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钟莉莉
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基于“双创”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改革思路,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课程思政等五个方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实践结果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大幅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显著提高。
关键词:双创;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教学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大国工匠的摇篮,在培养“工匠精神”的同时,更应当将创新创业作为育人的重要目标。学龄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奠基阶段,师资水平的强弱将直接决定着教育强基工程的实施。作为高职学校,在师资的培养上应该紧跟新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模式,结合发展需要定位新的出发点,找准新的立足点,建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双创教育,让双创意识入脑入心,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双创意识,强化大学生的双创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声乐基础、幼儿歌曲演唱、幼儿歌曲表演唱等内容,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对幼儿歌曲的解析、演唱及表演,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并能够熟练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从而优化教育教学活动效果,能在具体的见习、实习期的综合艺术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组织实施能力、策划能力和指导能力。“双创”驱动下的学前专业声乐课程的改革探索如下。
一、 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够新颖
在教学内容方面,目前声乐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对应的实践课程的比例较小。另外,声乐基础课使用的教材内容贴合度不够高,教材儿歌案例设计简单,没有紧跟学前教育的发展,缺乏反映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内容没有突出现专业的应用,特别是在儿歌的表达和表演的实践上,离满足具有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授课比较传统且单一
在声乐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目前大多数教师采用的仍然是传统教学方法,遵循课程内容,口传心授的“填鸭”手段,信息化手段较弱。单一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比较低效。在长期缺乏主动思维的被动学习模式下,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必然大大降低,课堂整体教学效果差,特别实在儿歌表演唱的内容中,学生缺乏表现力。
(三)实践教学活动相对简单
目前,声乐课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艺术歌曲的演唱、幼儿歌曲的演唱和表演等项目。大多数项目都是口传心授的单一授课方式,缺乏对幼师岗位需求的幼儿歌曲的全面设计和表演,学生参与深度不足,并且项目之间缺乏有效的集成和有序的整合。应当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网络在线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相互结合的模式,通过网络的观察、学习、总结与传统课堂相结合,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将儿歌表演的展示形势以剧目、比赛等形势呈现,从课堂走向舞台的实践,与美育、德育内涵相衔接。
(四)评价方法相对简单
当前大多数学校声乐课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教师平时和期末考试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侧重于对学生的演唱能力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迁移知识、应用知识、创新能力、艺术表现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只能评价学生对演唱能力、表现能力的情况,而不能看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和较强组织实施能力、策划能力和指导能力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价,不能全面、全方位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
二、 “双创”理念融入声乐课的措施
(一)多学科融合式教学
在声乐课的幼儿歌曲演唱中,可以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儿歌的项目主题,学生以完成项目和解决问题为驱动力,进行设计、实践、讨论、分享,最终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此过程能够动态地构建学生的幼儿歌曲演唱知识的发声要点、演唱要点、表演要点,不仅要有声乐理论知识、儿歌分析能力,还要有幼儿舞蹈表演的能力,培养其跨学科的思维品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拟计划将创新创业模式应用到儿歌表演的设计中,线下课程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学,每组不低于5人,分工明确如:歌曲演唱形式设计、动作编排、服装道具设计、钢琴伴奏等,充分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各自的作用,最终为儿歌表演唱而服务。带领学生共同探讨幼儿歌曲表现形式,如声势、律动等,用发散性思维思考各种声音组合的可能性和试听性,只要是能丰富作品的表达的方式,我们都可以尝试使用,让声乐课程成为塑造、培养、造就创新的殿堂。
(二)赛教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依托“双创”比赛项目内容,与“挑战杯”、 “互联网 + ”、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相结合,结合学前专业自身特点,在声乐的儿歌教学中,有机融入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积极给学生打造实践平台、赛事平台,更大范围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让同学们大胆、自信,享受幼儿歌曲表演带来的快乐!运用舞蹈、音乐、美术、剧目等形式进行创编和表现,充满童真童趣,以极具感染力的歌声和出色的舞台表现力充分展示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演唱技能。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赛教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本领的提升和发展,培养一大批重品格、善沟通、能做事、会创新的优秀人才。
三、搭建实践基地
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学生提前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走向社会的重要阵地。利用江门侨乡的地理优势,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统一起来,如此一来,积极拓展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努力建立稳定而优质的教学实践基地,是课程实施“双创”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搭建丰富的实践平台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提升就业率,为五邑侨乡输送更多有实践经验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四、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培养学生双创意识,增强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发现创新创业的机会,为乡村赋能,服务基层教育建设添砖加瓦。在课程中结合职业特点,引导学生从幼儿园发展与管理、幼儿活动设计等方面入手,发现创新创业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学生踊跃参 “互联网 + 创新创业”等相关比赛,积累创业经验。
在“教”中“创”,在“创”中“教”。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响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融入专业、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大国工匠,提升就业率,为五邑侨乡输送更多有实践经验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祥云.双创背景下《园林树木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现代园艺》 2021,11
[2]周青;彭媛;王晓燕.“双创”背景下高校舞蹈理论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究[J].《大观(论坛)》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