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桩基础施工技术研究

作者

姜康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300

引言

桩基础作为土木工程的重要基础形式,其施工技术的进步对工程建设具有深远意义。随着建筑高度和跨度的不断增加,桩基础承担着传递荷载、控制沉降的关键作用,为各类工程提供可靠的地基保障。在特殊地质条件和复杂环境下的工程建设中,桩基础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施工方法面临的难题。同时,绿色施工理念和智能化技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更推动了整个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桩基础施工技术的持续优化,为现代土木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桩基础施工的重要性

桩基础施工是土木工程中确保建筑物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技术之一。在软弱地基、高荷载或复杂地质条件下,桩基础通过将荷载传递至深层稳定土层或岩层,有效避免不均匀沉降和结构破坏。其应用范围广泛,涵盖高层建筑、桥梁、港口及地震多发区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整体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桩身缺陷或承载力不足可能导致结构倾斜、开裂甚至倒塌。此外,桩基础能适应多样化的地质环境,如冲积层、砂土或岩溶地区,通过合理选型和工艺优化解决传统浅基础无法克服的问题。随着技术进步,智能化施工和环保工艺进一步提升了桩基工程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因此,科学规范的桩基础施工不仅是工程质量的保障,更是现代土木工程高效、安全发展的重要支撑。

2 土木工程施工中桩基础施工常见问题分析

2.1 桩身质量缺陷

桩基础施工过程中,桩身容易出现断裂、缩颈、离析等问题。预制桩在锤击或静压过程中可能因受力不均导致桩身开裂甚至断裂;灌注桩则常因混凝土浇筑不连续、导管提升过快或泥浆比重不当,造成桩身夹泥、离析或空洞。在松散地层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成孔后孔壁易坍塌,导致桩径缩小或桩身不完整。此外,钢筋笼安装偏差或上浮也会影响桩身结构强度,降低承载力。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将严重影响桩基的耐久性和整体稳定性。

2.2 桩位偏差与垂直度不达标

桩基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桩位偏移和垂直度超标问题。测量放样精度不足导致初始定位偏差,施工机械定位系统误差进一步放大位置偏差。软土地基中桩机支腿沉降造成设备倾斜,直接影响成桩垂直度。斜坡场地施工时机械稳定性不足加剧桩身倾斜风险。硬岩地层钻进过程中遭遇孤石或岩面倾斜导致钻头跑偏。卵石层中钻进阻力不均使桩孔轨迹难以控制。桩群施工时的挤土效应引发相邻桩位移动。施工振动导致已成型桩孔局部塌陷变形。这些偏差问题导致群桩受力体系改变,可能引发结构不均匀沉降甚至整体失稳。

2.3 承载力不足与沉降异常

桩基工程完工后常出现单桩承载力低于设计值或群桩沉降量超标的问题。软弱地基中桩端未达到持力层或孔底沉渣过厚会显著降低端承力。砂性土或黏性土层中桩侧摩阻力因泥皮过厚或桩土接触不良而减弱。地下水位波动导致土体有效应力改变,引发桩基附加沉降。土体长期蠕变特性使桩基产生持续缓慢下沉。相邻基坑开挖或打桩施工产生的挤土效应和振动影响,会扰动已施工桩基周边土体。季节性冻胀融沉作用在寒区工程中会导致桩基周期性位移。这些承载力与沉降问题直接影响上部结构安全,严重时可能造成建筑物倾斜或开裂。

3 土木工程施工中桩基础施工关键技术

3.1 桩基础施工工艺选择与优化

桩基础施工工艺的选择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常见的桩基类型包括预制桩和灌注桩,预制桩施工速度快、质量稳定,适用于承载力要求较高的工程,如高层建筑和桥梁;灌注桩则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如软土、砂层或岩溶地区,其施工方法包括钻孔灌注桩、旋挖成孔桩和沉管灌注桩等。施工前需结合地质勘察数据,综合考虑承载力、沉降控制、施工环境等因素,选择最优工艺。例如,在软土地基中采用静压桩可减少振动影响,而在岩层中则适合采用冲击成孔或旋挖工艺。此外,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垂直度、桩长和混凝土浇筑质量,确保桩基的完整性和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3.2 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

桩基础施工质量是建筑物安全稳定的根本保障,必须全过程严格把控各关键环节。精准的桩位放样是首要前提,任何偏差都可能导致群桩受力体系改变。成孔阶段需重点防范塌孔和缩颈问题,特别是在松散地层中必须采用泥浆护壁或钢套管支护技术。灌注桩施工时,混凝土配合比的科学性、坍落度的稳定性以及浇筑的连续性直接影响桩身质量,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断桩或离析缺陷。质量检测环节需综合运用低应变法、超声波检测和钻芯取样等多种手段全面评估桩身完整性。承载力验证则要通过静载试验或高应变动力检测等可靠方法。随着技术进步,BIM 建模和实时传感器监测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施工过程的可控性和质量保障能力。

3.3 绿色施工与智能化技术应用

现代桩基施工正经历着绿色转型与技术革新的双重变革。传统锤击工艺产生的噪声污染和地面振动问题日益凸显,促使静压植桩、螺旋钻孔等环保工法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技术显著降低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干扰。智能化装备的引入带来了革命性变化,高精度 GPS 定位系统实现了厘米级的桩位控制,自动化桩机通过程序化操作大幅提升施工一致性,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则实现了施工参数的实时监控与反馈。BIM 技术的深度应用使施工方案优化达到新高度,通过三维模拟可精准计算材料用量,避免资源浪费。人工智能算法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施工决策的科学性,从地质参数分析到施工工艺选择都实现了数据驱动。这些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可靠性,更推动着整个行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结束语

桩基础施工技术作为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本文系统分析了桩基础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探讨了工艺选择、质量控制和智能化应用等核心内容。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与严格的质量控制是确保桩基工程质量的基础,而智能化技术的引入则为施工精度和效率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入发展,桩基工程正朝着节能环保、高效精准的方向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武致蔚 . 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桩基础施工技术研究 [J]. 城市开发 ,2025,(03):138-140.

[2] 熊海容 . 桩基础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J]. 居业 ,2024,(10):37-39.

[3] 叶超 , 李立田 . 土木工程建设中桩基础施工技术研究 [J]. 中国高新科技 ,2024,(16):140-141+147.

[4] 马俊申 . 桩基础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3,(08):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