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初中数学课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

徐玉妹

安徽省芜湖市西湾中学 241000

纵观这几年中考数学命题的显著变化和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向。因而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数学老师来说,应结合初中数学具有逻辑性强的特点,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努力培养以创造性思维为重点的素质型教育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体可在如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是做出来的,但不是教出来的。创新的数学教育必须重视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 进而调动他们形成主人能力的愿望。学生们只有在做数学的具体实践中 , 才可以亲身经历数学理论的产生和数学知识发展过程中的相互联系 , 才可以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了解科学,掌握数理。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 兴趣是思想的来源 , 兴趣是创造的力量。由于爱好 , 学生就有了创新思考的冲动 , 由于爱好 , 他们都愿意尝试去发现事情的实质 , 而这些冲动 , 也就是当人们求知活动时从他心中上所点燃的思想的火花, 是人们认识数学世界时最主要的创造性心理品质之一。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观察能力与想像能力是创新思想的根本 , 只有透过想像 , 才能找到问题, 进而形成创新思想。创新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发掘问题、明确问题、发现新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 老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实验 , 数学问题 , 调动了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 , 训练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我采用了播放一个太阳沿着地平线上升的画面来引导学生,在视觉上给孩子们一个美的冲击 , 这成功调动了学生们观察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采用了播放一个太阳沿着地平线上升的画面来引导学生 , 在视觉上给孩子们一个美的冲击 , 这成功调动了学生们观察的积极性,并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把地平线看成是一条直线,太阳看成一个圆,那么直线和圆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这里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学习效率会更高,最容易产生创新的灵感。因此,我们老师在课堂中 , 应该贯彻数学民主, 积极构建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以引导学生为主, 把课堂自由还给学生 , 把公平还给学生 , 把自主还给学生 , 切实增强了课堂的实效性。懂得去理解每一个学生, 赏识每一个学生, 支持每一个学生,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与空间 , 使他们敢问敢说 , 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怎样在初中数学课程中 , 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呢 ? 经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反思与探讨, 总结了以下几点:

1. 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的教育模式倾向于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现代教育理论则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处于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处于学习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参加课堂的主体能力。比如 : 在教学数学的 " 同类项 " 这一概念中,可布置学生提前去超市观察一下商品的摆放规律,以及学校老师所在办公室的分配。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讨论,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总结了概念形成的基本步骤。在这一过程中 , 老师既是问题情境的直接提供者 , 组织讨论的协调者 , 也是指导学生寻找正确答案的谆谆教诲者。如此一来 , 学生们就可以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上 , 通过积极思考问题 , 并和他人互动 , 增进对数学知识的了解。

2. 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教育是一个十分抽象的课程 , 在中国传统的课程中 , 老师们通常只关注于数学经验本身的教育意义 , 而忽略了数学知识和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系 , 这样导致了学生常常觉得数学离开实际生活 , 又或者认为学数学没有什么用。所以 ,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自觉的将课本上的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几年的数学教育经验告诉我 , 在过去真实的生活中数学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不过 , 纵观现在的教材 ,应用题往往都是认为地编造了情境问题 , 有的问题因教学内容过时 , 思维方法陈旧 , 离学生现实生活相距较远 , 所以我认为应改原来的问题为生活化问题, 以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探究的愿望。

3. 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学习

启发式教学时训练学习者创新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启发式教学中 , 经过老师的细心准备 , 根据他们的实际状况 , 因势利导 , 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办法, 使他们在实践中找到道理, 提出想法, 解决问题。老师可以让他们提出一个数学难题 , 或给他们一种解题思路。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和变化,找出更多的解决方法。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减数学活动时,第一组的基本思想是: 在拼摆的过程中,人们都知道拼成的三角形是三根小棒 , 拼二个是 (3+2+) 根小棒 , 拼三个是 (3+2+2) 根小棒, 所以拼n 个三角形是 3+2(n-1) 第二组的基本思想是:在拼摆的过程中 , 人们看到拼出三角形的时候这些小棒可以是横着放的小棒和斜着放的小棒 , 一个三角形是 (1=2) 根 , 两个三角形是 (2=3) 根 ,三个三角形是 (3+4) 根 , 等于是 Πn 个三角形都是 。第三组的思路是:我们发现拼成一个三角形要(1+2)根小棒,拼成两个三角形要( 1+2+2 )根小棒,拼成三个三角形要( 1+2+2+2 )根小棒……,所以 Πn 个三角形是 1+2n 。第四组……。

三、开展团队合作与讨论

团队合作与讨论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怎样进行的协作和交流 , 提升课程的质量 , 是学校的教学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根据现阶段的教育实际 , 可以总结一下以下几点:

1. 分好合作小组,是合作虚席的前提

按照班上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业情况和综合素养 , 搭配出若干个小组 , 每个小组一般有二名学困生 , 由二个高年级学生和二名学困生 , 共六人构成。

2. 精心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探究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对问题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 可以促进与学习者的有效交互 , 可以将对问题的探究推向深度。在合作学习中 , 我们不仅要会讲、善辩、还要学会倾听。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综上所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还有许多, 有待于学生去探索、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