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一体化路径研究
余硕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课部
一、背景情况
1911 年 10 月 10 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 10 月 11 日夜、10 月 12 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三省及最大城市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在辛亥革命博物院,有着一件写着日记的血衣。一百多年过去了,衣服上的斑斑血迹已经淡去,但累累弹痕和绣线文字依然清晰可辨。这件血衣无不吸引着人们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通过学习这件血衣背后的故事,我们会发现这件血衣不仅仅是一场战斗的见证,更是当时的仁人志士舍身为国的精神见证!
这件血衣的主人名叫黄桢祥,是辛亥革命期间阳夏保卫战中革命军敢死队的队长。他在战斗中两次负伤,左肩被子弹打穿,右臂被炸断,血染战袍,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军民的士气,为刘家庙战役的告捷作出了巨大贡献。战后,他将受伤经过分别绣在了两只衣袖上。左袖上的文字为“九月初六日,敌人攻刘家庙,枪伤左肩之纪念”。右肩上的文字为“初七日与敌大战,抢炮三尊,敌弹如雨打断右膀,今共和成立以作纪念”。
这件血衣是历史的见证人。当时的阳夏战斗,十分的激烈,据记载,战斗结束后,“枪毙敌人数百计,枪伤敌人千余名。我军阵亡者一百四十八名,伤者三百余名”。这件血衣即为当时战争的一个实物佐证,同时它也见证了黄桢祥队长舍身为国的革命斗争精神。
二、实践路径
以辛亥革命博物院典藏一级文物“黄桢祥血衣”为切入口来讲述阳夏战争的故事进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与革命精神教育,具体来说通过依托“黄桢祥血衣”的故事构建思政课案例、以“黄桢祥血衣”的故事为素材制作微电影微视频、开展“黄桢祥血衣”主题巡展、依托“黄桢祥血衣”进行文创设计、合作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方式来推进。
1. 依托“黄桢祥血衣”构建思政课案例
我们通过挖掘“黄桢祥血衣”文物背后的故事,进一步把握其中所展现的辛亥革命先烈们的无私无畏的精神,把这些内容直接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之中,比如可以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知识相结合,成为这些章节的典型教学案例,写入到教案之中,纳入到教学课件之中,成为学生必须学习必须掌握的内容。
革命精神教育对于我们当代青年来说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用扣扣子的生活经验来说明青年核心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如果在青年时期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那人的一生都会受到影响。大学生通过学习“黄桢祥血衣”的故事,能够进一步明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国家对社会的奉献。这些为了创建共和事业而英勇战斗的辛亥革命先烈们,将个人的生命、家庭的幸福都抛在脑后,为了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而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革命奉献精神。
同时,通过“黄桢祥血衣”背后的故事,我们大学生也要认识到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是由于有着推翻几千年封建帝制以及创建共和事业的坚定理想信念,这些革命先烈们才能克服重重困难,英勇抗争,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我们要学习他们为心中远大理想而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
另外,这件血衣背后的故事也与我们当前学习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契合,爱国主义精神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辛亥革命先烈们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一个共和制的新社会而奋力探索。我们当今社会所强调的中国精神与他们的革命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我们青年大学生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予以继承与发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依托“黄桢祥血衣”构建思政课案例,也契合总书记将革命文化作为三大力量根基之一的要求,通过“黄桢祥血衣”文物背后的故事弘扬辛亥革命首义精神,也是传承与发扬革命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件带血的战衣,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故事与内涵,我们青年大学生要重视对革命文物的学习与把握,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并与我们的思政课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在不同的学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认知规律,将这一案例故事引入到理论内容之中,形成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案例教学体系,这也是革命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求。
2. 以“黄桢祥血衣”的故事为素材制作微电影微视频
我们在听“黄桢祥血衣”的故事时脑海里应该能浮现出一位受重伤仍然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在大中小学思政课讲授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生动讲授文物背后的故事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比如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黄桢祥血衣”背后的故事为素材,以塑造辛亥革命中英勇的赶死队队长的伟岸形象为中心,以展现仁人志士舍身为国的牺牲精神为目标拍摄微电影,或者以“沉浸式走读”的方式由教师带领学生到辛亥革命博物院实地参观,聆听博物院讲解员详细讲解血衣的故事并拍摄微视频,以发挥革命文物的育人价值。
具体来说,学院教师于2024 年6 月指导学生拍摄微电影《“黄桢祥血衣”的故事—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并获得学院微电影展示活动一等奖;2025 年 3 月师生共同拍摄专题教学视频《血色密码— 一场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与学生实践作品《血衣绘魂——青年笔下的革命精神》,并将这两部作品作为教育部“大思政课”数字实践地图手绘地图项目教学资源
予以上报。
3. 开展“黄桢祥血衣”主题巡展
“黄桢祥血衣”这一辛亥革命博物院典藏一级文物,它的左肩部有一枪眼,右袖上有一被划破的开口,两袖均有丝线绣字,是一件有故事的战衣,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我校进行“黄桢祥血衣”主题巡展,一方面能吸引师生前来观看学习,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弘扬革命精神的作用。
关于主题巡展,具体来说,由辛亥革命博物院提供主题巡展展品与展板,我院负责提供展出场地以及保证展出期间展品、展板的完好。在巡展期间,鼓励全院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并与辛亥革命博物院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既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观学习方式,也丰富了水利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弘扬革命文化与革命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在我院共同合作的中职院校也按照以上的模式进行主题巡展,让革命文化融入到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形成阶梯递进式的学习模式,让革命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心中扎根。
4. 依托“黄桢祥血衣”进行文创设计
根据2024 年教育部“大思政课”数字实践地图手绘地图项目申报要求,我院教师指导广告专业学生进行了手绘元素文创设计,完成并上报2 幅作品,其中一幅是根据血衣以及血衣背后的故事制作,另外一幅是根据辛亥革命博物院场馆型制制作,两幅作品最终入围这一项目。另外,师生还根据手绘元素创作思路与创作过程拍摄《血衣绘魂——青年笔下的革命精神》微视频。
5. 合作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与辛亥革命博物院,围绕着“黄桢祥血衣”这一革命文物构建思政课案例、制作微电影微视频、开展主题巡展、进行文创设计,在前期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双方于 6 月中旬签订共建协议书,合作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未来进一步合作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后期双方还将进行“首义寻踪”与“首义巴士”等活动,将鼓励更多水利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另外,这些协议共建活动不仅可以在协议双方进行,还可以延展到中职院校,在不影响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可利用假期时间安排中职学校的学生到辛亥革命博物院担任志愿者,学生在重温历史的同时,能更好地理解思政理论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成效启示
1. 文物故事与思政课教育教学融为一体
“黄桢祥血衣”文物故事的选取具有独特性与典型性,“黄桢祥血衣”虽然是辛亥革命博物院内一件看起来比较普通的衣服,却是当年为开创共和而血战的纪念遗物,非常的罕见。1980 年,在当时的纪念馆征集辛亥革命相关文物时,一位名叫罗元烨的人捐赠出来。这件血衣是历史的见证人,是当时战争的一个实物佐证,见证了阳夏战争的惨烈。
也正因为如此,这一典型独特的文物故事与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能找到融合点,它所展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一段历史,是彻底推翻了上千年的封建帝制,翻开了中国新的历史页的辛亥革命中的重大战役。它所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与中国故事,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2. 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效益
我校联合中职院校与辛亥革命博物院共建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通过“小切口”“黄桢祥血衣”一级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大道理”,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能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还可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社会上推广开来,形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一方面提升了辛亥革命博物院的革命文物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也加强了革命文物的社会普及程度,让革命文物不再是被束之高阁的仅具有纪念价值的物品,让文物也鲜活起来、生动起来。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构建起了革命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有效路径,让不同学段的学生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培育革命文化。
3. 形成促进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依托辛亥革命博物院的典型文物进行文创设计,所设计的文创产品如冰箱贴、文物造型雪糕、文创盲盒等进入市场流通后,也将带动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新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结语
联合中职院校与辛亥革命博物院共建合作关系,以“黄桢祥血衣”为切入口开展革命精神教育,既能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也能将实践育人融入思政教育体系,推动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联动、师生共同参与,全方位构建实践育人新范式,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深层次地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革命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建设进程,探索出了革命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有效路径。
课题项目:2024 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2024GB47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