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烽新时期乡土小说中的风俗书写
史巍巍
湖北师范大学
引言:
农民主体性的确认与彰显,始终是理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核心命题。当作家透过乡村风俗去观照这一命题时,乡村社会的真实图景与农民主体的生命状态便得以深刻呈现。本文聚焦马烽新时期农村改革初期的乡土小说创作,以《结婚现场会》为例,通过分析文本中“婚礼现场会”这一高度政治化的风俗场景,旨在揭示这一时期乡村社会的变迁以及农民主体性的觉醒。风俗冲突背后的农民的物质生存诉求到冲突最终化解,实际上指向物质基础对于农民主体性重建的重要意义。本文从乡村社会的风俗变迁角度出发,不仅勾勒出改革初期农民心灵世界的深刻变化,也为我们理解乡村社会在时代变革中焕发希望与美好的内在动力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一、风俗的政治化改造
马烽在《结婚现场会》中,以国家话语对乡村传统婚俗的介入为切入口,揭示了改革初期政治伦理对乡村风俗场域的重构。新时期农村地区的变革使得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在农村物质进行改革的同时,农村的传统风俗以及农民的精神面貌同样呈现出展现的面貌。这一时期“农村生活的变异 , 农民心气的勃发 , 乃至农村新人在精神上气质上的吐故与纳新 , 新风与旧俗在现实中的冲突与较量”, 成为乡土小说写作在一个时期里反复吟唱的主要旋律[1],而马烽的《结婚现场会》便围绕这一主题展开。1979 年马烽创作了《结婚现场会》,文本中马烽围绕乡村传统婚俗中的彩礼问题展开叙述。彩礼作为民俗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在传统乡村婚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据相关史料记载,传统乡村社会中男女成亲要遵循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彩礼起源于西周的六礼之一“纳征”,即男女缔结婚姻之前男方向女方送的聘金、礼物,其中钱为财称之为聘金,物为礼称之为聘礼。作为西周“六礼”中“纳征”的延续,彩礼本属传统婚俗的伦理——经济契约,而文本中西岭大队因彩礼而殉情的恋人故事的插入,以及马烽对于西山地区农民婚姻状况的叙写如:“西山地区买卖婚姻非常严重。农民娶个媳妇,起码要花五六百元,多的要一千出头。”[2] 实则揭露了乡村集体经济贫困对民俗功能的异化,彩礼沦为了农民生存风险的补偿机制,同时作为传统乡村伦理中的婚嫁喜事,由于物质的贫困而成为乡村农民的负担。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新的婚姻条例的颁布,国家倡导农村地区减少天价彩礼,革命伦理由此逐渐渗透入乡村社会,改变着乡村的传统风俗。文本中马烽通过革命话语对乡村传统婚俗的渗透与空间置换 , 响应了主旋律下农村崭新面貌的书写,完成对农民的革命性动员。文本中“我”以县委书记身份应邀参加西岭大队的一次结婚现场会,着力表扬西山地区农村三家结婚不要彩礼的农民,同时县妇联主任武艾英下乡蹲点树典型,为了宣传作用,举行结婚现场会并专门请县里领导来参加。然而,在现场会即将开始时,“老牛筋”向郑云山要五百块彩礼。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县妇联主任判定老牛筋作为买卖婚姻的典型,要在现场会将他作为批判的对象进行对比教育,而“我”与老支书郑谷雨坚信要为老牛筋“号脉”,要进行实际的调查和摸底,“还没有号准他的脉哩!弄僵了,可就绷断啦!”并最终在“我”的诊断与物质承诺下,巧妙地化解了“老牛筋”变卦引发的冲突。文本中象征着传统民间伦理的婚礼书写则与响应国家农村改革号召的生产会联系起来,婚礼上的祝贺词被置换为政治性的动员宣言,例如“要想彻底消除买卖婚姻,关键是努力生产,增加收入,尽快使社员们富裕起来”,传统婚俗的喜庆场域被置换为政治集会的空间,“结婚典礼无形中成了生产动员会”,新人主体此时承担着政治话语的宣讲。这些正是马烽在主旋律的书写下响应国家政策,在文本中巧妙地将革命话语与乡村风俗伦理相结合,展现乡村在变革中呈现的新变化。正如论者所说“‘结婚现场会’,本来就够新奇的了。谁又能想到:结婚现场会,会与毫不沾边的生产动员会扭到一起了呢?但在马烽笔下确实通过波澜起伏的情节结构,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3]
二、潜隐于风俗书写中的农民主体性重构
在马烽风俗书写的背后,展现了风俗冲突背后农民的物质需求及农民对于自身主体性的确认。文本中与武艾英将高彩礼简化为“封建陋习”,意图通过树典型实现政治教化,这一形式主义治理对经济困局回避的不同,“我”到老牛筋家亲自了解实际情况,我对“老牛筋”的询问:“这不是批判斗争的事,我只是想问问你,当初你声明不要彩礼,为什么今天下午忽然又变了”,实际上象征着国家话语和政治权利对于民间逻辑的倾听,这一倾听的姿态而非以农民违抗《婚姻法》的审判,恰恰是对农民主体性的确认与尊重。文本中老牛筋面对“我”说出了心中所想:“在旧社会,不要说卖闺女,卖儿子卖老婆也是常有的事。为啥?一个字:穷!”、“连县委书记都坐上小汽车来开这号会,难道开上这么个会,从此买卖婚姻就断根了?”“哼!结婚开现场会,生娃娃开不开现场会?生产上不去,搞这些花里胡梢顶屁用?”[4] 面对老牛筋的责问,“我”并没有逃避问题,而是发自内心肯定老牛筋的话,承认农民的现实困境,并从传统乡村社会的生存伦理出发,给予婚礼现场会上农民以未来生产发展的物质生活的承诺,以此来化解风俗背后的矛盾。“比如我们这地方,就得靠山吃山,先把冬季生产搞起来”,这一承诺也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倡导的农村改革思想不谋而和。现场会标语从破除封建买卖婚姻置换为努力生产,增加收入,实际上将农民主体性的困境归因于经济匮乏而非道德落后,而“老牛筋”最终放弃彩礼,同样是个人主体性得到尊重后,与物质生存得到保证后的妥协。在农民主体性的重新确认下,最终异化的风俗得以消解,并彰显了经济生活在农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农民主体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
马烽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山药蛋派”的代表性作家,始终将创作根系深植于农村土壤。其农村题材的作品以“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浓郁的乡土气息”[5] 著称,而这源于马烽深厚的乡村生活积淀以及对农民命运的持续观照。伴随着 1980 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浪潮的全面展开,马烽敏锐地捕捉到农村地区改革中,风俗嬗变与社会转型的深层关联。他通过《结婚现场会》(1979)等作品,将乡村风俗转化为呈现农民生存境遇的独特视角——正如茅盾所言:“单有了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一幅异域的图画……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6]。马烽的创作实践恰恰印证了这一理念:他不仅书写了新时期乡村传统风俗表象的变迁,更透过风俗仪式的外壳,揭示潜藏于彩礼纠纷背后的农民对于物质生存的诉求。而这同样彰显了新时期,农民主体性的恢复,以及农民主体对于经济需求的深刻体认,这也使其风俗书写超越了民俗志式的记录,成为农民在历史变革中争取生存权与经济自主性的文学见证。
参考文献:
[1] 白烨 . 经典与经验 中国当代文学史论 [M].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46.
[2] 马烽 . 马烽文集 第 4 卷 短篇小说 [M]. 北京 :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0.337.
[3] 王德勇 . 实践·人性·美 [M]. 上海 :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2.146.
[4] 马烽 . 马烽文集 第 4 卷 短篇小说 [M]. 北京 :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0.340-348.
[5] 王德勇 . 实践·人性·美 [M]. 上海 :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2.156.
[6] 张丽军, 魏建. 写实与抒情 中国乡土文学思潮文献史料辑[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