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毛永玲

澄江市第二中学 652500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意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活化教学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能够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本文分析了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以期为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应用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和理解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探讨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涵盖了许多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如法律原则、道德规范、社会价值观等。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往往具有一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理解起来存在诸多困难。而生活化教学则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知识并非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讲解“诚信”这一道德品质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身边常见的例子,如同学之间答应互相保守秘密却轻易泄露、商家承诺售后服务却出尔反尔等。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意识到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增强理解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抽象知识,如法律条文背后的立法意图、道德规范的深层内涵等,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生活化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一座从抽象知识到具体生活的桥梁,帮助他们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经验,从而显著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法律的作用”这一知识点为例,法律条文本身往往较为晦涩难懂,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记忆,难以真正理解其实际意义。然而,通过生活化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如交通秩序的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等,让学生看到法律在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维护公平正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整合生活化教学素材,丰富学科教学内容

生活化教学素材是连接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桥梁,它涵盖了学生生活环境中的诸多方面,如家庭琐事、社区见闻、网络热点等。这些素材能让教学更具实用性和互动性,使学生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领悟知识。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并整合生活化教学素材,以拓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

以“我们的情感世界”教学为例,教师需广泛收集与情感和人际关系相关的生活素材。一方面,可从学生的家庭生活入手,如父母之间温馨的互动、兄弟姐妹间的关怀照顾等,这些素材能让学生感受到家庭情感的温暖与力量;另一方面,关注校园生活,像同学之间在困难时刻的相互扶持、团队合作中的默契配合等,体现校园情感的真挚与美好;另外,社区生活中的邻里互助、志愿者活动等也是重要的素材来源,能展现社会情感的广度与深度。收集到素材后,教师要进行精心筛选。挑选那些最能触动学生心灵、具有代表性和教育价值的案例。例如,选择体现正面情感影响的故事,如因乐观心态战胜困难的经历,让学生明白积极情感的作用;选取展现合作与尊重的案例,像班级活动中同学们齐心协力完成任务,使学生懂得合作与尊重的重要性。

(二)设计生活化教学问题,激发自主探究意识

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转化为教学探究点,设计出具有生活化特点的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逐步完成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我与集体共成长”的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在学校集体活动中常遇到的团队协作与个人责任问题出发,设计一系列生活化问题。比如,“在学校集体项目中,如果组员不积极参与,你会如何处理?”“一个成功的集体需要具备哪些要素?”等问题,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兴趣。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在探讨“在学校集体项目中,遇到组员不积极参与时,你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时,教师设置具体情境:“班级正在筹备文化节的表演,有几名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无法按时参加排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会提出各种解决办法,如安排固定的补排时间、私下了解缺席原因、给予鼓励和支持等。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深化学生学习体验

生活化教学情境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的,模拟学生日常生活环境和经验的学习背景与条件。它能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开展学习和实践,提高学习的实用性,是强化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要方式。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背景,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融入教学中。

在“情绪的管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多个生活化场景,让学生设想自己在遭遇友谊危机、家庭冲突、学习压力等常见问题时的情绪反应,并引导学生探讨在这些具体情境下应该如何有效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采取何种策略来调整和管理情绪。例如,在探讨“如何管理遭遇友谊危机时的情绪”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一场因误解而导致友谊危机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产生误解的双方。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记录自己在模拟过程中的情绪变化。最初,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沮丧,因为误解触动了他们的不安和失落情绪;随着角色扮演的深入,学生逐渐体会到通过沟通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情绪由紧张不安转向理解和释怀。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生活化教学已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生活的重要桥梁。生活化教学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还能深化他们对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基于此,教师应当重视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从整合生活化教学素材、设计生活化教学问题、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等方面着手,不断优化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能够应对未来挑战、具有良好道德和法治观念的新时代公民。

参考文献:

[1]闫婷婷.谈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4(9):97-99.

[2]宁春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J].学周刊,2024(9):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