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游戏计划”助推幼儿深度体验学习
许狄
常州市钟楼区西林街道中心幼儿园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CJK-L2022230)《区域游戏计划—实施—回顾支持幼儿深度体验学习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摘要:《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中指出:要从幼儿园课程目标出发,结合课程内容,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池都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资源。那么,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指引下,自然资源如何运用于幼儿园的游戏课程中?为此,西林幼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创设幼儿喜欢的“大树”游戏场,利用贴近幼儿生活的大树资源生成游戏、实施班本课程,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与材料积极互动,让儿童在游戏计划的支持下努力提升深度体验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游戏计划;深度体验学习;策略
课程资源孕育在“大自然、大社会”中,一切能够转化或支持教育活动的事物都是课程资源。幼儿园随处可见的大树就是鲜活的课程载体。开学初,老师们通过盘点果树种类和数量后,确定随处可见的大树是课程建设的优质资源。为此,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构建让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自然环境,为幼儿经验生长赋能是探究的重点。于是,关于“我的大树朋友”为例的园本课程不断丰富,生成出“数树之趣”“采摘之难”“品尝之乐”等真实、鲜活、有趣的课程案例,与自然撞了个满怀。
一、联结儿童经验,探秘数“树”之趣
在一次户外活动后,孩子们在杨梅树下乘凉,一棵结了杨梅的杨梅树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原来杨梅是长在树上的呀。”“杨梅什么时候结果子啊?”“我们幼儿园一共有多少棵树呢?”因此,我意识到这是幼儿很好的一个学习契机,课程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追随幼儿当下的兴趣,决定支持和陪伴孩子开展趣数“树”的行动。
孩子们信心满满地开始第一次数树,大多数孩子用手指点数一棵棵数。孩子用写数字、数一棵在本子上画一笔做记号的方法来记录。发现了两个问题。问题一:大树太多,有点数不清,而且数着数着就忘了,这样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问题二:幼儿园太大,记不清哪里数过哪里没数过,数完这边跑去另一边可能又数错了。遇到问题后,我对孩子们的做法及时给予了肯定,接着引导孩子们: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哪棵树数过了,哪棵树没有数过呢?孩子们进行集体反思与交流,想到了很多好办法:数一棵就用符号记录;一排一排数;可以按树的种类数;可以给树编号码,给数过的树做标记。这些方法能帮助我们数清楚幼儿园的树吗?我们再去试一试吧。
孩子们开始第二次数树,又一次提出疑问:用符号记录还是会漏数怎么办?一排一排数,数不清,有的树木排列不整齐怎么办?鉴于以上孩子们发现的问题,我们再次梳理经验,共同讨论下一步较精确的数树方法。前两次的大树统计我们发现了很多的问题,那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数出树的总数呢?孩子们通过头脑风暴后一致决定可以把幼儿园每个地方的分布图画下来,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数,最后把每个地方树的数量加起来就能算出总数了。第三次数树,孩子们讨论并划分幼儿园大树区域图,用绘画的方式将划分的场地实景进行了表征,并将清点的树木数量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进行记录。最后用制作大树统计图的方式,统计后清晰地发现幼儿园最多的树是香樟树,其次是桃树,最珍贵的是枣树和柚子树。
在数“树”这件事中,孩子们从觉得很简单到发现问题。作为老师,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孩子,最终目的不是让孩子真正数出幼儿园的树木总数,而是让孩子学会真正思考问题,尝试亲身体验来解决问题,可贵的是孩子们每次实践之后都会产生的新思路和新想法,在遇到问题能提出问题,并能找寻合理的解决办法。在数树的不断探究中,幼儿整合了科学、认知、情感、合作等一系列自主体验,特别发展了幼儿的分类、统计、计数等数学经验。
通过第一次实地数树,幼儿能运用数字进行实地数树,能对于数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困惑和想法。发现树木的种类、数量比较多,促进师幼和幼幼之间的交流。第二次数树中,幼儿能根据树木的多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能主动与老师和同伴商讨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在数树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分类、统计、计数等数学经验。培养幼儿的逻辑能力、专注力。结合前两次的数树经验,制定新的统计方案,绘制大树统计图表,认真统计每一种大树的数量再进行第三次数树。在数树的过程中,幼儿发现问题、统统讨论、解决问题。
二、追随儿童问题,解决采“梅”之难
1.聚焦探究问题
【观察日记1】:杨梅长出来了
5月5日 星期四 天气晴
孩子们和往常一样出去户外活动,经过杨梅树旁边,他们发现了小惊喜:杨梅树上长出了一颗小果子,小小的像小元宵一样。
琛琛:快看快看!树上长出了第一颗杨梅。
球球:在哪里在哪里?萍萍:看到没,在这中间,树叶遮住了。
秋秋:果子还是绿色的,不能吃。
琛琛:等果子成熟了,我们该如何采摘呢?
2.开启游戏计划
【观察日记2】
5月26日 星期四 天气晴
几天没见“梅梅”,孩子们迫不及待想去看看。碧绿的杨梅树上,浅红色的杨梅挂满枝头。孩子们围在杨梅树下,一个个仰着头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一个新问题出现了:杨梅树很高,四周还有灌木丛,我们要怎样采摘杨梅呢?
在做计划之前,教师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思考:第一,你准备和谁一起采?第二,准备用什么工具和材料?第三,遇到困难了怎么办?幼儿针对“如何采摘”开展多次讨论,通过解读语言表达、分析生活经验确定更适宜的材料,通过解读材料决定更适合的游戏方式。幼儿选择不同材料自由组队,带着问题,逐步解决游戏、材料等问题,获得新经验。
于是,孩子们分成三组,形成采摘小分队进行讨论和做计划。第一组选择了取材方便、高度适合的桌子和椅子作为采摘材料,我经过小组讨论孩子们决定去小五班搬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有的人扶椅子不要摔下来,有的人站上去采。第二组选择“手臂”够长、安全系数高的网兜,他们认为网兜有长长的手臂,直接站在地上就能够得到杨梅。第三组则采用简单快捷、爬得高的竹梯,梯子很高,爬上去就能摘到了。但是,下面一定要有人扶着我们。两个人扶着,两个人在下面接住杨梅。
3.调整游戏计划
制定完计划后,幼儿分组采摘。在采摘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孩子们思考:采到的杨梅会掉在地上,在网兜上是不是需要制作一个收纳神器?带着这些思考,孩子们尝试自制采摘神器,小伙伴们想到平时做手工用的最多的材料:透明胶、固体胶、绳子……在原有的网兜上,可以再连接一根棒子,延长“手臂”的长度,这样方便采到高处的果子。还要考虑到果子的高度不同,杆子的长度还需要制作成可以自如收缩的。正是有了这些宝贵的探究过程,孩子们最终采摘成果。就这样,他们在“制定计划——操作实践——面对问题——调整计划”的亲身经历中,获取的经验远远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留存的印象更深,参与的过程中形成了合作、坚持、探究、专注等学习品质。教师支持幼儿在与自然资源的互动中获得与提升有益的经验。
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问题:用了网兜后发现还是采不到高处的杨梅,由此展开了一番集体讨论。凡凡说:“是不是网兜不够长?我们可以在网兜上再加一节竹竿。”“我觉得可以,我们用透明胶带绑一绑。”乐乐回应道。凡凡继续说:“我动手一起来自制采摘神器,在原有的网兜上,可以再连接一根棒子,延长“手臂”的长度,这样方便采到高处的果子。”……带着这些思考,孩子们决定一起动手试一试。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考虑到果子的高度不同,杆子的长度还需要制作成可以自如收缩的。孩子们经过商议后,最后确定制作了自如收缩的“采摘神器”,并通过制作投入使用。
三、形成策略支持,提升计划能力
《幼儿园领域关键经验与教育建议》指出“引导幼儿(5—6岁)在一日生活中探索交往和游戏的契机,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个人游戏计划和小组游戏计划是相辅相成、循环推进、缺一不可的。我们要形成对幼儿游戏计划-实施-回顾的相关策略,来提升幼儿自主计划的能力。
1.计划前的引入策略。追随儿童兴趣,结合主题活动与生成活动通过不同材质的材料与工具,自由探索、独立创造。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和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追随儿童兴趣 ,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与创造,并给予适当指导。
2.实时记录策略。利用照片、视频、文字记录等方式随时记录,及时了解幼儿的想法。教师作为旁观者认真倾听幼儿自主解说,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通过问题与其他幼儿互动,调节了活动氛围,提升了幼儿的整体参与度,挖掘了作品或游戏本身更深层次的东西。
3.师幼互动策略。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支持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幼儿在做计划时,脑子里往往会有很多凌乱的游戏细节,教师需要识别并且提取幼儿游戏意图的元素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将解决问题的“球”抛给幼儿,适宜地运用“支持想、支持说、支持做”的提问策略支持幼儿自主解决问题。通过材料的投放提高师幼互动效果。比如在开展“我和大树做朋友”的活动时,我们可以和孩子探讨各个区域投放和树有关的材料,阅读区可以投放关于树的书籍、树的图片,在建构区投放树的辅助材料,在科学区投放树的果实、叶子的实物进行观察,在美工区投放制作树的材料进行树的制作等。
4.一对一倾听策略。在分组教学时可采用影像资料形式介绍,采用照片的形式比较直观,便于幼儿根据细节进行描述。将自主权交还给幼儿,由幼儿自己讲述游戏内容以及具体情节,交还儿童自主权——我的游戏介绍我做。在集体教学时以作品展示形式介绍,教师作为旁观者认真倾听幼儿自主解说,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通过问题与其他幼儿互动,调节了活动氛围,提升了幼儿的整体参与度,挖掘了作品或游戏本身更深层次的东西。肯定幼儿互动式的解说模式,引导幼儿将问题向更有广度的方向拓展;引导幼儿进行亮点式的介绍或者针对幼儿熟悉的作品直接提问,不需要面面俱到,而要选择有难度的部分或者大家都关注的方面重点解说,为幼儿的深度学习提供更多时间,也为幼儿集中注意力获取有利条件。 鼓励幼儿记录同伴介绍的内容,并结合同伴的已有经验为下一步的游戏计划提供参考。以图片文字表征形式记录进行个别交流。 能清晰地表达孩子在游戏中的真实活动和想法,情感表达以及对下次游戏前的计划构思等。作为教师,我们更能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全面了解他们的发展和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与帮助。
5.幼儿实时记录反馈策略。培养记录兴趣:为幼儿提供的各种记录材料所形成的显性环境,可以在各个活动区域投放区域游戏记录表或观察记录本,教师要在可供幼儿进行记录的环境内提供进行记录所需的材料,如记号笔、油画棒、标识牌等等。选择合适的记录方法:通过在已有的表格上标记来进行记录、运用各种数字符号或图形符号在表格或标签上进行记录、通过绘制图画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的方法。提供各种分享交流的平台:把幼儿在区域游戏时的情况说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老师一直在关注着他,并且看到了孩子使用材料游戏时的闪光点,让孩子的行为得到正强化,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让家长看到孩子是怎样使用游戏材料的,老师如何关注着孩子,有助于构建更为和谐的家园关系、师幼关系,体现教育的温度。
四、挖掘课程价值,赋能经验之长
1.构建资源地图,彰显课程联动张力
与幼儿借助视频、思维导图的方式共同回顾园本课程探索路径及探究故事的关键活动后,组织幼儿集体交流、自由讨论,利用头脑风暴寻找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新突破口。比如将石榴树单一资源延伸为幼儿园所有果树资源的位置,巩固拓展幼儿对空间概念的认知和理解,既顺应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又能促进其有意义的学习。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断思考“资源地图逐步构建、资源价值细致分析、资源开发促经验生长”等三个方面。
2.衔接主题教学,凝聚学习经验合力
在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园本课程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和其他教学形式相结合,丰富课程形式,全程参与幼儿的游戏和学习。在整个陪伴和支持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展开充分观察,了解活动中的材料投放是否恰当,幼儿已有经验是否得到满足等等;其次确定是否需要参与幼儿的活动,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获得游戏技能和学习经验,避免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干涉幼儿的游戏。教师隐性间接参与——利用材料支持幼儿继续游戏;融入角色参与——利用互动引起幼儿深入游戏;干预显性参与——利用引导停止幼儿错误游戏。
3.融合家长资源,增加家园互惠动力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为了充分发挥幼儿园课程资源的价值,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充分形成家园合力,开展了“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活动。家长和幼儿开始大树调查活动,如石榴树的习性及生长过程、怎么照料橘子树等。家长助教给孩子们科普养护小知识,共同陪同孩子讨论和解决大树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充分挖掘家长资源,激发孩子学习热情,进一步建立家园双向互惠,推动家长积极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
幼儿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经验获得来源于游戏和生活。幼儿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深度学习契机。利用游戏的特征,将游戏中的深度学习机会转化为幼儿的深度学习过程。今后,我们以尊重、理解的态度, 给予幼儿适时恰当的行为支持, 促进幼儿深度体验学习。如:在“分享讨论”环节, 教师引导幼儿反思并解释自己的游戏过程, 分享活动经验, 对活动行为和结果进行合理归因, 并自我评价, 不断提高幼儿的多元认知发展水平, 帮助其初步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给予幼儿有更多做计划的时间和空间,支持孩子用各种方式为自己的活动做计划、做规划,从而不断提升游戏水平与能力。尊重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在慢慢适应与选择,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参考文献:
[1]刘占兰.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 教师需要做好准备[J].学前教育,2019(03):44-47.
[2]施孟伶,苏莉.以“灵趣”课程为例——浅析幼儿园如何结合自然资源开展课程创生[C]∥2018年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3]沈萍.浅谈幼儿园新课程改革对农村自然资源的利用[C]∥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2007:862
[4]王雅芬.谈幼儿园区域游戏的适应性组织策略[J].学周刊,2019(01):154-155
[5]赵艳.自主性区域游戏中幼儿深度学习的引发与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8,491(13):86-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