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视域下《傻瓜吉姆佩尔》教育思想探讨
黄颖怡 黄德林
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 浙江平湖 314200
一、引言
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辛格最受欢迎的短篇小说之一《傻瓜吉姆佩尔》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主要聚焦于文学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鲜有从教育学的视角展开相关论述的。本文基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教育理论,主要从“社会环境教育”、“心智教育”以及“伦理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尝试探讨作品《傻瓜吉姆佩尔》中蕴含的丰富的教育元素和教育功能,以便为文本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二、社会环境教育
约翰·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一直重视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他认为:教育离不开环境,环境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直变化的,他主张人要适应环境,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弗拉姆波尔镇这一充满敌意的环境里,吉姆佩尔的生存策略提供了社会环境教育的一个良好范本。
(一)边缘人的适应策略
作为一个孤儿,吉姆佩尔被弗拉姆波尔镇上的人集体排斥,他表面顺从的“装傻”行为,实际上是为了应对敌意环境的一种生存哲学。这种策略契合杜威关于环境适应能力的论述——当反抗会招来更残酷的惩罚时,他通过扮演“傻瓜”角色来换取生存的空间。从更深层次看,吉姆佩尔实际上是一种隐喻。他的孤儿身份象征着以“局外人”、“边缘人”身份存在的每个普通人。他积极面对人生各种不幸为社会普通的小人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民族苦难的隐喻
自公元前 586 年沦为“巴比伦之囚”,犹太民族就开始了在世界各地的流浪;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更有数百万犹太人死于德国法西斯的屠刀之下。犹太民族遭遇的深重灾难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韧性,具象化于作者辛格笔下的吉姆佩尔身上。正如杜威指出“教育维系社会延续”,吉姆佩尔的忍耐成为犹太文化传承的缩影和体现,其个体遭遇隐喻犹太民族通过自我修行保存文化基因的历程。
(三)适者生存的实践
杜威相信适者生存,吉姆佩尔的“傻”并非因为智力的缺陷,而是一种在逆境中磨炼出来的独特生存智慧,是大智若愚的表现。面对镇上人的欺骗,作为弱势地位的他只能装疯卖傻,以沉默应对,这是他的生存策略。他的傻和痴是有意为之。他知道整个小镇的人都在愚弄他,但他出于生存的需要,宁愿一直被贴着“傻瓜”的标签。他的这种应对方式正是在身体力行地践行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
三、心智教育
传统教育过于强调智力教育和分数至上,而忽略个人心理成长,而杜威则主张应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心智教育是关于人的心理成长和思维发展 的教育和培养,是向内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教育方式。杜威提倡民主主义的教育,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作品中的主人公吉姆佩尔在社会的大熔炉里经历了一段漫长艰辛的心智教育,学会坚定信念,自我解嘲,学会心外无物,最终获得心灵的宁静。
(一)价值认知的转变
傻瓜吉姆佩尔经常被小镇上的人嘲弄,他内心备受煎熬,为此还特地请教了一位受人尊敬、学识渊博的犹太拉比。拉比引用圣经里的话:一世愚者好过片刻恶人。拉比告诉他:你不是傻瓜,他们才是傻瓜,因为一个让邻居蒙羞的人将失去他的天堂。拉比的开导让他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心灵的安慰和解脱。他开始调整自己的认知,这种认知的转变不仅缓解了吉姆佩尔的心理创伤,更奠定了其后续发展的心理基础。
(二)心理适应的调整
镇上的人嘲弄他,欺骗他,强迫他和妓女埃尔卡结婚,后来还成为了六个私生子的父亲。他平时被妻子赶到面包房过夜,周末回家时却不止一次发现有别的男人身影睡在妻子身边。面对妻子持续背叛,吉姆佩尔发展出独特的心理防御机制。将目睹的出轨场景解释为 " 横梁影子" 的自我欺骗。他深知自己无法改变妻子,那就只好改变自己的看法,以此缓冲现实冲击。
(三)心智成长的完成
妻子埃尔卡临终前承认:她长期以来一直欺骗他,六个孩子都是和别的男人所生,吉姆佩尔的精神世界崩溃了。在恶灵的挑唆下,他在做面包面团里撒尿,企图报复镇上那些曾经羞辱过他的人。但这一行为冲动在梦中埃尔卡的告诫下及时被按下暂停键。吉姆佩尔听从了梦的指示,把被污染的面团埋了,离开了小镇,开始四处游荡。尽管饱受妻子背叛、邻里欺诈等深重屈辱,他并未深陷于仇恨,这象征着精神层面的成长和最终超脱。他看清了这个弥漫着欺骗和谎言的世界,主动与之和解。这标志着他从被定义的“傻子”角色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完成了艰难的心智成长之旅。
四、伦理道德教育
在伦理道德教育上,杜威坚持实用主义的理念,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必然能满足某些情况的需要。杜威是虔诚的基督徒,曾断言:能信仰上帝自然能实行道德。他对“知行分离”现象进行批判,提出了知行结合以及个体在获取知识上的主动性。吉姆佩尔在伦理道德方面正是一位践行“知行合一”的典范。。
(一)民族精神的折射
面对弗拉姆波尔镇居民持续不断的谎言戏弄,吉姆佩尔选择无条件相信那些明显荒诞的欺骗,愿意相信这些听上去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信奉“凡事皆有可能”的犹太教义,其行为折射出犹太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心理:轻信的性格。
(二)宗教信仰的救赎
吉姆佩尔受到的最大愚弄,是听信镇上人的谎言被迫娶一个瘸子妓女。他为此受尽了折磨,平时被妻子赶去面包房睡,还经常受到她的离婚威胁。不同于常人的反抗或逃离,他始终以沉默应对,甚至还全心全意爱他的妻子,尽心尽力地抚养妻子出轨和其他男人生的6 各孩子,及时后来知道真相后依然把家财全给了他们。他将人生的苦难视为宗教意义上的救赎,对上帝的信仰成为其精神支柱。
(三)漫游人生的感悟
吉姆佩尔最后将多年积累的财产全部分给埃尔卡的私生子,开始了到处流浪。他逐渐领悟到“没有谎言”的生存哲学:现实中没有的事情会在梦里遇见。这个人遇到的事,也许另一个人不会遇到;今天不遇到,也许明天遇到,如果来年不遇到,也许过了一世纪会遇到,这有什么区别呢?当他意识到世间万事的相对性与可能性,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理解以及与世俗和解。这种能力正是杜威民主教育理念所提倡的:道德教育应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
五、结语
吉姆佩尔在弗拉姆波尔镇充满恶意的环境中出生、成长并走完一生,真实、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面对恶劣的环境,他并非麻木、被动地承受,而是在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互动,完成了一场艰难而令人印象深刻的自我教育历程。社会环境和犹太文化塑造了他的独特个性,使他发展出实用主义的生存智慧;经历漫长的心智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他最终实现了与世界的和解。这不仅是对犹太民族坚韧性的生动诠释,同时对当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人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重视心理健康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从中生长出面对严峻现实的强大内在力量。
参考文献
[1] 辛格. 傻瓜吉姆佩尔[M]. 万紫,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 辛格 . 辛格短篇小说集 [M]. 戴侃 , 译 . 北京 :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0.
[3]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
项目:本文为嘉兴大学2024 年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A1 项目《杜威民主主义教育视域下《傻瓜吉姆佩尔》教育思想研究》的成果【项目号:851724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