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高考教学立意、用一节课解决一道题

作者

马宝梅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75620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考命题应“以新情境下学术观点的情景问题解决为重心”。在《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课教学中,紧扣这一要求,设计核心问题:“对‘四大文明古国’的传统说法进行赞成、修改或否定,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此设计旨在模拟新高考12分观点论述题的考查形式。“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流传甚广,学生耳熟能详,但其作为学术概念在史学界已引发诸多讨论(如定义标准、遗漏文明等)。本课以此为核心问题切入,引导学生对“文明”概念进行批判性思考,明晰其内涵与多样性,从而提升在新情境下运用史料、论证观点的核心能力。为了围绕核心问题解决,并响应高考复习中“由‘拘泥教材’转向‘整合教材’”、“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的理念,结合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打破教材常规顺序,整合为三个递进的教学主题:“看早期百态、悟多元特征、探文明本源”。《考试大纲》及《考纲说明》还强调要培养具有“世界视野”和“中国情怀”的现代公民。在认识文明之间应相互借鉴、尊重其多样性的同时认识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具体授课环节如下:

课堂导入:

播放周杰伦《爱在西元前》(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歌词中蕴含的世界古代文明元素(如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感受历史与生活的联系。 提问:“歌词提到的是哪个古代文明?我们通常说的‘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引出学生固有认知。点明本课核心任务:重新审视“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

任务一:看早期百态,定位分布,初悟“多元”

活动:请一位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学案,在世界地图上标出主要早期文明中心(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爱琴海等),并简述其产生的地理位置和大致时间。

其他同学和教师补充、修正。引导学生观察地图,直观感受早期文明地理分布的广泛性。

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早期文明呈现的“百态”特征——类型多元(大河文明、海洋文明等)、生产方式多元(农业、游牧、商业等)、国家形态多元(城邦、王国、帝国等)。强调这种“多元”格局是受特定时空条件(地理环境、历史发展阶段)深刻影响的结果。

深化思考: 朗读苏美尔与古埃及诗歌片段(如《吉尔伽美什》片段与《亡灵书》片段)。提问:“同为大河文明,其精神气质为何有显著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自然地理环境(如河流特性、气候)是文明产生的重要基础,尤其在文明初期影响巨大;同时周边环境、宗教文化传统、民族特性等共同塑造了文明的独特面貌。 再次强化“多元”形成的复杂性。

任务二:辨文明成就,深化“多元”认知

活动:幻灯片展示:文字史料——《汉谟拉比法典》条文摘录;文物图片——埃及金字塔、印度河印章;AI——诺亚方舟的故事视频等。组织学生“抢答”辨认各成就所属的文明区域,并说明辨认依据(关键特征)。

师生互动:教师与其他同学对回答进行补充、追问,讲述相关成就背后的故事,并引导学生分析成就的实质(如法典反映的社会等级与国家治理;建筑反映的组织能力与宗教信仰;文字反映的信息记录需求)。

总结提升: 展示学案中所有成就归纳,师生共同总结“多元特征”在文明成就上的具体表现(内容、形式、功能各异)。教师设问:“在如此多元的表象之下,是否蕴含着某种统一性?让我们放眼宏观,探究本源“。

任务三:探文明本源,理解“统一”基石

活动:学生四人一组,聚焦教材第一子目及补充材料(如《全球通史》相关段落),合作在学案上绘制“人类文明产生过程”的思维导图。核心要素需包括:生产力发展(农业革命)→ 社会分工 → 剩余产品 → 阶级分化 → 国家与政府 → 文字、城市等标志出现。

教师明确指出:生产力发展是文明得以产生的根本动力和物质基础。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早期农业、畜牧业的起源地多位于中低纬度、气候适宜的河谷平原,这与多个主要文明中心高度重合,深刻揭示了文明产生的深层统一性。展示美洲(玛雅、阿兹特克、印加)和非洲(阿克苏姆等)早期文明中心地图与代表性成就图片,提问:“它们符合我们总结的‘文明’标志吗?它们是否应被视为重要的‘古文明’?” 引导学生将“多元”与“统一”的认知框架应用于更广阔的范围,为最终评价“四大文明古国”说做准备。

综合探究:解构“四大文明古国”,论证观点(回归核心问题)

讨论准备: 教师提供思考支架:“请从‘大’(规模、影响力)、‘文明’(符合核心标志的程度)、‘古’(时间早晚与延续性)三个维度,结合本课所学,分析‘四大文明古国’这一传统说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展示与论证:(小组代表展示、老师补充)

1.  肯定传统说法价值: “四大文明古国”作为早期认知框架,突出了几个具有重大开创性和持续影响力的核心文明。

2.  揭示其局限性:标准不够清晰;未能充分体现全球视野下文明的多样性;可能受特定历史时期认知局限和潜在中心论影响。

3.  修改传统说法:世界文明中心的起源具有多元性。

结课呼应:升华主题,渗透家国情怀:

通过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会了对学术观点“四大文明古国”进行基于史实的批判性思考与论证,提升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也认识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文明被洗刷丢失,而中华文化经久不衰,是世界古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靠丝绸瓷器茶叶兴盛的陆上、海上、草原丝绸之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倡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和谐共生的古代哲学思想成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合格的中国公民,而对于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习主席回答了应该坚持三个原则(视频播放总结,学生齐读三个原则),也要做合格的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