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旅IP 在短视频中的跨媒介融合传播路径
李艳 王腾 张晓聪
河北美术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700
近年来,河北依托深厚历史积淀与独特自然景观,持续塑造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文旅品牌。在短视频传播浪潮中,文旅部门与相关企业主动尝试新型内容呈现方式,通过故事化表达与互动玩法创新,助力本土文化突破地域限制。特别是在跨平台融合传播的大环境下,河北文旅部门联合企业、内容创作者共同发力短视频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动营销,还成功整合了多方资源,进一步放大了品牌影响力。但需要关注的是,当传统传播方式与新媒体形态交织时,如何有效衔接内容生产、受众需求与平台特性这三个维度,让传统文化既能保持精髓又能展现时代特色,平衡好文化传播与商业诉求之间的关系,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一、内容创新驱动:激活本土文化表达
当信息越来越分散,光靠老办法已经跟不上大家想看更有意思、更丰富内容的节奏了。河北那些拿得出手的文旅资源,怎么用新鲜的故事和吸引眼球的画面让更多人看到,成了让本地文旅IP 火起来的关键。比如大运河文化带、长城遗址群这些标志性景点,用微纪录片把历史细节还原出来,加上现代感十足的剪辑手法,把沉浸式体验带进大家日常生活里,这样一来内容吸引力自然就上去了[1]。
河北省广电局与河北省文旅厅合作探索网络视听与文旅产业跨界融合新途径,推出了《回到崇礼》《等你三千年》《戏台》等一批优秀网络微短剧。入选项目紧紧围绕 8 大创作方向和“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文旅资源,讲述了“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河北文旅场景故事,起到了“风向标”作用。当地民俗表演、非遗技艺、美食风情这些接地气的东西,只要放进剧情或者Vlog 里,观众看着就觉得亲切,心里特别有共鸣。故事不再只是干巴巴的宣传,而是重点讲人物经历和真实场景,河北地域文化形象自然就鲜活起来。特别是配上不同语言配音、用方言解说,再配合AR 虚拟现实技术,给不同群体搭起沟通桥梁,让古老文明用新鲜方式走进现代社交圈,本地IP 影响力自然越传越广。
二、技术赋能升级:优化多平台协同效应
当前智能算法与数据分析工具深度介入内容创作领域,河北文旅团队建立起动态响应机制。通过实时捕捉用户偏好,追踪热点话题,及时调整内容方向。比如为亲子游爱好者定制研学路线专题,在作品中融入航拍动态展示、延时摄影特效、AR 实景交互等功能,既提升视觉呈现品质,又强化观众的参与代入感。
针对抖音、小红书、B站等平台特性差异,运营团队采取差异化策略:短视频侧重节奏感强的快剪手法,图文社区注重故事化叙事,知识类平台强调文化深度解读,形成多平台联动的传播效果。近期推出的 " 云游河北" 系列直播,运用多机位切换技术让观众实时欣赏赵州桥榫卯结构,这种虚拟导览系统突破物理距离限制,带动线上观众转化为实地游客[2]。伴随智能修图工具升级,文旅素材加工效率显著提升,文创周边开发周期得以缩短。
三、用户参与深化:共建共享数字生态
当前短视频平台已逐步转型为互动型社交场域,普通用户开始自发参与内容生产,不再局限于被动接收信息。河北文旅 IP 运营中,单纯依靠官方账号推送难以维持持续关注度,需要联合普通网民与网络达人共同构建多元参与的线上生态圈。实际运作中可采取两种路径:其一是策划主题创作活动,引导游客分享旅途见闻、美食体验、特色路线等真实记录,通过生活化内容缩短景区与观众距离。
具体案例中,某位游客的自驾游花絮曾意外获得数百万次点击,带动周边服务业消费热潮;其二是鼓励本地创作者结合成长经历,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日常叙事,使地方特色自然转化为网络热点。运营过程中,通过设置问答互动、评论抽奖等玩法,结合达人直播推广等,推动信息接收者向内容生产角色转化。
四、平台协作延伸:打通线上线下营销链路
随着文旅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越来越多知名网络平台开始参与旅游目的地推广,通过与地方政府联手策划主题营销项目形成新趋势。以石家庄市中心商圈举办的“城市美好生活节”为例,活动方不仅安排网络红人现场探店,还设置了沉浸式光影互动装置供市民体验。这种线上提前造势、线下实体活动同步推进的组合拳方式,有效突破了传统广告覆盖面窄的局限,让多渠道资源形成合力。
旅游服务平台也积极跟进,联合推出限时特惠套票,让用户从刷视频到下单的过程变得特别顺畅[3]。有些景区还开发了实用功能,比如手机扫码就能听景点故事,自动生成带定位水印的游览短视频,把数字技术实实在在地融进了买票入园、游览打卡这些具体环节。从实际效果看,各方协同创新不仅让文旅品牌获得更多曝光机会,更重要的是带动了景区智能导览、电子票务这些基础服务的升级,让不同年龄段的游客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便利,为整个行业注入新活力。
五、品牌延展拓展:塑造多元价值认同体系
当前文旅品牌建设早已突破单纯推广产品服务阶段,重点在于提炼文化符号背后独特精神内核。以河北为例,长城象征的坚韧品格、大运河承载的包容特质、冀中平原孕育的淳朴民风,都是塑造地域品牌差异化的重要依托。具体实践中,可以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比如与热门动漫合作推出 IP 联名文创产品,在高校设计研学主题旅游线路,举办融入国潮风格的服饰艺术巡展,组织公益植树等环保主题活动。
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联合北京、天津等地策划跨区域文化旅游节、主题论坛等活动,能够有效延伸品牌辐射范围。当游客通过短视频平台种草山海关古城漫步体验,或是被线上公益活动触动参与生态保护,这种自然形成的品牌感知,正逐渐勾勒出融合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的新时代河北形象。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代传播生态深刻变革背景下,河北文旅 IP 依托短视频平台走出创新路径:既敏锐捕捉到内容创新风向,又灵活运用新技术工具提升传播效能;既充分挖掘用户参与潜能,也积极拓展跨平台合作网络,同时注重培育品牌文化认同。着眼未来发展,有必要持续优化产学研联动机制,配套完善扶持政策与人才储备体系,推动更多承载燕赵文化精髓的优质作品进入公众视野,让千年文明在与现代传播方式的对话中展现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郝璐. 媒介融合背景下“三农”短视频中的乡村形象研究[J].视听 ,2024,(09):106-109.
[2] 潘陈飞 .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短视频创作与传播 [J]. 中国报业 ,2024,(11):210-211.
[3] 饶曼迪 . 短视频助力媒介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J]. 记者摇篮 ,2024,(02):84-86.
课题: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名称《新媒体时代下短视频在河北文旅产业的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QN2025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