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
王许诺
渤海大学 辽宁锦州 121000
在当今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在文学类阅读作品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一篇小说的情节内容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贯穿起来的,而若想真正让学生把一篇小说读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从小说中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来入手进行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征,带领学生通过分析与再次创造去探寻小说中人物带来的美感,品味小说作品的思想情感价值所在,进而培养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增强阅读与理解的能力,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接下来,笔者将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对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策略进行简略探讨。
一、概念界定
1. 小说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是一篇优秀小说最具亮点的部分,作者在一篇小说中所抒发的情感与思考也是借助小说中的人物来表达。人物是小说中事件的发出者和承受者,也是文章作者想要借助故事情节所要展现的对象,寄托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对现实的感悟,是构成一篇小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自 2021 年起开始面向全国初中普及并使用,适应到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各年级教师学生的教育学习工作。在当今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小说篇目众多,总共为 39 篇,其中出现在阅读课文部分中的小说就达到 18 篇。在小说撰写过程中,人物是一篇小说必备的三要素之一,而人物作为小说中的关键要素与小说情节与环境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
2. 小说人物形象
在一篇文章中,作者刻画人物形象通常要借助多方面的描写手法,对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细节等多方面进行细致的刻画。学者们经过对小说文本构成的分析,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为类型化、性格化,心理化三种类型,而在同一篇小说文本中,某一个人物的形象并不是单一类型的,而是会兼具上述三种类型。人物形象的构成要素丰富,被赋予复杂的性格特征,使人物情感丰满,透过多种细节 描写的手法来展示出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在随情节推进人物形象的过程中逐步向心理化发展,进而构成复杂多样的人物形象。
二、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人物形象分析存在的问题
1. 人物形象分析模式僵化
在当前初中学段语文教学中,人物描写方法是教师课堂授课以及中考试卷中的高频必考考点,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会引导学生多多关注,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进而对人物形象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思考自身的阅读心得体会,将“得高分”作为阅读的目标,因此便“眉毛胡子一把抓”,运用人物描写手法整体的探寻人物形象,过于功利化,将视角放在能直接展现出人物形象、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句段当中,这样反而忽视了小说中极具内涵的细枝末节与精巧片段。
2. 对次要人物形象分析较少
小说的情节内容主要靠人物来开展推动,而小说中的人物也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区分。在这二者之中,作者更多的会选择通过文章主要人物来展现自己的创作意图,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为例,通过阅读可知,文中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叔叔于勒等。学生在学习完本篇文章后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文中叔叔于勒他的起起伏伏的一生,也可以感受到菲利普夫妇性格上的“多变”以及文中“我”的纯真又善良的性格。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具体情节和写作方法来分析这些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之后,往往会忽视掉还要结合微观视角来对文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次要人物进行分析,借助巧妙的分析角度来帮助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三、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人物形象分析的策略
针对上述提到的在当今初中语文课堂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存在的问题,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并结合自身经验,归纳总结了如下方法,以此来更好的改善这些问题并最大程度的提升教师备课、授课以及学生听课、学习的效率,实现教学相长。
1. 联系背景,感知人物
小说因为有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多个人物的故事交集中为读者构成了丰富又独具形象感的多彩画面。而一篇小说中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他们的命运其实都和社会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特别是在对次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将其放到文章特定的时代背景中,结合当时社会现状来分析他们的一言一行,既能找到造成次要人物性格特征的原因,也能够透过其言行举止剖析出社会现实,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仍然以《孔乙己》这篇文章为例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文章,借文中“酒店掌柜”、“小伙计”、“短衣帮”、“长衫主顾”等次要人物来反应当时社会麻木冷漠的百姓真实状态,以此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帮助学生了解到为何人们见到孔乙己被打伤后的可怜状态却不为所动甚至加以嘲讽充当笑料的原因,进而更能读懂《孔乙己》这篇文章的内容,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和孔乙己建立联系,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了解分析的更加全面。
2. 关注景物,透视人物
除了人物形象是一篇小说中的必备要素之外,景物描写也是必不可少的。《社戏》这篇文章中不乏存在大篇幅的景物描写,比如在描写月夜行船的片段中,作者由文中的“我”视角切入写起,描写了皎洁无瑕的月光,绿油油的豆田麦田,以及从听觉角度入手展现的婉转悠扬的笛音,人们欢快爽朗的笑声,嗅觉角度的水草。豆麦的清香。这些景物无一不富有情趣,作者以声传情,以动景来衬托近景,展现出诗情画意一般的田园美景,那这时自然而然可以让学生联想到在如此美景之下,孩童们迫不及待想要去玩耍的欢乐心情,表现出孩子们的天真烂漫的特性。
纵观全文所述,小说的人物其实来源于生活,并且借其反映生活,但同时又高于生活。因此,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切忌一概而论,方式僵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基于小说文本内容,借助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来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及其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使学生感悟的更加透彻,同时意识到小说人物形象对文本内容推进的重要性,继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提升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周密 .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说中小人物形象教学策略研究 [D].重庆师范大学 ,2023.
[2] 黄丽萍. 初中语文小说人物形象的教学策略研究[J]. 名师在线,2024
[3] 刘润雨 . 初中小说次要人物形象教学研究 [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2.
[4] 王先宝 . 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小说人物形象教学的实践研究 [D].太原师范学院 ,2023.
[5] 王攀峰, 鲁珍萌.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劳动人物形象呈现分析[J].教学与管理 ,2022.
[6] 温斯斯. 初中语文小说人物形象教学研究[D]. 青岛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