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群视域下的矛盾性塑造
陈春莺
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七中学 351100
引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任务群教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式。任务群教学强调以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引导学生在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1]。《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入选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任务群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探春作为《红楼梦》中极具特色的人物,其“改革者”与“闺阁女性”的双重身份充满矛盾与挣扎,通过对这一人物的深入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品质。
一、任务群教学与《红楼梦》人物分析的契合点
(一)任务群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任务群教学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将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学习内容组成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素养的综合提升 [2]。任务群教学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情境性和自主性等特点,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自主探究,强调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二)《红楼梦》人物分析的任务群设计思路
在《红楼梦》人物分析的教学中,可围绕探春的双重身份设计任务群。例如,设置“探春身份解码”“探春改革实践探究”“探春矛盾心理剖析”等子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分析探春的人物形象。这些任务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探春这一人物,还能掌握古典文学作品人物分析的方法,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探春“改革者”与“闺阁女性”双重身份的矛盾性表现
(一)“改革者”身份的展现
探春在贾府发起的一系列改革,充分展现了她作为“改革者”的魄力与智慧。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这一情节中,探春针对贾府财政管理混乱、浪费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将大观园承包给婆子们管理的方案。她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贾府管理中的漏洞,通过合理分配资源、明确责任,既节省了开支,又调动了下人的积极性。例如,她将大观园中的竹子、花草等资源分配给不同的婆子管理,所产之物除满足贾府日常需求外,剩余部分可由婆子自行售卖获利,这一举措体现了探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济头脑。
(二)“闺阁女性”身份的束缚
尽管探春具有改革的勇气和能力,但她始终无法摆脱“闺阁女性”身份的束缚。在封建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活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探春虽有治家之才,却只能在贾府内施展,无法参与更广阔的社会事务。同时,她庶出的身份也让她在贾府中面临诸多困境。在“抄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仗着自己是邢夫人陪房,对探春不敬,探春愤怒地打了她一巴掌,这一行为既展现了探春的自尊,也透露出她在面对身份歧视时的无奈与痛苦。
(三)双重身份的矛盾与挣扎
探春的“改革者”与“闺阁女性”双重身份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她渴望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施展自己的才华,但现实却让她不得不屈从于女性的身份地位。她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终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贾府的命运,这也反映出她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例如,在改革过程中,探春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顾及贾府的人际关系和传统规矩,这种矛盾使她的改革之路充满艰辛。
三、任务群视域下探春双重身份的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探春的语言描写,体会其语言风格,学习人物语言描写的技巧。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探究探春双重身份的矛盾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和礼教制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教学过程
1. 任务一:初识探春——梳理人物相关情节
布置学生阅读《红楼梦》中与探春相关的章节,梳理探春的主要事迹,制作人物情节卡片。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梳理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对探春的事迹进行分类,初步感知探春的双重身份。
2. 任务二:深入探究——分析双重身份的表现
将学生分为小组,分别从“改革者”和“闺阁女性”两个角度,深入分析探春在具体情节中的表现。例如,小组一分析探春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成效,探讨其作为“改革者”的特点;小组二分析探春在面对封建礼教和身份困境时的表现,探讨其“闺阁女性”身份的束缚。各小组通过文本细读、讨论分析,形成探究报告,并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
3. 任务三:思辨讨论——剖析双重身份的矛盾性
组织学生开展思辨讨论,围绕“探春的双重身份对其命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探春的改革为何最终未能改变贾府的命运”等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封建制度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化对探春人物形象的理解。
4. 任务四:创意表达——续写探春故事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以“如果探春突破了身份的束缚”为主题,续写探春的故事。通过创意写作,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春的矛盾与挣扎,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参与度、表现和进步,包括小组讨论中的发言情况、探究报告的完成质量等;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测试、作文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探春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情况。
结语
任务群视域下对《红楼梦》探春“改革者”与“闺阁女性”双重身份的矛盾性塑造分析,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设计合理的任务群教学案例,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探索任务群教学在古典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文芝. 补天之才 末世之运——红楼人物专题之贾探春[M]. 北京: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 2023..
[2] 冯其庸,李希凡 . 红楼梦大辞典 [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陈春莺,女,汉,福建莆田人,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课题:本文是福建省莆田市阅读专项课题《任务群视域下农村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编号YDZXKT2306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