;健康知识模块涵盖运动生理、营养搭配、损伤防治等内容,助力学生树立科学健康观;体育品德培养模块则如灵动丝线,贯穿于各模块教学,借体育实践塑造学生坚韧、协作等品质[1]。同时,模块设置要兼顾学生个体差异,考量年龄、性别、身体素质与运动基础,打造不同难度层级。为体质偏弱者提供健身康复类低强度模块,为有基础者搭建专项技能提升的高阶平台,确保各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二)优化模块教学内容
优化模块教学内容对提升高中体育教育成效意义重大,需从多方面着手。其一,突出核心素养培养。在各模块教学内容设计阶段,应精准锚定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目标,并自然融入教学任务。以篮球专项运动技能模块为例,教学不能局限于篮球基本技术与战术的传授,更要通过组织实战比赛,让学生在攻防配合中强化团队意识,在激烈对抗里激发竞争意识。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篮球运动对增强心肺功能、提升身体协调性等方面的益处,教会他们依据自身状况科学控制运动负荷,实现体育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其二,注重多学科知识整合。将体育与生物、历史、文化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丰富模块教学内容。健康知识模块结合生物知识讲解人体生理结构与运动机能,体育品德培养模块引入历史、文化知识介绍体育项目起源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与视野。
(三)创新模块教学方法
创新模块教学方法对提升高中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在教学手段运用上,需紧扣各模块特点与教学目标,灵活组合多样化教学方法。像健康知识模块,鉴于其理论性较强,可借助多媒体,以图片、视频等直观呈现运动生理与营养知识,将抽象内容具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专项运动技能模块则采用游戏法与竞赛法,让技能练习更具趣味性与挑战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同时,应大力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学生合理分组开展模块学习,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相互学习、帮扶、评价,在交流中提升运动技能,培育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2]。例如田径接力赛模块教学,组织学生分组训练与比赛,促使其学会分工协作、彼此支持,同步强化竞争意识与责任感。
(四)完善模块教学评价体系
完善模块教学评价体系是推动高中体育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养发展的必要举措。需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打破以运动成绩定优劣的单一评价模式,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综合评估。运动能力评价不局限于技能水平,还考量运动参与度、负荷适应能力,全面反映学生运动素养。健康行为评价聚焦健康知识储备与生活方式的养成,助力学生树立科学健康观。体育品德评价则通过观察体育实践表现,评估团队协作精神、规则意识及抗挫折能力。同时,应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综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保障评价全面客观。教师评价突出针对性与指导性,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给出改进方向;学生自评促其反思学习过程,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互评增进交流合作,让学生从多元视角认识自我与他人,携手成长。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高中体育模块化教学提质增效的核心要素。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层面,学校需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与专业培训与学习交流活动,助力教师紧跟教育前沿,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培训内容涵盖模块化教学理论与方法、各体育模块教学技能以及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等,确保教师精准掌握模块化教学实施流程与方法,为高效开展教学工作筑牢根基。同时,要注重培养教师创新能力。鼓励体育教师在模块化教学中积极探索创新,依据学校实际与学生特点,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模块[3]。此外,支持教师投身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促使其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教学方法与策略,为高中体育核心素养培育提供坚实且富有活力的师资支撑。
三、结论
模块化教学作为一种符合高中体育教育改革趋势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科学规划模块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策略,能够充分发挥模块化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多样化的体育学习活动中提高运动能力、养成健康行为、培养体育品德,实现全面发展。在未来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应进一步深化模块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教学策略,为培养具有良好体育核心素养的新时代高中生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顺斌.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体育教学策略探究 [J]. 新智慧, 2025, (06): 63-65.
[2]张越凡.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策略研究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5, 6 (07): 107-109.
[3]张馨月. 创新高中体育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J]. 学周刊, 2025, (12): 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