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文化视域下漯河城市形象塑造研究
孙玉洁
中共漯河市委党校 河南漯河 462008
1 引言
1.1 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体量不断提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如何塑造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关系到一个城市能否获得社会认同,对于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城市形象的塑造研究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逐渐成为现代城市管理者的必修课之。地域文化是在特定地理条件、人文风俗中,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所形成的,最大的特质就是鲜明性与稳定性,也是每座城市最具特色的地域资源,是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最鲜明的符号。因此,作为食品名城,定位和塑造漯河城市良好形象正当其时。
1.2 研究意义
本文以漯河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漯河市特定区位、特色产业、特殊文化的分析,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访谈等方法,对食品文化漯河在城市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现状分析,从而探讨漯河市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塑造城市形象,为城市治理,提升漯河市整体形象提供一些可操作性建议。
2 相关概念的分析
2.1 城市形象
目前学术界对“城市形象”这一术语有多种定义方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几种是:一是把城市形象作为地区形象的一部分来考虑,着重对地区形象进行概念界定:另一种是把城市形象作为独立的主体来进行定义。1960 年,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出版的《城市意象》中第一次在城市学科中引入了“形象”二字。1961 年,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他的著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中对“城市形象”这一概念做了初步的概括,他认为“城市形象是指大众在结合大众传媒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亲身经历等最终形成的对城市的一种印象感知”。本文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员通过了解、阅读、观察、经历、体验等主动和被动的途径,经过演绎、联想和简化,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和提炼,获得的对城市的总体感受和印象,是人们对城市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具有相对普遍性和接受性的整体评判,是一个综合性的认知和评价。
2.2 食品文化
食品文化以食品为物质基础,是附着在食品上的文化,与生产、消费过程中的科技、艺术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食品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核心体现,更是附着在食品上的文化思想。食品文化不仅包含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更包括与饮食生产和消费相关的习俗及艺术表现。中国食品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3 食品文化视域下漯河城市形象的先天优势
3.1 漯河区位的得天独厚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沙河与澧河在此交汇,形成了“两河环抱”的自然格局,光照充足、土壤肥沃,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统计,漯河市耕地面积达 260 万亩,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80 万吨以上,其中小麦、玉米、大豆等主粮产量占河南省总产量的5% 以上,是中原地区重要的“粮仓”之一。丰富的农业资源为食品工业提供了优质原料,例如双汇集团所需的生猪原料中,约 40% 来源于漯河本地及周边养殖基地,形成了“田间到车间”的短链供应优势。
在地缘战略上,漯河是豫中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107 国道纵贯南北,宁洛高速、漯阜铁路横贯东西,加之沙颍河航运通江达海,使其成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与中原经济区的物流节点。近年来,漯河市依托区位优势,建成覆盖全国的冷链物流网络,冷链仓储容量达 300 万立方米,居河南省首位。这种“农业资源 + 交通枢纽”的双重优势,使漯河成为食品工业与城市形象深度绑定的天然试验场。
3.2 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
漯河食品产业的崛起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经过四十余年发展,已形成以肉类加工、休闲食品、调味品、冷链物流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漯河食品产业的竞争力源于“三链同构”模式(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创新实践。在产业链层面,形成了从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包装印刷到物流配送的全链条覆盖。以双汇为例,其构建了“饲料—养殖—屠宰—加工—冷链”一体化体系,实现从生猪到火腿肠的全程可控;在供应链层面,漯河通过建设中原食品实验室、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在价值链层面,漯河食品企业通过品牌溢价与渠道整合,推动产品向高端化转型。例如,卫龙推出“魔芋爽”“风吃海带”等健康零食,单价提升 30% 以上,成功打入一二线城市高端市场。
3.3 食品文化的深远影响
食品文化对漯河城市形象的塑造,既体现于产业经济层面,更渗透到社会文化肌理中。官方主导的“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成为全球食品行业的风向标。食博会期间,漯河通过举办“世界美食嘉年华”“中华名小吃展”等活动,将城市形象与“美食之都”深度绑定。在民间层面,漯河的传统饮食习俗已成为市民身份认同的重要符号。以“北舞渡胡辣汤”为例,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选用牛肉、面筋、胡椒等20 余种原料熬制,凭借“香、辣、醇”的口感被誉为“中原第一汤”,并衍生出速食包装、连锁加盟等业态。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胡辣汤文化节”,吸引数十万游客参与,成为城市文旅名片。此外“舞阳杠子馍”“临颍五香牛肉”等非遗美食通过抖音直播、电商平台走向全国。
更深层次的文化影响在于食品产业重塑了漯河的城市空间与社会关系。市中心的双汇广场、卫龙美食街等标志性景观,将企业品牌与城市地标融为一体,食品企业通过赞助社区活动、设立教育基金等方式,构建“产城共生”的社会网络。这种从经济到文化的全方位渗透,使漯河的城市形象呈现出“产业即文化,文化即城市”的独特气质。
4 食品文化视域下漯河城市形象塑造的依据
4.1 食博会成功举办
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作为漯河食品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自2003 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 22 届。食博会以“展示成果、推动交流、促进合作、引领发展”为宗旨,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每届食博会都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际的众多食品企业参展,展示了各类食品、食品加工机械、食品包装等产品,涵盖了食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据统计,2025 年第二十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参展企业 1268 家,共设置综合展区、国际食品展区、品牌企业、休闲食品和烘焙食品、肉类冻品、酒水饮料、食品辅料、功能食品、食品包装机械、美食品鉴等十个展区 [2]。展会期间,还举办了食品产业发展论坛、项目签约仪式、新品发布会等一系列配套活动,为食品企业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了食品产业的发展。食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漯河在食品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让更多人了解了漯河的食品文化,成为漯河城市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
4.2 食品产业大力发展
漯河大力推进食品产业园区的建设,形成了多个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其中,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汇聚了双汇、卫龙、可口可乐等众多知名食品企业,形成了肉制品、休闲食品、饮料等多个产业集群。园区内的企业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例如,双汇集团在开发区内建设了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实现了从生猪养殖到肉制品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卫龙美味在开发区内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加强品牌建设,其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漯河临颍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休闲食品和食品包装产业,培育了南街村集团、盼盼食品等知名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这些食品产业园区的建设,不仅促进了漯河食品产业的集聚发展,也提升了城市的产业形象和经济实力。
4.3 食品名城全力打造
从政策支持来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土地扶持以及人才引进政策,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例如在税收上,对食品企业研发创新给予一定程度的减免,激励企业投入更多资源用于技术升级。在产业优势方面,漯河拥有完备的食品产业链。从上游的优质农产品种植,为食品生产提供新鲜、可靠的原材料;到中游众多知名食品企业,如双汇、卫龙等,它们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庞大的生产规模,产品畅销全国乃至全球;再到下游成熟的物流配送体系,保障食品能高效地送达消费者手中。这些政策支持与产业优势相互融合,形成了强大合力,共同构建起“食品 +”城市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让漯河在全国食品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也为城市形象塑造提供了有力支撑。
5 食品文化视域下漯河城市形象塑造的路径
5.1 宣传食品文化,打造文化城市形象
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和直播的力量不容小觑。漯河可邀请本地知名美食博主、文化专家,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制作一系列讲述漯河饮食故事的短视频。这些视频可以涵盖从漯河传统小吃胡辣汤独特制作方法,到现代化食品企业如卫龙辣条的创新生产工艺,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漯河食品文化的魅力。同时,开展直播活动,带领观众走进漯河的大街小巷,探寻隐藏在市井中的美食小店,与店主和食客互动,增强观众的参与感。
开发“美食地图”文旅线路也是一个关键举措。将漯河的特色美食店铺、食品博物馆、食品生产工厂等串联起来,设计成一条独特的旅游线路。游客可以沿着这条线路,品尝各种美食,了解食品生产过程,感受漯河深厚的食品文化底蕴。例如,武汉通过大力宣传“过早文化”,让热干面等特色美食成为城市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漯河也可以借鉴这一经验,打造“漯河味道”IP,将漯河的美食文化推向全国乃至全球。
5.2 打造品牌战略,提升品牌城市形象
漯河不仅有双汇、卫龙等知名大型食品企业,还有众多中小食品企业。政府应加大对中小食品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它们实现品牌化发展。推动“区域公共品牌 + 企业品牌”双轨发展模式,一方面,打造统一的“漯河食品”区域公共品牌,提升漯河食品的整体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强自身品牌建设,突出产品特色和优势。以“柳州螺蛳粉”为例,通过构建完善的地理标志体系,从原料种植、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使得柳州螺蛳粉成为全国知名的美食品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漯河可以借鉴这一模式,构建“漯河辣条”“漯河冷鲜肉”等地理标志体系,提升漯河特色食品的品质和品牌价值,让漯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品牌城市。
5.3 强化生态意识,塑造环保城市形象
在食品生产领域,大力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技术,鼓励企业采用环保包装材料,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建设食品产业循环经济园区,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化。例如,将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产业链。结合食品产业思政理念,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开展环保培训、绿色生产竞赛等活动,提高企业员工的环保意识,让环保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突出“生态漯河”“幸福之城”标签,塑造漯河绿色、环保的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食品文化不仅是地域性文化,也是历史与现代的融合,是食品名城漯河在塑造城市形象过程中最为独特的资源。漯河是核心的中原地区,在未来发展中,以食品文化为牵引,深入挖掘食品文化内涵,食品工业、食品文化、食品品牌、美食名城建设“四篇文章”一起做,创造性地将技术与文化相融合,抓住新媒体发展机遇,建构出契合大众的议题,奋力书写食品故事的“漯河篇章”。
参考文献:
[1] 吴蓉 . 黄河文化视域下郑州城市形象塑造研究 [J]. 新闻传播 ,2023,(21):115-117.
[2] 第二十二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主要成果发布 [EB/OL].(2025-05-19)[2025-07-11]https://cfnews.com.cn/zhongzhoushian/detail/56058.html
[3] 李勇 , 周谊 . 论城市形象的网络传播 [J]. 人民论坛 ,2011(20):188-189.
[4] 夏静 . 网络媒体时代下的武汉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8.
[5] 吴蓉 . 黄河文化视域下郑州城市形象塑造研究 [J]. 新闻传播 ,2023,(21):115-117.
[6] 华 夏 , 贾 晋 . 食 品 文 化 的 发 展 历 史 和 特 点 [J]. 食 品 与 机械 ,2023,39(02):247.
作者简介:孙玉洁(1997—),女,汉,河南舞阳,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