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轮”驱动下的园本教研案例

作者

贺静

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平昌幼儿园

一、教研背景:

2022年2月,国家教育部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强调注重过程评估,关注保育教育质量过程。主动性学习理念下的一日生活开展,突出幼儿主体地位,教师需关注幼儿兴趣,引导其在互动中构建新经验,这对教师专业成长与幼儿主动学习有正向促进作用。在此背景下,为探究幼儿主动性学习视角下的一日生活样态,以及什么样的一日生活能促进幼儿在园主动性学习,我们开展了系列园本教研活动。

二、教研目的:

1.形成具有园本特色的支持幼儿主动性学习的在园一日生活样态。

2.培养教师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三、教研思路:

园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与园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在开展和推进的过程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表象轻内涵,重说教轻实践等问题,导致园本教研缺乏内在的“生命力”,使得老师在教研中出现“参而不语、参而不思”的现象。

基于上述园本教研现状,我们确立了“三轮”驱动的教研模式——理念为先、链接现场、反思实践,助推主题式教研的深度开展。

四、教研计划

五、教研过程

(一)巧思细谋谈弹性,科学有效研生活

开展基于幼儿主动性学习视角下的幼儿一日生活研究,从“弹性作息”和“主动性学习”的角度,复盘各年级组关于幼儿春季一日作息的研讨成果,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教师自主学习《评估指南》后,通过案例介绍一日作息现状与问题,各年级组代表汇报春季一日作息安排表。为了呵护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教师制定的一日作息内容和形式赋予了弹性。

各年级组分组围绕交流结果,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实际情况,对新作息实施问题进行分析,整合优化各环节。

(二)聚焦“弹性”和“过渡”,开展半日蹲班调研

聚焦“弹性作息”中的相关问题,调研组围绕“活动组织”、“准备工作”及“师幼互动”等几方面,对半日活动中运动、游戏、过渡、餐点等活动环节进行了全方位的观摩。

调研结束后,调研人员定点班级保教人员进行了反馈与研讨,并提出意见。我们发现,“过渡环节”的组织和优化是提高一日保教质量的关键点与问题集中处。

“一日生活皆课程”,作为衔接一日各环节的纽带,过渡环节重要的纽带。它是中转与衔接过渡环节的组织及实施,应该做到自然合理,衔接,紧凑,彼此兼容。《纲要》中指出,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调研组再次走进各年级组,聚焦过渡环节,使用园本《过渡环节测量评分表》,围绕“一日活动中哪些过渡环节是必要的、哪些是可以删除的、哪些是可以与其他环节相互整合的”以及“过渡环节中保教人员是如何组织与实施的”等问题再次进行了调研。

同时,针对“过渡环节”中的问题,各年级组也进行了小组教研,明确了“过渡环节”的组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要根据幼儿的心理需求和过渡时间的长短,采取不同的方式优化过渡环节的组织,使之真正成为幼儿自主发展的机会。

针对“过渡环节”的实际问题,结合《镇江市幼儿一日生活组织与实施指引手册》的学习,教师感受到不同的“过渡环节”在一日活动中占比是不同的,短时间的过渡可采用“稳定模式”,长时间的过渡可采用“自主模式”,希望教师能合理组织各个“过渡环节”,尊重幼儿的权利,关注幼儿的需要,抓住每一个契机,使“过渡环节”变得更加自然,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石。

(三)无痕自然“过渡” ,优化餐前与餐后

在前两期的蹲班调研中,我们发现“过渡环节”的组织和优化是提高一日保教质量的关键点之一。在调研、研讨和反思中,我们发现进餐前后过渡时间占比大、问题多。我们将“如何优化餐前餐后过渡环节的组织和实施”作为本次教研活动的主旨,以幼儿午餐为例,讨论餐前餐后过渡环节必要性,交流组织实施方式。

通过分析和解读,我们明确了餐前餐后过渡环节中,幼儿需要知晓所处环节,教师提前分工协调站位,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组织不同形式,才能让过渡环节自然无痕。

各年级组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围绕“过渡预知”、“教师分工”和“组织形式与内容”三方面进行小组研讨,梳理优化策略,以合理优化“进餐前后的过渡环节”为契机,正确把握“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不断更新观念、审视班级一日活动安排,支持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成长,提升幼儿在园生活质量。

(四)关注个体差异,满足特殊需要

特殊需要儿童同样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调研组走进特需儿童班级,围绕课程指南的实施、近期发展目标的制定、个别化游戏与集体活动的组织、生活活动的实施等环节,对幼幼互动、师幼互动、环境创设、材料提供等进行了观察。

班级教师尊重个体差异,遵循特殊儿童成长规律和独特教育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引导及帮助,共同促进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全面发展。在反馈活动中,大家对班级创设的“双向融合”氛围给与了肯定,明确要基于发展性评估了解特殊儿童个体差异与特殊需求,给予针对性支持。如为孤独症儿童提供语言环境,鼓励表达;根据观察调整游戏材料玩法,抓住“最近发展区”,鼓励其参与游戏等。

(五)聚焦“游戏分享”环节,在倾听中陪伴成长

游戏分享是游戏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游戏质量的重点和难点。为助推游戏的深入开展,提高分享环节的有效性,促进幼儿主动性学习,我们聚焦“游戏分享”开展了园本教研。

各年级组针对“每天会进行几次集体或者小组学习的机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小班年级组认为每天共有4次,分别是:晨圈、游戏分享、集体教学以及放学整理活动;中班年级组认为每天共有5次,分别是:晨圈、集体教学、整理活动、户外游戏分享以及室内游戏分享;大班年级组认为共有6次,是在中班的基础上增加晨读环节。

通过实践调研,我们认为教师可以是幼儿游戏的倾听者,尊重理解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亦可以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为他们提供物质、经验支持;教师还可以是幼儿游戏的陪伴者、引导者、共情者,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以同伴身份介入,共同参与幼儿的游戏,帮助幼儿的游戏朝着预定目标前进。

教师还从分享形式、方法、内容、实施策略几个方面等方面研讨“组织游戏分享”,明确游戏分享环节对于促进幼儿游戏的深度和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只有从实际出发、捕捉兴趣点、聚焦困难点、分享经验点,才能促使幼儿获得深度、可持续的发展。

六、结语

我们相信教师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当我们调整了培训在前、实践在后的教研方式,以“教师在前、教学管理人员在后”的理念,以“做中学”的方式、以“互动体验”的原则,采用“三轮”驱动的教研模式,同伴互助、实践反思、智慧碰撞、共生共长,促进了主题式教研有效深入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