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创新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冯军 戴俊豪 刘腾达 丁奇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引言
在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驱动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趋势。根据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指导方案[1],混合式教学组织管理及 VR/AR 等智能技术应用已被列为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提升的核心内容。而最新出台的国家教育战略规划[2] 进一步明确未来十年须系统推进专业体系、课程结构、教材形态、师资队伍与实训模式等核心要素的深度改革。
与此同时,伴随社会发展对协同共生理念的高度认同,“共同体”这一社会学概念正被融入教育场域,孕育出具有教育学特性的“学习共同体”范式 [3]。在数字化战略与共同体理念的双重作用下,传统师生二元结构、静态课堂空间与固定教学模式正在重构:教学主体的互动维度、学习内容的存在形式、实践场域的时空边界正在被深刻重塑。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高职领域的共同体教学实践多集中于公共基础课程,针对工科实践类课程的创新探索仍显不足。
1 学习共同体理论内核
作为教育学领域的重要范式,学习共同体最初由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 [4]。该理念以建构主义为基石,强调通过跨主体(生生 /师生 / 师师)协作构建认知网络,其核心在于实现三重转化: ① 权利归属转化:将学习主权移交学生,确立其认知主体地位; ② 心理机制转化:营造包容性认知场域,激发群体效能; ③ 实践路径转化:教师运用前沿教育技术引导探究式学习。在此框架下,学习者通过自主任务解决实现认知建构与社会性发展。这种协同机制既能整合集体智慧攻克共性难题,又能通过差异化任务设计激活个体潜能,最终达成知识习得与人格发展的辩证统一。
2《创新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现状
2.1 传统教学分析
作为机械类高年级的核心必修课程,《创新设计与实践》采用集中实训模块开展教学,总教学时数为69 学时。该课程以年度学科竞赛(如机械设计大赛、智能机器人创意赛等)主题为切入点,强调实践导向的教学设计。课程实施围绕结构化流程展开: ① 理论讲授与赛题解析; ② 分组研讨与方案设计; ③ 结构优化、实物加工及装配调试; ④ 项目汇报与演示评估。这一模式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与高效团队协作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凸显多重问题: ① 个体学习轨迹可见性弱、课堂参与度不足、群体归属感缺失; ② 优秀作品产出呈碎片化分布,整体教学效能未达预期目标(“普遍提升”与“个性化发展”失衡); ③ 高强度课程安排引发部分学习者抵触情绪。
2.2 学情分析
《创新设计与实践》课程面向机械类专业高职三年制及五年一贯制学生。基于历年教学观察,该群体呈现鲜明的双面性特征。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短板为: ① 数理学科根基相对薄弱,导致创新设计中的理论运算能力受限; ② 面对高复杂度任务时,学习驱动力不足,创造性解决方案生成能力欠缺; ③ 大部分学生重软件设计轻加工制作实践,实物装配与调试技能显著不足; ④ 小组作业中部分成员存在贡献失衡现象,评价体系尚未实现精细化。但作为 00 后出生的他们,又具备显著的可塑性特质: ① 精通智能终端与互联网应用,实操能力突出,思维敏捷性强;② 浙江生源为主体,早期浸润创客文化,创新创业意识表现极为突出。
3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改革实践
学习共同体的理念,颠覆了传统“从游”式的教学关系,更加注重公共性、民主性和卓越性,与工程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文本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3.1 构建“三维度”教学主体
结合混合式教学环境,从三个维度构建学习共同体:生生学习共同体、师师学习共同体和师生学习共同体。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班级学生随机拆分成若干个学习共同体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现有学习资源协作开展“项目”,在知识共享、多维互评中完成对创新设计理论知识的构建,以及对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养;授课教师之间开展“集体备课” + “同侪研修”,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创新和改进等;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可通过线下课堂进行交流互动,也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和钉钉等线上的方式,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从而达到共同进步。
3.2 重塑课程教学内容
结合《创新设计与实践》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重塑课程教学内容,以项目化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分割和重组,进行项目化任务教学,各项目之间内容依次衔接,同项目任务由简到难。如图 1 所示,《创新设计与实践》课程由3 个项目23 个任务组成,教学内容“虚实结合”,既有常规教学部分(17 个白底任务),也有高阶第二、三课堂竞赛部分,适用于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
图1 《创新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3.3 组织混合式教学
《创新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主要由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部分组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导入式、讲授式、项目式、讨论式、案例式和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在线测验、知识竞赛、小组讨论、展示汇报、小组互评等多种教学活动增加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利用图片、动画、视频、案例和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资源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软件设计、实物搭建和调试,适时参与讨论、汇报演示和评价。
3.4 完善多维度评价体系
结合学习共同体理念,评价时注重提高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制定可执行评价标准,以鼓励学生深度学习。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理论知识考核、软件能力考核、创能能力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在评价过程中,适当分离理论知识、软件应用、创新设计质量和实践制作、调试的考核,区分小组内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过程评价与多指标结果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达成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4 结语
本文以《创新设计与实践》课程为例,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针对教学问题实施改革:构建三维教学主体、重塑项目化内容、实施混合教学、完善多维评价。改革促进了师生交流与共同研究,变“厌学”为“想学”、“会学”为“乐学”,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知识应用、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 年) 的 通 知》[EB/OL].(2021-8-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108/t20210817_551814.html.
[2] 教育部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EB/OL].(2025-1-19).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501/t20250119_1176193.html.
[3] 佐藤学 . 静悄悄的革命 [M]. 李季湄 , 译 .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 ,2014:116.
[4] 陈兆军 , 王仕超 , 陈玉蕾等 . 学习共同体对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J]. 重庆高教研究 ,2024,12(03):82-96.
基金项目:
2022 年教学研究改革类项目: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创新设计与实践》课程为例
作者简介:冯军,(1989-),男,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机构设计及其可靠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