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舞蹈教育中传承民族舞蹈艺术的探讨

作者

张韶轩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100081

引言:

现阶段,高校舞蹈教育在传承民族舞蹈艺术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深入探讨如何在高校舞蹈教育中更有效、更深入地传承民族舞蹈艺术,不仅关乎一门技艺的延续,更关乎民族文脉的赓续与弘扬。

一、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舞蹈教育与其他学科存在脱节现象

当下我国高校舞蹈教育和其他类型教育之间呈现出较大的脱节状况,在功利化教育导向的影响下,许多院校把舞蹈教学简化成了纯粹的技术训练,课堂中满是程式化的基本功练习以及剧目排练,然而很少开设系统的舞蹈史论、艺术美学等理论课程,特别需要留意的是,传统民间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关键载体,其所蕴含的民俗风情、伦理观念以及审美特质本应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优质资源,但却在现代舞蹈教育体系中却逐渐处于边缘地位,既削弱了舞蹈作为人文学科的独特价值,还致使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创造力日益匮乏,最终无法达成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的教育初衷[1]。

(二)舞蹈专业教育人才不足

在当前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在专业化舞蹈教育人才的培育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短板,师资力量整体较为匮乏,直接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了限制,专业舞蹈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致使许多高校只能借助外聘教师的办法来填补缺口,然而在聘任过程中,往往只是着重考察应聘者的技术功底以及表演能力,对于其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和教学理念缺少系统性评估,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同时课堂教学方式长期处于单向灌输模式,教师过度依赖示范教学,很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或者跨学科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沉闷且僵化,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也削弱了他们对舞蹈艺术的深层理解。

(三)创新人才培养尚未融入舞蹈教育核心

20 世纪末期,国内高等院校开始系统地引入舞蹈专业教育,将原来分散在艺术团体以及民间传承的舞蹈技艺归入正规学历教育体系,在这一专业化过程当中,舞蹈教育过度关注肢体动作的机械重复以及高难度技巧的枯燥训练,致使舞蹈本体的人文内涵和学术价值被极大地弱化。教师通常会运用“口传身授”的固定方法,缺少对学生艺术思辨能力与文化理解力的培育,这种教育模式和当代提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十分突出的断层,造成了学生艺术视野的狭隘,还导致扎根乡土的民间舞蹈传承面临断代危机[2]。

二、高校舞蹈教育中传承民族舞蹈艺术的实施策略

(一)确保舞蹈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在新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下,高校舞蹈教育要实现创新发展,需从理念更新以及课程优化这两个方面同时着手推进,于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着重关注舞蹈技巧的系统训练,更需重视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将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有机融合进专科课程,不仅可打破单一技能训练的限制,更可借助原生态舞蹈语汇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以及学习兴趣。当下高校舞蹈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技轻文、课程同质化等问题,急需通过精选有地域特色以及文化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素材,达成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的创造性融合,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凭借情境创设、文化溯源等方式,深入剖析不同民族舞蹈的肢体语言、服饰道具、音乐节奏等艺术要素,如此既能呈现民间舞蹈独特的审美价值,又能培育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让他们在掌握专业技能之时,拓宽艺术视野[3]。

(二)提升舞蹈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高校舞蹈教师身为艺术教育的关键力量,其专业素养以及文化底蕴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产生直接影响,高校需要借助多元化的培养途径全面提高舞蹈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准,一方面要构建常态化的培训体系,定期举办民间舞蹈专题研修班,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大师进行现场教学,让教师深入把握不同地域舞蹈的风格特点与表现技法;另一方面要搭建实践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参与田野采风、艺术展演等实践活动,在真实的文化情境中加深对民间舞蹈的理解。在专业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要重视师德师风的培育,引导教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对待教学工作,通过持续的教学反思优化教育行为,用规范的动作示范、生动的文化讲解以及饱满的艺术激情去感染学生,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加大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创新力度

高校舞蹈教师要实现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以及提升舞蹈教育的实效性,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凭借创新教学方法,将民间舞蹈文化精髓融入教学实践,教师可采用理论解析和动态示范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文化生态、肢体语汇、情感表达等多方面建立对民间舞蹈的整体认知,具体实施时,运用对比分析法,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域舞蹈风格,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对经典舞段进行动作解构与重组演示。特别要重视创设沉浸式体验环节,鼓励学生基于对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个性化理解,凭借即兴编创、小组互评等方式进行艺术再表达,教师则要通过精准的动作纠偏和文化点拨,帮助学生在身体记忆与文化认知的良好互动中,逐步领悟民间舞蹈“以形传神、以舞载道”的艺术真谛。

(四)增加在民间舞蹈教学相关设备方面的投入资金数量

要达成民间舞蹈艺术的活态传承目标,高校需着重关注教学硬件设施的升级与改造工作,这就需要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用以建设契合专业标准的舞蹈教学场地,配备如高清多媒体录播系统、智能镜面墙以及专业音响灯光等一系列现代化教学设备,以此为学生营造出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当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后,学校还应搭建常态化的艺术实践平台,定期举办包含不同地域风格、多种表现形式的民间舞蹈展演以及竞赛活动,在比赛筹备阶段,学校应提供充足的排练场地、服装道具以及音响设备等方面的支持,使学生可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通过自主编创节目,学生可深入探寻民间舞蹈的动作语汇,还可领会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在反复雕琢作品的进程中,既能提高肢体表现力,又能培育团队协作意识。

(五)创建良好的民间舞蹈艺术教学环境

于高校舞蹈教学而言,营造浓郁的民间舞蹈艺术氛围,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着颇为关键的意义,高校可在舞蹈教室布置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墙,将不同民族舞蹈的服饰道具、历史渊源以及动作图谱进行系统展示,在公共走廊区域设置动态更新的主题展板,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民间舞蹈的发展脉络以及当代创新案例。同时要不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对专业舞蹈地板、把杆、镜面墙等基础设施给予更新,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熏陶,并且借助实物观摩、情境体验等方式,加深对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理解,切实领悟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

结语

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尝试提出高校传承民族舞蹈艺术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高等教育的土壤中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周浔闽 . 如何在高校舞蹈教育中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J]. 戏剧之家 ,2020,(27):145-146.

[2] 王韦 . 解读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J]. 高教学刊 ,2020,(19):58-60.

[3] 罗新颖 . 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 .2020 课程教学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湖南文理学院艺术学院;,202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