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作者

朱柳萍

桂林师范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541199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为高校育人工作指明方向。大学生党建以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以提升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为核心,二者在育人功能上相辅相成。然而,部分高校存在党建与思政教育“两张皮” 现象:党建活动侧重组织程序,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思政教育缺乏党建引领,理论说服力不足。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二者有机融合,既是应对多元价值冲击、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的需要,也是提升育人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举措。

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

(一)目标同向: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者共同致力于培养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用人才。党建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思政教育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最终都服务于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一根本问题,目标的一致性为协同提供前提。

(二)内容互补:形成育人合力

党建内容侧重党的理论、历史、纪律等,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组织性;思政教育涵盖思想、政治、道德、法治等多方面内容,更具普及性和实践性。例如,党建中 “三会一课” 学习的党章党规,可通过思政课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进行延伸解读;思政教育中的 “四史”学习,能借助党支部 “主题党日” 活动开展实践研学,内容互补性为协同奠定基础[1]。

(三)功能互促:提升育人实效

党建为思政教育提供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通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思政教育为党建提供理论支撑和群众基础,帮助学生党员深化理论认知、强化服务意识。如优秀学生党员参与思政课 “朋辈宣讲”,用自身经历诠释理想信念,比教师单向灌输更具说服力;思政教育中发现的积极分子,可作为党建重点培养对象,拓宽党员发展渠道。

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协同理念滞后,存在 “两张皮” 现象

部分高校对二者协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党建与思政教育视为独立工作:党委组织部负责党建,侧重党员发展程序和组织建设;宣传部、学工部负责思政教育,关注日常思想引导,部门间缺乏常态化沟通。例如,党支部学习计划与思政课教学大纲脱节,党建活动与思政教育主题不呼应,导致育人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二)协同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设计

党建内容多围绕组织生活制度开展,如发展党员、缴纳党费等,与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结合不紧密;思政教育内容虽丰富,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融入不够深入。二者在 “四史” 学习、理想信念教育等重叠领域缺乏统筹,出现重复教育或教育空白。如同一学期内,党支部开展“党史学习” 主题党日活动,思政课也讲授相关内容,但因缺乏沟通,教学案例、侧重点不一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认知[2]。

(三)协同载体单一,吸引力感染力不足

协同育人载体仍以传统形式为主:党建依赖 “开会学习”“读文件”,思政教育侧重 “课堂讲授”“主题班会”,线上载体运用不足,实践环节薄弱。面对 “Z 世代” 大学生对互动性、体验性的需求,现有载体难以激发参与热情。例如,部分高校组织的党建与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多为参观纪念馆、听报告等 “走马观花” 式活动,缺乏深度体验和思考环节,育人效果有限。

三、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路径

(一)理念融合:树立 “大思政” 育人观

高校党委需将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纳入整体育人规划,成立由党委书记牵头的 “协同育人领导小组”,统筹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团委等部门资源,定期召开协同工作会议,明确 “党建引领思政方向、思政丰富党建内涵” 的工作思路。同时,围绕 “培养什么人” 的核心,将党建目标中的 “党性修养” 与思政教育目标中的 “核心素养” 相结合,制定 “政治坚定、思想先进、品德高尚、能力过硬” 的协同育人目标体系,使二者在培养标准上保持一致。此外,通过专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引导师生认识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破除 “各自为政” 的思维定式,形成 “党建与思政同频共振” 的共识,为协同育人提供思想基础。

(二)内容衔接:构建一体化育人内容体系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让党建侧重从 “理论渊源、实践要求、历史地位” 等角度深化学习,思政课侧重从 “核心要义、精神实质、现实意义” 等方面系统讲解,如在 “中国式现代化” 教学中,党支部开展 “青年党员与中国式现代化” 研讨会,思政课讲授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实现相互补充。围绕 “四史”学习、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等主题,设计 “党建 + 思政” 实践项目,像组织学生党员带队开展 “重走红色足迹” 实践活动,党员负责活动策划和理论讲解,思政教师负责实践指导和成果总结,让学生在实践中既强化党性修养,又提升社会责任感。同时,党建突出 “党员先锋作用”培养,开展 “党员帮扶”“承诺践诺” 等活动;思政教育侧重 “全员思想提升”,开展 “榜样宣讲”“道德实践” 等活动,使二者在特色领域相互呼应,形成 “点面结合” 的育人格局 [3]。

(三)载体创新:打造多元化协同育人平台

推行 “思政课教师党支部 + 专业课教师党支部 + 学生党支部” 共建模式,让思政课教师参与学生党支部理论学习指导,学生党员参与思政课案例分享、课堂讨论,将党建案例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例如把“学生党员抗疫事迹” 融入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的 “奉献精神”教学。共建 “红色教育基地”“乡村振兴实践站” 等校外平台,组织 “党员 + 积极分子 + 普通学生” 组队参与实践,如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学生党员负责政策宣讲和项目策划,思政教师指导社会调研方法,让学生在服务中既增强党性,又深化对 “共同富裕” 的认识。搭建 “党建 + 思政” 线上平台,如开发 “红色云课堂” 小程序,设置 “党员学习园地”“思政微课堂” 板块,上传党支部活动视频、思政教育微课等内容,利用直播开展 “青年党员与思政专家对话” 活动,增强协同育人的吸引力。

结语

新时代之中,高校大学生党建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构成系统工程,应跨越藩篱、达成深度融合,靠理念通融凝聚一致看法,内容连贯组成体系,采用载体新构增强实绩,依靠机制保障实现育人长效,方可达成超越简单叠加的育人成效,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形,不停摸索协同育人新样式,推动党建及思政教育在时代新人培育中起到更大效能,为促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更多达标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野 , 谭洪波 . 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36(07):88-90.

[2] 刘芳玮 . 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探究 [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6):60-63.

[3] 耿瑞 , 王娟 . 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J]. 山东青年 ,2020(1): 38+40 .

[

作者简介] 朱柳萍(1977.11— ),女,汉族,广西柳州市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现工作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及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