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合教育视域下双向互动与积极补偿的实践探索

作者

陈莹

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平昌幼儿园

【摘要】:

在国家《“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政策引领下,镇江市紧扣“办好特殊教育”战略部署,以省级融合教育示范园为实践载体,构建“国家政策保障-区域协同创新-园本精准干预”三级支持体系。本文以平幼5岁轻度智力发育迟缓幼儿为研究对象,依托省级重点课题《基于“双向融合”的学前特殊儿童积极补偿课程建设研究》,创新整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与积极行为支持理论,形成“双向融合-动态补偿”立体化干预模型。经过一段实践验证,在普惠性幼儿园财政补助政策支持下,通过“环境重构-课程共建-代偿训练”三位一体机制,研究对象认知发展、社会适应等核心指标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框架

(一)问题提出

智力发育迟缓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特征表现为智力功能与适应性行为的双重缺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智力发育迟缓儿童的发生率约为1.2%,其中75%属于轻度范畴,具备通过科学干预实现功能性代偿的潜力。当前融合教育实践普遍存在单向融入的局限性:普通儿童对特需同伴的接纳度不足,教师对差异化教学的准备不充分,特需儿童则因补偿性支持缺位而难以真正参与学习活动。

(二)理论基础

1. 双向融合理论:突破传统“单向融入”范式,强调普通儿童与特需儿童在认知、情感、行为层面的双向调适。其核心机制包括:(1)同伴中介学习,通过合作任务促进社会认知共建;(2)环境重构,利用通用学习设计降低参与壁垒;(3)文化重塑,培育班级共同体意识。

2. 积极补偿理论:基于神经可塑性原理,主张通过代偿性训练激活潜在神经通路。具体路径包括:(1)多模态输入弥补信息加工缺陷;(2)情境化学习将抽象概念具象化;(3)渐进式挑战设置最近发展区。实证研究表明,早期积极干预可使轻度智力发育迟缓儿童的发展轨迹提升1.5个标准差。

3.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发展是个体与环境多层系统(微观-中观-外层-宏观)动态互动的结果。在实践层面要求:(1)家庭/班级建立响应式互动模式;(2)家校合作保持教育目标的一致性;(3)社区资源提供康复支持;(4)政策保障确保资源供给。这种全链条支持网络能有效突破单一干预的局限性,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个案特征

研究对象为镇江市平昌幼儿园5岁3个月轻度智力发育迟缓男童明明(化名),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评估总智商,存在认知理解滞后、语言表达受限、社交回避及感觉统合失调等核心发展特征,符合《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评估指南》中轻度智力障碍诊断标准。

(二)干预框架设计

本研究基于“双向融合-动态补偿”理论模型,构建三层干预框架:通过物理环境改造与心理支持重构包容性学习生态;结合同伴共建的混龄社交小组与师生协作的嵌入式教学策略激活社会互动;融入代偿性训练体系,以每日90分钟循环强化认知、语言及运动代偿功能,依托《特殊需要儿童发展评估量表》实施动态监测与方案迭代。

三、双向融合教育实施路径

(一)普通儿童适应性培养

1. 认知共建活动

构建“红色认知协同”项目,通过“感官侦探”合作游戏,促进普通儿童与特需儿童的概念同化;推行“智慧传递者”计划,普通儿童在指导红军徽章色阶分类任务中,同步强化数理逻辑能力。

2. 情感联结机制

建立“革命友谊成长账户”,以代币制记录互助行为,累计10次兑换集体勋章;开展“优势发现者”行动,通过结构化观察表引导普通儿童识别特需儿童触觉辨识、节奏感知等优势智能,重塑多元评价观。

(二)特需儿童支持系统

1.多感官课程调整

开发“红韵多维”课程:视觉代偿、听觉强化、触觉干预,动态调整感官刺激强度。

2.个别化教育计划

基于《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评估指南》,制定三阶目标:基础、进阶、高阶,融入“小萝卜头”语言图谱等红色主题代偿模块,每8周进行阶段性评估。

四、积极补偿策略体系

基于代偿性策略理论,构建认知-语言-运动三维补偿体系:认知代偿通过“情报传递”游戏与“长征路线迷宫”追踪训练,将工作记忆强化融入情境化任务设计,符合复杂任务促进功能泛化的认知康复原则;语言补偿采用多模态干预,如触觉绘本《金色鱼钩》阅读结合“小小主持人”情境表达,利用程序化对话生成算法,同步改善语义解码与叙事能力,契合学习障碍儿童多感官输入需求;运动代偿设计革命主题模块,包括“强渡大渡河”动态平衡训练、“红星刺绣”精细动作强化,通过任务分级与代偿器具使用,实现大肌肉协调与前庭功能改善,避免运动代偿引发的错误模式固化。

五、生态化支持网络构建

(一)家校协同干预

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构建“三维协同”家庭支持体系:家庭补偿策略通过生活数学渗透强化数理逻辑,结合代际共学机制,实现红色文化传承与语言代偿的深度融合;家长能力建设依托《镇江市学生身心健康促进三年行动计划》纲领性文件,开展行为观察技术、正向强化策略等模块化培训,以“每日有效记录≥3次”等量化指标驱动教养能力提升,同步建立家校数据共享平台,实现问题行为干预精准率达85%。

(二)幼儿园环境改造

依据《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的生态化改造》标准,实施“双环改造”工程:物理环境创设“延安岁月”触觉认知墙与降噪学习角,形成感官梯度响应空间;心理环境构建革命精神主题:设置“小红军成长日记”墙,可视化记录进步轨迹。融合教育徽章系统:设立“观察小标兵”“互助小先锋”等荣誉称号,形成“环境浸润-行为塑造-价值引领”的育人闭环。

六、干预成效与讨论

(一)量化评估结果

基于《特殊需要儿童发展评估量表》的追踪数据显示:干预后,研究对象词汇量从152个增至297个,社交发起频次由0.3次/小时提升至2.1次/小时,问题行为ABC量表评分下降21.8%,家长教养效能提升58.3%。核心指标突破印证了“双向融合-动态补偿”模型在促进特殊需要儿童认知-社会功能协同发展中的有效性。

(二)质性发展案例

在“红色运动会”情境中,明明(化名)成功执行包含跨障碍与传情报的复合任务,并主动发起社交表达“我们队伍会胜利”。家庭观察显示其数概念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可独立完成五人餐具分类摆放,印证了代偿策略向生活场景的泛化迁移。

(三)实践反思

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革命文化元素与感统训练的有机融合,通过“飞夺泸定桥”动态平衡模块等载体设计,使儿童任务持续时间从基线5分钟延长至15分钟,激活了情境学习机制;同时,基于主题词库的情境对话生成算法等智能化工具研发,使语言干预精准度提升38%,契合“靶向性强化”原则。然而,实践中发现代偿强度的个体化适配需进一步规范,建议参照动态评估体系建立触觉刺激分级、听觉输入频段等量化标准,避免过度代偿导致的感官依赖。

【参考文献】

1.石晓辉. 智力障碍儿童的融合教育[J]. 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22(4):5-12.

2.教育部. 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R]. 北京:教育部,2023.

3.王晓琳. 融合教育家园沟通策略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2024(2):45-50.

4.李建军. 特殊儿童积极行为支持[M]. 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23.5.

5.张华. 多模态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特殊教育,2024(3):3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