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积极心理教育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

张瑜轩

高台县第一中学  734300

引言

在现行教育体系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逐步成为高中阶段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积极心理教育这一心理健康干预新方式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时代在发展,教育观念在变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只关乎个体的情绪,行为及认知模式等因素,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学业成就。积极心理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注重个体心理韧性、幸福感和潜能发展。对于高中生来说,这种教育模式既有利于情绪调节和自我认知,也是培养他们健全人格、进行有效社会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积极心理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应用框架

(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与发展历程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其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末,由马丁·塞利格曼等著名心理学家首次提出,其主要目的是拓宽传统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关注人的心理积极面,例如幸福感、乐观主义、自我效能感和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个人内在潜力和自我实现可能,并不仅仅限于治疗心理疾病。这一思想的崛起深刻地影响着心理学研究的走向,也促使教育领域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改革。

(二)积极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与实施路径

积极心理教育并不只是情绪管理方面的技巧,而且强调要通过有计划地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韧性的发展。课程内容涉及自我认知、情感调节、人际沟通和学业成就几个维度,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发自内心地树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认同的观念。在实施路径方面,学校既要融入传统心理教育课程又要与班级活动和心理辅导相结合,促进积极心理教育全员和全程参与。课堂中学生通过对情绪识别和调节技巧的学习来了解幸福感的含义,进而形成更健康的心理框架和行为模式。

(三)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尽管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重视,许多学校已开始引入积极心理教育的理念,但总体来看,仍存在不少挑战。一是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化课程体系,一些地区心理教育内容简单,针对性和深度不够。二是师生对积极心理教育认识还处在初步阶段,老师没有充分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实践,同学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多维度特性。再者学生学业压力与情绪困扰仍是妨碍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原因,心理教育缺乏普及性与渗透性,没有形成普遍的社会支持体系。所以如何结合高中生实际需要进行积极心理教育就成了现阶段教育实践的中心议题。

二、积极心理教育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情绪管理与自我认知的提升

积极心理教育以促进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和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为核心。在高中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当中,他们的情绪波动比较激烈,并且他们的自我认知大多处于发展阶段,常常会由于学业压力和同伴关系的影响而出现情绪上的困扰。积极心理教育通过培训情绪调节技巧,有助于学生辨识和处理负性情绪并发展情绪调节内在动机和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通过自我反思和积极思考来促进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进而更加有效应对学业及人生上的各种挑战。提高自我认知也是积极心理教育所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学生在认识到自己优势和潜能的基础上,提高了自信心、自我效能感等,从而形成了较为积极的自我评价,继而促进了自身心理健康。

(二)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关系的改善

高中生处在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积极心理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有助于学生学习更加高效的沟通技巧和冲突解决方式,增进学生人际交往的主动互动。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过程中,情景模拟可以加强学生对他人感受和需要的了解,进而促进社交能力和人际亲和力的发展。特别是当他们面临学业竞争和同伴压力的时候,积极心理教育可以让他们保持积极态度、学会求助和求助、建立良性的人际关系网络等技能。这一过程既促进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又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学业压力缓解与自我效能感的增强

学业压力是高中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如何有效地缓解这种压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又成为积极心理教育中的重点工作。积极心理教育帮助学生通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以迎接学业挑战,从而引导他们了解自身的潜能和优势,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学习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将心理学原理和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在自我激励和正向思维的基础上,减轻由于考试,分数等原因而产生的焦虑感。同时学生在成功实践中逐渐树立了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进而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并养成了较为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三、当前高中心理教育实践中的局限性

(一)教育体系中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尽管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关注,但在实际执行层面,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很多教育机构依然把心理教育看作是一个额外的课程,没有把它融入学科教学的中心议题里。受教育部门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经费和资源支持的限制,各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普遍匮乏,无法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咨询及干预服务。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学生没有从心理教育中受益,也没有有效地运用心理教育来促进自己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

(二)教师和家长对心理教育的认知局限

在部分学校和家庭,教师及家长对于心理教育还了解有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却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父母们对儿童心理成长的认识也有误区,过多地关注成绩与升学压力等问题,却忽视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一些父母对于积极心理教育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上,没有认识到它对于儿童全面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教育体系、教师和家长认知的不同导致心理教育实施效果达不到理想。

(三)学生参与积极心理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参与积极心理教育程度总体不高,这主要是心理教育意识不强,实际效果不确定。部分学生对于心理教育持质疑态度,觉得它和学业成绩并无直接联系,因而对于有关的课程和活动不感兴趣。另外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很多学生都习惯把重点放在学科知识掌握方面,而忽略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如何促进学生关注积极心理教育并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结论

积极心理教育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其通过对学生情绪管理能力,自我认知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学业压力及人生的种种挑战。尽管当前在教育实践中仍面临着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及家长认知有限等障碍,但这些问题并非无法克服。通过强化心理教育专业化和系统化建设、促进教师和家长对教育认知、搭建多元化支持平台等措施,积极心理教育可望在今后得到更广泛应用。总之积极心理教育既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因素,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莹 . 积极心理学在高中生朋辈互助中的运用 [J]. 大众心理学 ,2024(5):20-21.

[2] 刘凌云 . 论高中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研究 [J]. 教育艺术 , 2024(5):25-26.

[3] 彭友文 .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策略探究 [J].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4(25):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