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公安院校大学外语教学模式改革路径研究
张天宇
吉林警察学院
一、公安院校外语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公安铁军的主阵地,其大学外语教学既承载着普通高校外语教育的共性目标,更因公安职业的特殊性被赋予鲜明的实战属性与政治使命。
公安院校外语教学具有特殊性:服务公安实战的“涉外职业能力”培养。公安院校外语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服务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精通公安涉外业务的复合型警务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其特殊性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其一,教学目标的实战导向性。普通高校外语教学以“语言能力 + 跨文化交际”为核心,而公安院校外语教学的目标需深度嵌入公安实战场景,聚焦“涉外警务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学生需掌握“跨境案件办理”“国际警务合作”“边检通关”“国际引渡谈判”等场景中的外语应用能力。这种能力要求远超“日常对话”或“商务英语范畴,强调“法律术语的精准性”“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警务流程的规范性”本质是为公安涉外业务提供“语言工具 + 专业支撑”的复合能力。其二,教学内容的公安特色性。公安院校外语教学的内容需紧密结合公安业务需求,形成“通用语言知识 + 公安专业知识 + 跨文化警务素养”的三维知识体系。通用语言知识是基础,但核心是“公安特色内容”的融入,涵盖涉外警务常用术语、国际警务文件、典型案例等,还需结合公安专业课程,同步学习“电子证据的国际取证规则”相关英语表述;同时,需融入中国公安的实践经验,帮助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警务故事。这种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外语教学必须与公安业务“同频共振”。其三,教学场景的情境仿真性。公安院校外语教学的效果最终需通过“真实涉外场景”检验,因此教学场景的设计需高度仿真公安实战环境。例如,学生需在“模拟国际警务谈判室”中与“外籍犯罪嫌疑人”进行权利告知对话,在“虚拟边检口岸”中完成“外籍人员入境登记”的英语实操,在“跨境案件联合指挥部”中用英语协调多国警力部署。这些场景可以还原公安涉外工作的“高压性”、模拟“跨文化冲突”、体现“警务规范”。传统课堂的“书本 + 黑板”模式难以满足此类场景需求,亟需借助数字化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
数字化是实现“公安特色”的必由之路。公安院校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传统教学模式仅靠“教师讲授 + 通用教材”无法满足“涉外场景应用力”的培养需求。此外,数字化技术的“沉浸式”“个性化”“精准化”特性,恰好能为“公安特色”教学提供技术赋能,例如通过虚拟仿真弥补场景缺失,通过 AI 评测解决个性化指导难题,通过大数据实现资源与需求的动态匹配。因此,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公安院校外语教学“回归实战本质”的必然选择。唯有通过数字化赋能,才能真正构建起“服务公安、贴近实战、强化应用”的新型外语教学模式,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涉外警务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公安院校大学外语教学现状与数字化需求分析
受传统教育模式惯性、技术应用深度不足及公安业务特殊性等因素影响,当前教学仍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随着公安涉外业务的复杂化与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转型已从“可选路径”变为“必然选择”。
1. 公安院校大学外语教学的现状与突出问题
当前,公安院校大学外语教学在政策推动下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其“公安特色”与“实战导向”仍未充分彰显,传统模式的局限性在数字化时代愈发凸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教学目标:通用能力与公安实战需求存在显著错位。传统外语教学目标多沿用普通高校“语言能力 + 跨文化交际”的通用框架,与公安院校“服务涉外警务”的特殊定位脱节。例如,教材中“日常对话”“商务英语”等场景占比过高,而“跨境案件询问”“国际引渡谈判”“边检涉外执法”等公安核心场景的覆盖不足。这种目标偏离导致学生虽具备基础语言能力,却在“用英语完成跨境证据采集”“向外国警方说明中国法律条款”等实战任务中暴露“语言- 业务”两张皮问题。
其二,教学模式:单一化与情境化实践严重脱节。传统教学以“课堂讲授 +习题训练”为主,教师多聚焦语法讲解、词汇记忆与标准化试题训练,缺乏情境化、互动化实践。课堂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鲜少有机会在“高压场景”中模拟真实涉外沟通。某吉林省公安院校的课堂观察数据显示, 80% 的英语课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仅 10% 的课时涉及情景对话,且场景多为“餐厅点餐”“酒店入住”等通用场景,与公安涉外业务的“高专业性、高规范性”要求差距显著。这种模式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导致其“哑巴英语”“应试英语”现象突出。
其三,教学资源:公安特色与数字化融合度双重不足。一方面,公安特色资源匮乏。现有教材与数字资源多为通用英语内容,缺乏“公安特色语料库”支撑。例如,涉外警务常用术语的标准英译、国际警务文件的双语对照版本、典型案例的外语实录等资源稀缺,学生难以通过学习掌握“公安专业英语”的核心表达。另一方面,数字化资源与业务需求脱节。部分院校虽引入智能学习平台,但资源多为“通用英语慕课”或“应试技巧课”,未针对公安场景开发“跨境案件英语处置”“国际警务谈判模拟”等专项模块,导致技术赋能流于形式。
2. 公安院校大学外语教学数字化转型需求
公安院校外语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已迫在眉睫。传统模式的“通用性”“封闭性”无法适应公安涉外业务的“特殊性”“开放性”,而数字化技术的“沉浸式”“个性化”“精准化”特性则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关键抓手。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教学目标- 内容- 模式- 评价”的系统性重构,是外语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所在。
其一,技术驱动需求:数字工具为“公安特色 + 实战导向”提供可行路径。教育数字化的技术突破(如 AI、VR、大数据、区块链)为解决公安外语教学的特殊性需求提供了精准工具。例如,AI 技术可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分析学生在“跨境案件英语询问”中的语法错误、术语偏差与文化误读,生成“公安场景专属”学习报告,推荐针对性训练;VR/AR 技术可构建“高仿真涉外场景”:例如,通过虚拟仿真系统还原“国际刑警组织会议现场”,学生以“中国警队代表”身份参与“跨国电信诈骗案件协查”讨论,系统实时提示“法律术语使用规范”“文化禁忌提醒”;大数据技术可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供给”:通过抓取公安实战部门的涉外案件语料,自动生成“高频场景词汇库”“典型案例对话库”,并与教材内容动态匹配,解决“公安特色资源匮乏”问题。
其二,学生发展需求:数字化时代学习习惯的转型。公安院校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其学习习惯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对教学的“个性化”“互动性”“实用性”提出更高期待。学生希望通过智能平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根据自身薄弱环节定制学习计划;学生可通过“虚拟仿真”“真实案例研讨”等方式学习,实现实战化的体验,而非传统的“课堂讲授”;数字化转型通过“智能平台+ 虚拟场景+ 大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即使反馈,提升学习获得感与主动性。
三、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公安院校外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路径
公安院校外语教学模式改革围绕“公安特色”与“数字赋能”的深度融合,从课程体系、教学范式、评价机制三大核心维度展开,构建“目标精准化、内容实战化、过程数字化、评价科学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最终实现“语言能力培养”与“公安实战需求”的同频共振。
1. 课程体系重构:以“公安场景导向”为核心的模块化设计。
课程是教学目标落地的载体,其改革需突破传统“通用英语 + 应试训练”的框架,转向“公安涉外业务能力 + 跨文化警务素养”双核心的模块化设计。
其一,从“语言能力”到“公安实战能力”的教学目标的升级。课程目标需紧密围绕公安院校“培养涉外警务人才”的核心使命,明确“掌握公安涉外场景核心语言技能 + 具备跨文化警务沟通素养”的双轨目标。例如,增设《国际警务合作英语》等课程,将教学重点从“日常对话”转向“跨境案件询问笔录撰写”“国际引渡谈判法律条款阐释”“边检涉外执法英语”等实战场景,确保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对接公安涉外岗位需求。
其二,公安特色与数字化资源的深度融合。课程内容需打破“教材主导”的传统模式,构建“公安真实案例 + 数字化资源包”的复合体系。一方面,将公安实战部门的典型案例转化为教学素材,覆盖“法律术语翻译”“文化差异应对”“警务流程规范”等核心知识点;另一方面,开发“公安特色数字化资源库”,整合涉外警务术语库、国际警务文件库、典型场景视频库,形成“案例- 术语- 场景”三位一体的内容矩阵,提升课程与公安业务的契合度。
其三,与公安专业课程的联动式设计。外语课程需与《国际法》《刑事侦查学》《边防管理》等公安专业课程深度联动,避免“孤立教学”。例如,在《刑事侦查学》中学习“跨境犯罪证据采集”时,同步开设“外文证据翻译实务”外语专题课,重点训练学生翻译“电子数据取证报告”“证人询问笔录”等法律文书的能力;在《国际法》课程中讲解“属地管辖权”原则时,配套“用英语阐释中国法律立场”的模拟谈判任务,强化“法律知识 + 语言表达”的复合能力培养。
2. 教学范式创新:以“混合式+ 实战化”为核心的教学流程重构。
在线教育、混合式学习、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新型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也能够实现个性化学习,使得教育更加高效、灵活和包容。[1] 此时,教学范式需从“教师讲授为主”转向“学生主体 + 技术辅助”的混合式模式,通过“课前- 课中- 课后”全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实现“知识传递”向“能力生成”的转变。
课前:数字预学与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利用智能学习平台发布“公安涉外场景预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数字化资源自主探究。例如,课前发布“外籍人员非法就业查处”的双语视频,学生需完成“标注关键术语”“分析警员询问逻辑”“撰写初步询问提纲”等任务,并提交疑问至平台;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数据动态调整课堂重点,实现“以学定教”。
课中:虚实融合与深度互动的场景化教学。课堂教学需打破“教室边界”,构建“虚拟仿真 + 真实案例+ 智能评测”的多元场景。虚拟仿真训练:通过VR 设备开展“国际警务谈判”“跨境案件联合指挥”等模拟演练,学生分组扮演中外警员,系统实时记录对话并生成“语言准确性”“跨文化得体性”“警务流程规范性”评分报告;真实案例研讨:引入公安实战部门的“未公开涉外案件”,学生分组完成“外文证据翻译- 法律条款检索- 谈判策略制定”任务,教师结合《国际刑事诉讼法》《涉外警务规范》进行点评,强化“语言应用- 业务规范”的融合;智能评测反馈:利用 AI 系统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实时评分,生成“个人能力雷达图”,为后续学习提供精准指导。
课后:数字拓展与实战应用的迁移强化。课后环节需通过数字化工具延伸学习场景,推动“课堂所学”向“实战所用”转化。数字微任务推送:平台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推送“公安涉外场景微任务”,学生完成后系统自动批改并生成“改进建议”;实战项目参与:鼓励学生参与“国际警务交流志愿者”“跨境犯罪研究”等实践活动,例如协助公安部门翻译“国际刑警组织红色通报”、参与“一带一路”警务合作论坛的会务工作,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真实的涉外服务能力;跨文化社群互动:建立“公安外语学习共同体”线上社群,组织学生与海外警务人员、在华外籍人士开展“跨文化对话”,在真实交流中提升语言应用与文化适应能力。
3. 评价体系改革:以“过程性 + 实战性”为导向的科学化机制。
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挥棒”,直接关乎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质量与水平。[2]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评价需突破传统“终结性考试”的单一模式,构建“过程性+ 实战性+ 发展性”的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公安涉外能力。
其一,评价维度:从“语言知识”到“综合能力”的拓展。评价指标需覆盖“语言能力”“业务能力”“跨文化素养”三大维度。语言能力:不仅关注语法、词汇等基础水平,更侧重“公安场景语言应用力”;业务能力:评估学生运用外语完成公安涉外任务的能力;跨文化素养:考察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与“中国警务文化阐释力”。
其二,评价方式:从“单一考试”到“多元场景”的转型。评价方式需结合“过程性数据”与“实战性任务”。过程性评价:依托智能学习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生成“学习成长档案”,重点分析“薄弱环节的改进轨迹”;实战性评价:通过虚拟仿真考核、真实任务考核、第三方评价综合评定学生的实战能力;发展性评价:建立“个性化反馈”机制,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推送定制化学习方案,鼓励“以评促学”。
[1] 石鸥 刘珊,课程与教学论的时代转型与数字化建构 [J], 教育研究 ,2025,46(1):81-93.
参考文献:
[2] 郭超华 于紫宜 , 数智化赋能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进路 [J],中国教育学刊 ,2025(07):51-58
本文为院级重点项目“教育数字化赋能公安院校外语泛在学习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ykyzd20251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