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手术中器械护士的角色定位与技能提升策略分析
李芸嬉 王蕾 荣娟
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医院
摘要: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术器械日益精密化与智能化,器械护士在手术团队中的角色定位也发生转变,对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当前器械护士在技能培训、实践反馈及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存在不足,制约了手术效率与安全性的提升。本文分析了器械护士在微创手术中的角色定位,涵盖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管理的全流程,并针对性提出技能提升策略,包括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完善实践与反馈机制以及优化心理素质培养路径。本文为微创手术器械护士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有助于提升手术团队的整体协作效率与安全性,推动微创手术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微创手术;器械护士;角色定位;护士技能
一、引言
在微创手术中,器械护士作为手术团队的核心成员,其角色定位已从单纯器械传递者转变为具备专业判断能力的“器械管理者”。微创手术对器械护士的技能要求涵盖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管理的全流程,需建立精准化、规范化的操作体系。但器械护士在多方面都存在不足,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器械护士的角色定位,提出系统化的技能提升策略,为微创手术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二、微创手术中器械护士的角色定位
(一)术前准备阶段的精准把控
微创手术器械的精密性与复杂性对术前准备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器械护士需建立以“预见性思维”为导向的准备工作体系,通过器械配置、环境验证和流程预演三个维度实现精准把控。在器械配置方面,需依据手术类型选择适配的腔镜系统、能量平台及特殊器械,对超声刀、吻合器等关键设备进行功能测试,确保器械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环境验证环节需重点检查腔镜摄像系统的成像质量、气腹机的压力参数以及电外科设备的输出功率,建立设备参数的标准化核查清单。流程预演则要求器械护士与手术团队进行术前讨论,明确手术步骤及可能需要的替代器械方案,如针对血管变异可能准备的止血夹型号预案。
(二)术中配合的实时响应要求
微创手术的实时动态特征将器械护士的配合能力推向新的高度,其核心职能体现在三维度配合模式:动态器械传递、专业技术判断和应急响应支持。动态器械传递要求护士建立器械使用顺序的“空间记忆”,根据术野变化快速完成器械转换,如腹腔镜手术中及时切换分离钳与双极电凝。专业技术判断层面需掌握腔镜器械的组装原理,能即时识别器械故障(如超声刀手柄接触不良)并进行现场处理。在应急响应方面,器械护士需构建“三级响应机制”。一级响应为常规器械故障处理,二级响应涉及术中转开放手术的器械快速转换,三级响应则包括大出血等危急情况下的特殊器械准备。这种分层响应模式显著提升了手术团队的风险应对能力。
(三)术后器械管理的特殊规范
微创手术器械的高价值属性与精密结构决定了术后管理的特殊规范体系,该体系包含三个关键环节:精密化处理流程、标准化信息记录和专业化质控管理。精密化处理需建立分类处理标准,如将达芬奇机器人器械与普通腔镜器械分区处理,采用专用清洗架避免关节部位碰撞。信息记录方面需完善器械追溯系统,记录每个器械的使用次数、灭菌周期和维护记录,特别是对于单价超过10万元的高值器械应建立独立档案。质控管理要求实施“三级核查制度”,即术者使用后即时反馈器械状态,消毒供应中心进行专业检测,设备科定期进行预防性维护。
三、微创手术中器械护士的技能提升策略
(一)系统化培训体系
系统化培训是器械护士技能提升的基础,需构建“阶梯式-模块化-持续性”的三维培训框架。在培训内容设计上,应涵盖基础理论、专项技能和应急处理三个层级。基础理论培训需强化解剖学、手术学以及腔镜设备原理的学习,例如通过3D解剖模型模拟手术视野,使护士理解腔镜器械与组织结构的空间关系。专项技能培训应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SOP),如超声刀的能量参数设置、吻合器的闭合角度调整等,通过模拟训练系统进行反复演练。应急处理培训需设置情景化教学模块,模拟术中大出血、器械故障等突发情况,培养护士的快速决策能力。
培训模式创新方面,可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和增强现实(AR)技术。VR技术可构建高仿真手术场景,使护士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器械传递、故障排除等操作练习;AR技术则通过智能眼镜实时叠加手术步骤提示,辅助护士在真实手术中完成复杂器械操作。还可以建立“导师制”培训模式,由资深器械护士与新入职护士结成帮扶对子,通过“一对一”指导加速技能传承。
(二)实践与反馈机制
1.手术跟台实践
手术跟台是器械护士技能提升的核心实践环节,需建立“渐进式-参与式-反思式”的三阶段培养模式。在渐进式培养中,护士应先从观察学习开始,逐步过渡到简单器械传递,最终承担关键器械管理任务。参与式实践要求护士在跟台过程中主动思考,例如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护士需预判术者下一步操作,提前准备超声刀或分离钳。反思式实践则强调术后总结,护士需记录术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形成个人手术日志。
跟台实践的质量控制需建立标准化流程,包括术前器械核对、术中操作记录以及术后器械回收确认。在术前器械核对环节,护士应与巡回护士共同检查器械完整性,使用条形码扫描系统实现器械追溯。术中操作记录需详细标注器械使用时间、故障发生节点等信息,为术后复盘提供数据支持。术后器械回收确认需遵循“双人核对”原则,确保器械数量与术前清单一致。
2.术后复盘与反馈
术后复盘是技能提升的关键环节,需构建“数据化-结构化-行动化”的三维反馈机制。数据化反馈要求对手术视频进行逐帧分析,通过动作捕捉技术量化护士的器械传递速度、路径偏差等指标,识别操作薄弱环节。结构化反馈则采用标准化复盘模板,包括手术概况、器械管理亮点、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四个模块,确保反馈内容系统全面。行动化反馈强调将复盘结果转化为具体行动,例如针对器械传递路径偏差问题,可设计专项训练方案进行针对性改进。
反馈渠道建设需建立多层级沟通机制,包括科室内部反馈、跨学科反馈以及患者反馈。科室内部反馈可通过定期召开器械管理研讨会实现,护士长应组织团队分析典型案例,提炼共性问题。跨学科反馈需与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例如通过联合查房了解手术团队对器械配合的需求。患者反馈则通过术后随访收集,重点关注器械使用过程中是否对患者造成额外创伤。
(三)心理素质培养路径
1.高压环境适应训练
微创手术的高压环境对器械护士的心理素质提出严峻挑战,需构建“认知重构-技能强化-环境模拟”的三维训练体系。认知重构训练通过心理讲座帮助护士识别压力源,如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纠正对器械故障的灾难化思维。技能强化训练则通过模拟训练提升抗压能力,如设置“器械故障倒计时”训练模块,要求护士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故障排除。环境模拟训练需建立高压手术场景实验室,通过调节灯光亮度、噪音分贝等参数,使护士适应真实手术环境。
2.注意力分配优化训练
注意力分配是器械护士的核心能力,需采用“双任务训练-多线程模拟-动态监测”的三阶段培养模式。双任务训练要求护士同时完成器械传递与设备参数监控任务,例如在超声刀使用过程中同步观察气腹机压力变化。多线程模拟则通过虚拟手术系统设置多重干扰源,例如模拟术中电话铃声、设备报警声等,训练护士的抗干扰能力。动态监测需借助眼动追踪技术,分析护士在手术过程中的注意力焦点分布,识别注意力盲区并进行针对性训练。
参考文献
[1]段红霞,王秀梅,蔚玲,等.46例微创手术器械损坏的根本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2):156-157.
[2]刘琳琳,吴艳萍,王娟.优质护理在微创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9):58-60.
[3]苗静.手术室护士在微创手术中的整体护理配合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01):162-163.
[4]秦巍娟.个性化护理:提升风湿病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J].人人健康,2025,(0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