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抗战时期内迁知识妇女救济必要性及救济措施研究

作者

阚玉香

武汉轻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

内迁知识妇女,是指抗战时期从战区或沦陷区内迁的受过高等或中等教育的知识女性,特别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妇女,包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或肄业者,接受过中等教育的高中毕业或肄业者、高中师范科毕业或肄业者、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肄业者。1941 年 5 月,在重庆设立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专门收容救助“战区内迁高中毕业以上程度暂无职业又无亲友相助之妇女”。本文主要探讨对内迁知识妇女救济的必要性和救济措施。

一、救济的必要性

1、保护人才的需要

抗战时期,受过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女子数量少,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需要进行积极的培养与辅导。在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下,女子受教育的权利一直受到限制,由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展影响,男女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促进了中国两性平等教育制度的出现。虽然如此,但在女子中,能够接受中等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仍然是思想开放或经济殷实的家庭,普通女子接受中等以上教育仍然只是小部分。内迁妇女辅导院收容院生余天霖在个人自传中记载了其求学经历:“吾父母深觉个人不幸,受着封建家庭制度的捆扎,他们把他们所有的希望完全建筑在他们的孩子身上,于是打破封建铁门,扫除了一切阻碍,毅然决然的将他们子女送进当时所谓的官学校去学习新的合理的功课,建立起学习更新更伟大现代科学的基础,的确在我们那一乡,这可说是一个创举,就是住在县城也很少将女孩子送进学校去念书的,在这样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吾父母遭受家族亲友们的白眼与凌笑,哀心自苦殷勤教诲他们的孩子们,使孩子们从封建势力之下慢慢的成长起来。”1 余天霖的父母突破传统观念将女儿送进学校求学却遭到亲戚朋友的不理解即可说明当时人们对于女性求学的看法。

上述事例是在内地,即使民国时期开埠较早、思想较为开放、女子教育发展较早的上海,女子求学的比例也远远低于男性。据统计,1929 年,上海中等学校的女生数量为 5761 人,占学生总人数的 25.5%,高等学校女生数量为 1573 人,占学生总人数的 11%;1936 年,中等学校女生数量为 13291 人,占学生总人数的 30.44%,高等学校女生数量为 1975 人,占学生总人数的17.6%。2 女生在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中的比例都远远低于男生,并且学历越高受教育的女生越少,这也就显现出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知识女性的稀少。

内迁妇女辅导院院长黄若瑛认为,女子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应该引起国家妇女辅导教育的重视。其在《妇女辅导院缘起》中有如下记述“凡我四万七千万同胞莫不闻知,而其中二万三千万女子同胞,大节凛然,承自国史之根性,尤以曾受大学中学教育之女子,早居于领导社会之地位者,更宜为国家所重视。放勋曰:‘劳之耒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比国家对于战区内迁之曾受大学中学教育者,所以特有妇女辅导院之创设也。女子者,国民之母也,而曾受大学中学教育之女子,尤宜为国民之母所矜式,应为国家而负起领导社会之巨责。

2、支持国家建设的需要

黄若瑛女士在论述辅导院成立缘起时,阐述了辅导院设立的三个原因,主要是考虑了妇女在抗战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 “徧览世界人类生存之历史,惟妇女当有艰贞宏毅之精神者,最适于民族国家之繁荣。今日秉承最高统帅坚定之国策,巾帼而有须眉之气,彤管而垂女史之美。是否抗战家属不问闺阁老幼。 之导之,同上轨道。佐内佐外,事皆为国流血流汗,功本相等。共策最后胜利之速临,永奠建国鸿 受过中等和高等教育的知识妇女,视野更加开阔,国民民族意识更加强烈, 途和国家命运相结合,更容易为国家作奉献。内迁妇女辅导院收容院生张全林为国 康考虑,将未来升学志愿定于医学,在她的个人自传中表达了她对未来的规划及其 在我正加紧准备功课,以便今年秋参加考试,志愿是学医,因为医学卫生关系国家盛衰民族健 深且巨,我国人民平均年龄的短小其原因虽多,而医学卫生人员的缺乏,最关重要, 所以我愿献身医学界,为增进国民健康的新军之一员”5。内迁妇女辅导院收容院生王梅园将专业选择 抗战的需要结合起来,她指出“吾国沿海各埠,尽陷敌手,舶来品中正内运,物价飞腾, 吾国工业,犹在发轫之初,产出不敷抗战需要,社会人士,对增加生产呼声高入云霄,敝见亦鉴及欲振兴中国必先言抗战,欲言抗战必先由振兴中国工业始,乃于去夏考取国立中央技专农产制造科”内迁妇女辅导院收容院生邵玮对敌人的蹂躏生活的艰苦有切身的体会,她认为“我们的姊妹们由敌人的蹂躏之下跋涉千里来至祖国的怀抱里,渴望着祖国的温暖,然而为了失学失业的问题所困不免有些彷徨不安之感,院方能不但给予她以同情与安慰,而且还予以辅助,这的确使她们为求学及为国家社会服务之热情又增加百倍”7。危难时刻,国家对她们伸出援手,更加激发了她们的报国热情。

3、维持知识妇女生活的需要

内迁知识妇女经历辗转之苦,需要安定的生活。内迁知识妇女皆来自战区或沦陷区,在战争爆发前无论家庭贫穷或富裕,都有一个健全幸福的家庭,中日战争是她们生活的转折点,在战事爆发后,其家长失业,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子女面临失学,她们有的为了继续求学深造,有的为了摆脱沦陷区日伪的奴化教育,毅然离开家乡,投奔大后方。由于路途遥远,经历颠连之苦,路上险象环生,有时战事吃紧,有时路遇劫匪,随身携带物资或抛弃或被劫,当她们到达后方时,多是衣食无着,身无分文,在人地生疏的后方,升学无望,求业无门,走投无路,内迁妇女辅导院的设立,让她们有了安身之地,也有了升学或求业的希望。

内迁妇女辅导院收容院生唐荣楼,经历了重重曲折,最后被迫做佣人,在内迁妇女辅导院的帮助下,她才得以脱离佣人的生活。在其个人自传中指出:她出生在安徽阜阳县的一个小乡村里,家庭经济在父母的精勤操劳下,虽然不是小康之家,倒还能够充裕的维持一家的生活……敌人的炮火蹂躏到我的家乡,父母年迈,身体素弱,在不及逃出的紧张战局下,被留在敌区,受敌的虐待,过着非人的生活,我不甘作残暴敌人的顺民,不忍目睹黄帝的子孙受着敌人的蹂躏,在卅一年的春天,同着妹妹忍痛别离了爱我的爹娘,抛弃了我爱的故乡,投入祖国的怀抱,享受自由。她辗转西安,到达重庆,为生活所迫,去做女佣了。“洗衣做饭侍奉着老爷太太,服顺着少爷小姐,还是一天到晚看着白眼睛,受着冤枉气。这也是这位老爷的收入不丰,凭人情面子介绍我去帮忙啊,当然日子久了,太太拿我做为眼中钉,吝惜她每月的二斗米,半年的非人生活也让我用哭泣悲伤度过了,想起了家乡,忆起了爹娘,不禁又要痛哭,以泄流亡之恨。

其她几位收容院生也有类似的经历。院生何文静进入辅导院两个月后考入白沙大学先修班,这也是辅导院为她解决的问题,是辅导院收容的结果,她说“院生自来渝后苦不堪言,且在此举目无亲,迫于经济,倘非辅导院之收容,遭遇当不敢设想” 9。院生何兰芳指出“当我刚由湖南来到重庆因各大学招考期均国,同时无半文旅费,均以用完,而渝市又无亲友,每天真是过着流浪生活,自从得入辅导院后一切生活便得到安定,关于升学或就业各方面都能有各股的指导,使我们流浪在外的青年不致走入迷路,各方面均可得到保障,故我自入院后便觉得好像回到了我甜蜜的家庭一般。” 10 院生谭勤菁指出“为升学而自战区数千里负笈而来,经济万分艰窘中,既一时无学校可进又无处寄身,幸得辅导院之收容,不惟生活安定且个人之学识更得进益不少。

内迁妇女辅导院的收容和辅导让院生有了重新升学和就业的机会,所以她们在接受辅导或职业介绍后,对院方充满了感激之情,从她们的感激之中也可看出辅导院收容为她们带来的帮助之大。李易州指出“院生自战区来内,途中历尽艰险,终于达此安全之后方,对此妇女辅导院之救济援助唯有无量之安慰与感激”

二、救济措施

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根据实际情况,对院生开展救助和帮扶工作。针对内迁到重庆没有职业的大学、高中毕业妇女,代为介绍职业;针对愿意升学或于学术上为高深之研究的内迁知识妇女,内迁妇女辅导院商同主管机关予以协助。此外,内迁妇女辅导院“对登记人之生活思想技能予以适当之指导与训练”。13 具体救助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定并指导妇女日常生活

食住等基本生活条件是内迁妇女辅导院为入院妇女解决的首要问题。“抗战以来,生活不宁,成了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经济不能独立而又毫无保障的一般流亡妇女更不免处处使她们感到深切的痛苦,因为纵然她们有可佩的壮志雄心,只为了生活未安,便没有施展的机会和余地,日食三餐的问题,随时吵扰着她们,烦恼着她们,逼迫着她们,似此怎能使他们安安静静地工作与学习?所以生活的安定,住食的维持,就成为我们头一个辅助的目标。”14 对符合条件登记进入内迁妇女辅导院的妇女,为其解决食宿问题。一般分两种情况,即自己缴纳和免费,有经济能力者需要自己缴纳膳宿费,没有经济能力者则免费,辅导院共有100 个免费名额。辅导院内有食堂,院生在食堂就餐,设有宿舍解决院生住宿问题。

内迁妇女辅导院对于入院妇女的生活管理,以“养成精神体魄均属健全之国民”为目标,要求“严格地养成她们集团生活和习惯常识,发扬人类互助与友爱的天性,培育耐劳刻苦黾勉好学的精神”。 15 院生日常生活中以“队”为单位,起初8 人一队,后改为 10 人一队,同队者同宿舍同餐桌,以优秀而富有领导能力者为队长,负监督及指导本队同学之责,实行自治。辅导院对于院生加强纪律管理,为养成院生生活纪律化,每晨六时由生活指导员率领院生举行升旗早操,八时上课至下午六时降旗,早晚点名一次,每周作缺席统计。院生每两周举行一次生活检讨会。在检讨会上各院生都能切实检举己之过失,并且在检讨中发挥互助精神,对生活艰困与精神不健康之同学予以物质之帮助与精神之安慰,使不感流离之苦。在生活检讨会上,院生生活方面有何困难及急需亦可以提出来,由院方代为解决之。

2、文化课辅导和技术培训

内迁妇女辅导院最终的目标是辅助和引导妇女,使她们实现升学或就业,能够为抗战和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因此辅导院最主要的工作是对院生文化课的辅导和技术的培训。

进入辅导院的院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求业者,另一类是升学者。对于这两类院生,辅导院是根据人数的多寡采取分班或合班上课的方式,当院生人数过少时不分升学和求业,采取合班上课的方式;当人数较多时,则分为升学班和就业班分别上课。随着分班与合班的变化,课程也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缺乏稳定和系统性。合班上课时,升学和求业的院生都可以参加辅导院设立的文书班、会计班、缝纫班、看护班等,此外单独为升学的院生补习国文、英文、数学等科目。人数较多,分为升学班与就业班时,就业班课程除文书、会计等训练班外,还开设国文、习字、英文、劳作、精神讲话等,升学班则特请专门教师为之补习英文数理化等。院生文化课学习主要是采用自修的方式,有教师监督辅导,并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奖惩。内迁妇女辅导院制定的《院生课业自修督导办法》规定国文、英语、数学三门课程由学生自定课本,随时随地进行自修,辅导院特别聘请导师担任督导责任,导师于课业表上规定时间内到教室指导,包括解答院生疑难问题、批阅练习、代选教材等,自修勤敏成绩优秀者嘉奖。

内迁妇女辅导院为升学或就业的院生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如为方便各升学院生投考学校,加强对学校的了解,辅导院还调查各校各院系之特点,为学生提供参考;当院生外出投考学校时,辅导院为之向有关学校接洽乘车、住宿、饮食等问题,为之提供方便。为了加强升学院生之间的交流,辅导院组织升学同学协会,以互相研讨并补习升学各科之准备;对于就业的院生,则由训导股职员开设就业指导讲座,给求业学生以指导;增开注音符号与国语会话,以求普遍国语;为加强院生之阅读能力起见,辅导院备有各类图书并订有《中央周刊》、《英语周刊》、《自由西报》等定期刊物,由教授指导阅读。

3、思想教育

内迁妇女辅导院通过精神讲话、个别谈话、生活座谈会、时事座谈会、劳动服务等各种形式对院生进行思想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内迁知识妇女树立正确的健全的人生观。院生皆系由战区或沦陷区内迁到后方,她们“备受颠沛流离之苦,因而思想上易趋消极,对人生发生悲观失望之情绪”精神讲话主要围绕着国家指导思想及妇女自身发展相关方面展开,以期对院生的思想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精神讲话分两种方式,一是请政府工作人员做理论宣讲,主要围绕国内国际形势、心理健康、如何做人、青年妇女问题、婚姻情感问题等展开;二是随时聘请名人对进行讲演,围绕如何认识时代、战争局势、保育儿童等问题展开。

个别谈话是内迁知识妇女进入辅导院后,与负责人员定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内迁知识妇女入院后即由负责人员与之作一次较详细的个别谈话,主要是了解其身世、经历、学历、志愿兴趣等;在院期间平均每人每周个别谈话一次或二次,随时解答或纠正院生的问题。

座谈会也是思想教育的一种方式。通常情况下,座谈会每两周一次,由专门负责人员督导。座谈会的主题是主要是围绕与妇女有关的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社交、职业等问题展开,如《我们怎样活着》、《妇女应否回到家庭》、《怎样做一个现代女青年》、《我的工作选择》《我的理想事业》、、《社交问题》、《工作中应否谈恋爱》、《如何打开职业妇女的出路》、《青年为学》等。这些话题是院生面临的问题,也是她们非常关注的问题,通过深入讨论能够使院生收益颇多。例如院生通过《青年为学》这一主题的讨论,均感觉自己平日读书太少,于是决定举行小组会作阅读报告。

4、职业介绍

内迁妇女辅导院根据求业者个人实际开展职业介绍工作。内迁妇女辅导院既为进入辅导院的求业者介绍职业,也为战区内迁到重庆食宿有保障不需进入内迁妇女辅导院的需求业者介绍职业。求业者向辅导院索填求业志愿表并静候谈话,谈话时对本身情形作忠实详细而有条理之叙述,经过登记和谈话,便可等候辅导院介绍职业。

辅导院在介绍职业时尽量以登记人志愿为依据,遇有适当工作机会,辅导院当即通知登记人到辅导院交换意见,进行介绍。如一纺织工厂征求职员,内迁妇女辅导院推荐院生陈宝慈前往该厂面谒,这是因为陈宝慈系浙江杭县人,对于蚕桑纺织颇有研究。

总之,内迁知识妇女经过收容与救助,困难得以解决,个人得以提升。内迁知识妇女进入内迁妇女辅导院之前,他们是求业无门、求学无所的流浪者,进入内迁妇女辅导院之后,食宿问题得以解决,求业者有专门的技术辅导,求学者有文化课辅导,短暂的技能或文化课辅导之后,技能与知识得到提升,大部分求业者有了一技之长,可以获得职业,大部分求学者投考成功,实现了继续升学的梦想。无论升学者、就业者,都能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档案馆:《院生自传》,案卷号0103-3-76。

2. 杨洁:《民国时期上海女子教育研究(1912-1949)》,华东师范大学2000 年博士论文,第5 页。

3. 重庆市档案馆:《各种制度》,案卷号0103-2-31。

4. 重庆市档案馆:《各种制度》,案卷号0103-2-31

5. 重庆市档案馆:《院生自传》,案卷号0103-3-75。

6. 重庆市档案馆:《院生自传》,案卷号0103-3-75。

7. 重庆市档案馆:《出院谈话记录、开学院生领补助金名册、合作社社员名册》,案卷号0103-3-64。

8. 重庆市档案馆:《院生自传》,案卷号0103-3-75。

9. 重庆市档案馆:《出院谈话记录、开学院生领补助金名册、合作社社员名册》,案卷号0103-3-64。

10 重庆市档案馆:《出院谈话记录、开学院生领补助金名册、合作社社员名册》,案卷号0103-3-64。

11. 重庆市档案馆:《出院谈话记录、开学院生领补助金名册、合作社社员名册》,案卷号 0103-3-64。

12. 重庆市档案馆:《出院谈话记录、开学院生领补助金名册、合作社社员名册》,号 0103-3-64。

13. 重庆市档案馆:《各种制度》,案卷号0103-2-31。

14. 重庆市档案馆: 《工作总结报告工作日志》,案卷号0103-3-3。

15. 重庆市档案馆:《工作总结报告工作日志》,案卷号0103-3-3。

16. 重庆市档案馆:《一年度工作报告》,案卷号0103-2-27。

17.0103-3-69 抄写本 68 页。

作者简介:阚玉香,女,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项目资助:引进人才培养科研启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