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新闻报道中现场感的营造与细节的捕捉

作者

颜雪娇

第十师融媒体中心

关键字:现场感 细节

一、引言

在新闻传播领域,优秀的报道不仅要传递信息,更要有感染力与吸引力。现场感与细节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现场感能让受众跨越时空,身临其境感受新闻事件;细节则让新闻更具体、人物更立体,提升报道的可信度与深度。

对于的新闻工作者而言,日常报道涵盖师市发展、民生、边境守护等领域,报道能否引发共鸣,取决于现场感与细节。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受众对新闻体验感要求提高,融合二者才能让新闻脱颖而出。本文结合第十师北屯市的新闻实践,探讨营造现场感与捕捉细节的方法,为提升新闻质量提供思路。

二、现场感与细节的重要性

(一)现场感的重要意义

新媒体时代,信息多元,受众渴望 “沉浸式” 新闻体验,现场感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关键。通过文字构建场景,让受众仿若置身新闻现场。比如报道第十师北屯市春季农业生产,若仅说 “职工们在田间劳作”,难以引发共鸣;但描述 “晨光中,麦浪起伏,农机手驾驶新型播种机穿梭,职工捏起麦种端详”,就能让受众感受到农业生产的生机,仿佛闻到泥土与麦种的气息以及种植户对丰收的的渴望。

同时,现场感有力地佐证了新闻的真实性。在虚假信息偶发的当下,细节丰富的现场描写让受众切实感受到事件的真实存在。报道一八五团护边员边境巡逻,描述 “界碑旁积雪有脚印,巡逻队员哈气成雾,对讲机传来报岗声”,比单纯强调报道真实更具说服力,让受众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二)细节的重要价值

细节是新闻的灵魂,能以小见大,展现事件本质与人物性格。第十师北屯市有许多扎根基层的典型人物,他们的故事动人,往往源于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

报道承诺“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的马军武,若只概述其坚守多年,形象会很单薄。但捕捉到 “巡边路上,马军武磨破了 400 多双胶鞋”“‘小咬’毒性强,能钻进衣服叮咬,被叮后皮肤就会红肿溃烂。每次巡边回来,衣服里都能抖出半碗蚊虫来。”等细节,就能让其坚守具象化,受众能体会到他与巡边守水的深厚联结和坚守的不易。

细节还能揭示事件深层意义。报道连队人居环境整治,“在这里居住三十多年的王大妈在花池边栽花苗,压实泥土并念叨院子会变漂亮”这一细节,生动展现了整治给群众生活带来的改变,传递出 “共建美好家园” 的主题,让受众感受到连队变迁和居民的幸福感。

三、新闻报道中现场感的营造方法

(一)深入新闻现场,全方位感知

营造现场感的前提是记者深入新闻第一现场,用感官捕捉真实信息。新闻现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元素,都是构建现场感的素材。

报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时胡拥军带领牧民转场,记者跟随队伍,观察每年上山,胡拥军要带的东西很多,“锅碗瓢盆、换洗衣物、馕和面粉……还有行李中永远少不了一根旗杆和一面五星红旗。”,倾听 “马蹄声、犬吠声、对话声”,捕捉 “草原气息”,感受 “高原气候”,多感官体验让文字充满画面感,受众仿若置身草原,感受转场的热闹与艰辛。

深入现场要把握 “关键时刻”。报道蚊虫王国的供电人抢修线路,捕捉 “爬上电杆时脚扣碰撞声、寒风中掏工具的瞬间、送电后按开关的微笑” 等动态场景,增强现场感的张力,让受众感受抢修紧张与送电后的温暖。

(二)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

白描手法用简练语言勾勒场景,精准传神。报道北屯市夜市,白描 “摊位灯泡刺眼,烤包子师傅翻面团”,寥寥数笔展现夜市烟火气,让受众如见其景。

动态描写通过动作与变化展现现场活力。报道抗洪抢险,描写 “沙袋传递、人员扶持、铁锹插入泥浆、排水泵轰鸣、洪水拍打堤坝”,紧张救援场景跃然纸上,让受众感受救援人员的齐心协力和洪水的汹涌。

环境描写用环境烘托氛围。报道师市文化艺术节,描写 “广场彩旗飘扬,LED 屏播放发展历程,观众录像、哼唱,孩子追逐,气球飘向蓝天”,让读者感受节日欢乐氛围,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三)融入现场人物的语言和心理

人物语言是现场感的 “活素材”,保留口语化表达,让报道更真实。在采访胡拥军的儿子达吾然时,他说:“读完大学,我一定会回到新疆、回到兵团,为新疆、为兵团工作。”胡拥军听了很高兴:“你爷爷是兵团一代人,我是二代,你是第三代。我们一定要一代比一代做得更好。”父子对话朴实真诚,让受众感受到了兵团精神的传承。

通过人物动作表情推测心理,增强报道感染力。报道南疆驻村书记时,看到达力雅布依村村民搬进新居,描写 “打开燃气灶,愣神、摸灶台、看窗外,眼角带笑”,无需直说开心,读者也能体会其喜悦与满足,感受脱贫带来的幸福。

四、新闻报道中细节的捕捉技巧

(一)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细节藏于不经意处,记者需深入现场,摒弃 “走马观花”,多停留观察,挖掘有价值信息。​观察兼顾 “大场景” 与 “小角落”。报道连队文化活动,既关注舞台表演,也留意 “后排老人拍手、孩子好奇张望、志愿者递热水” 等角落细节,让报道更温情,体现活动的包容性和人文关怀。

(二)筛选有价值的细节

并非所有细节都值得呈现,要围绕主题筛选,保留突出核心、反映本质的内容。有价值的细节需具典型性。报道援疆干部,“办公室日历圈满截止日期,抽屉有胃药,笔记本记着未验收大棚” 等细节,代表援疆干部的敬业奉献,引发受众共鸣,感受其辛勤付出。

五、不同类型新闻报道中现场感与细节的运用案例分析

(一)突发事件报道

突发事件报道要快速传递真相,现场感与细节帮助受众短时间了解全貌。报道第十师北屯市暴雪灾害救援:“凌晨五点,积雪没过膝盖,铲雪车灯光刺破夜色,司机双手裹手套仍感车震。交警在雪地疏导,帽子被吹掉,顾不上捡。志愿者清理通道,铁锹碰撞声中夹杂叮嘱。”通过环境、动作、语言细节,展现灾害严重与救援温暖,让受众感受团结抗灾力量,仿若置身寒冷却温暖的现场。

(二)典型人物报道

典型人物报道避免 “高大全”,用细节展现真实立体。报道胡拥军时与盗猎分子斗智斗勇的环节“经验丰富的胡拥军没有惊动他们,而是热情地将几人邀请到自己的帐篷吃饭、休息。晚上,待盗猎者们熟睡,他骑上马跑了七八个小时,找到边防派出所报告情况,配合边防警察在盗猎团伙出山前将他们抓获。 这些细节让其 “奉献” 不再抽象,而是日常可感,贴近受众,让受众体会他对牧民和草原的深厚感情。

六、提升现场感和细节捕捉能力的方法与意义

(一)提升能力的方法

强化 “在场意识”,采访时主动融入现场,如报道职工亲手触摸作物、参与救援记录现场声音,让感官充分体验。

积累生活经验,了解第十师北屯市地域文化、行业特点,熟悉农业生产季节性、边境工作特殊性,便于捕捉有价值细节,理解采访对象。

学习叙事技巧,阅读优秀新闻作品,分析白描、对话等手法构建现场感的方式,学习特写 “以小见大” 技巧,提升报道感染力。

注重后期打磨,写作时反复推敲细节,思考场景能否让读者身临其境、细节是否突出主题,删减冗余,让现场感更集中,细节更精准服务主题。

(二)提升能力的意义

对县级媒体而言,提升现场感与细节捕捉能力,使新闻更贴近受众,增强媒体影响力与公信力。

对记者个人,这是专业成长必经之路。能精准捕捉现场与细节的记者,作品更具感染力,在基层发现更多有温度的故事,实现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全面提升,成为更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对时代发展,优秀新闻报道记录发展历程,展现干部群众精神风貌,凝聚正能量。充满现场感与细节的文字,成为历史生动注脚,让后人感受这片土地的发展变迁。

七、结论

现场感与细节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线,决定作品感染力与传播力。记者身处基层,有接触鲜活素材的优势,更应重视现场感营造与细节捕捉。

采访中深入基层一线,用感官捕捉真实场景,用细节刻画人物;写作时善用描写手法,让文字连接受众与新闻现场。如此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深度、力量的新闻作品,为新闻事业添砖加瓦,让师市故事被更多人听见、看见、记住,传播得更远、更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