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从“心”开始:试分析业余体校心理健康教育助推青少年发展研究

作者

吉晓璐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业余体校 210011

青少年时期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运动可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还可以推动心理健康发展,业余体校作为青少年进行竞技体育初级教学的关键场所,在开展专业训练之时,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以及社会价值的多元化,青少年在运动训练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心理压力。怎样借助体育活动培育青少年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已然成为业余体校教育工作的关键课题,从心理健康教育着手,探寻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对于提升业余体校教育成效有着意义。

一、业余体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业余体校于青少年体育培训领域有着意义,然而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有不少欠缺,调查说明,一些业余体校过度侧重运动技能训练,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不足,在训练进程中,教练员大多时候将重点置于动作要领以及成绩提高上,欠缺对青少年心理状态的观察与疏导,随着体育竞技水平持续提升,队员在训练及比赛里面临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诸多青少年出现自我怀疑、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甚至萌生厌倦与放弃心理。业余体校普遍缺少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难以适时察觉并解决学员的心理问题,体育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未能达成有机融合,致使部分学员虽运动技能不断进步,但心理素质发展相对滞后[1]。

二、业余体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一)心理测评与评估机制

心理测评以及评估属于业余体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去制定科学的心理测评方案,运用标准化心理测评量表,定期对队员心理状况给予评估,测评内容涉及性格特征、情绪状态、意志品质、人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在日常训练里,教练员凭借观察记录学员行为表现,建立个人心理档案,依照不同年龄段以及运动项目的特点,设计专门的心理测评指标,以此全面了解队员心理发展状况。采用个别访谈、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深入知晓学员内心想法与需求,构建心理预警机制,对于测评结果异常的学员及时加以干预,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统计分析学员心理问题发生规律,为制定针对性辅导方案提供依据,凭借系统化的心理测评与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队员在训练以及生活中碰到的心理困扰,推动身心和谐发展。

(二)个性化心理辅导计划

个性化心理辅导计划要依据队员实际状况来量身定制,针对测评结果所呈现出的各异心理特征与问题,去制定专门的辅导方案,对于性格内向且缺乏自信的队员,要着重培育积极心态,提高自我认同感,在训练进程中采用渐进式目标设定,以此帮助队员逐步树立信心,对于情绪管理能力欠佳的队员,开展情绪觉察与调节训练,提升心理调适能力。针对意志力不够坚定的队员,借助设置适度难度的训练任务,培养克服险阻的毅力,重视学员个体差异,运用灵活多样的辅导方式,保证辅导效果,在训练和比赛期间,依据队员表现及时调整辅导策略,维持心理辅导的连续性与有效性,鼓励队员主动表达内心感受,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依靠个性化心理辅导,协助队员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2]。

(三)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是一项关键保障,业余体校应当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使其承担起队员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同时还要组织教练员参与心理学专业培训,以此提升他们的心理辅导能力,并且要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来开展讲座以及工作坊,丰富教练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储备。需建立起教练员与心理辅导教师协同工作的机制,强化信息沟通以及经验交流,在日常训练里,教练员要学习运用心理学知识,及时察觉并解决学员的心理问题,另外开展教练员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分享活动,总结并推广优秀做法,鼓励教练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创新工作方法,还要重视教练员自身的心理调适,定期组织心理减压活动。依靠持续提升教练员的专业素养,为队员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四)家校联动支持网络

家校联动支持网络的搭建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关键意义,构建家长沟通群组,及时去分享队员在训练里的表现以及心理状态,定期组织家长参与训练、比赛观摩活动,增进亲子间的交流与理解,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参与体育运动,防止过分施加压力,针对队员出现的心理问题,与家长一同商讨解决办法,鼓励家长参与队员心理辅导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定期向家长反馈队员心理发展情况,共同关注成长变化,借助家校紧密配合,为队员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推动其健康发展[3]

三、心理健康教育助推青少年发展路径

(一)运动技能提升与心理成长结合运动技能提升的进程和心理成长紧密相连,要把这两者有效地融合起来,在基础动作训练里,要培养队员的专注力以及耐心,塑造正确的学习态度,针对技术难点给予突破时,引导其树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强化克服险阻的决心,设置阶段性的训练目标,使得队员在达成目标的进程中收获成就感。依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提升抗压能力,在动作纠错环节,培养队员接纳意见的态度,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借助技能进步激发学习兴趣,培育持之以恒的训练精神,重视运动创造力的培养,鼓励学员在训练中大胆去尝试,针对技能瓶颈期,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学员调整心态。把心理辅导融入日常训练之中,推动运动技能与心理素质协调发展。

(二)团队协作中培养积极心态

团队协作活动可为培养积极心态搭建起良好的平台,在集体训练过程中,队员们借助互帮互助的方式,可提高彼此之间的信任以及理解,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可培养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意识,在分组比赛里,引导队员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胜负,培养运动道德,借助角色轮换,可使队员体验到不同的岗位职责,增进团队认同感。在配合训练中,培养默契与协调能力,提升人际交往技巧,组织团队讨论会,鼓励队员表达自身想法,提高归属感,针对团队矛盾,及时给予调解,培养包容理解精神,依靠举办团队比赛,提高凝聚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在集体活动中,引导队员相互鼓励支持,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竞技比赛压力应对训练

竞技比赛里压力应对能力会直接对比赛发挥产生影响,针对赛前焦虑这一问题,要开展放松训练以及心理调适工作,模拟比赛环境,使得队员熟悉赛场氛围,以此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制定详细的参赛计划,以此提高队员对比赛的把控能力,在关键比赛之前,进行压力释放训练,保持良好心态。针对比赛中的临场发挥情况,培养快速调整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对抗训练,提高抗压水平,在赛后总结环节引导队员正确看待得失,吸取经验教训,开展专项心理训练,提升比赛专注度与意志力,借助系统训练,帮助队员建立稳定的心理素质,提高竞技水平[4]。

(四)兴趣培养与自我认知提升

兴趣培养以及自我认知提升属于心理健康教育里较为关键的内容,依据队员各自的个性特点,实施因材施教,以此激发运动兴趣,运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保持队员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体育文化教育,可加深队员对于运动项目的理解以及热爱,引导队员发现自身优势,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借助阶段性评估,帮助队员了解自身进步情况,提高自信心,在训练进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升自我认识水平,组织经验交流活动,促使队员之间相互学习并且相互激励,借助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明确努力方向,提高自我实现动力,重视兴趣特长培养,推动队员实现全面发展。

四、结语

业余体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推动青少年实现全面发展而言是一条十分关键的途径,这就要求在体育训练的进程当中融入心理辅导相关元素,以此培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借助构建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展开个性化辅导,帮助青少年树立自信心,提高其抗压能力,在团队活动以及竞技比赛里培养青少年的协作精神与坚韧品格,引领青少年构建起健康的心理状态。未来还应当探寻体育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永桂 . 体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究 [J]. 甘肃教育 ,2021,(06):38-39.

[2] 林榆. 例谈交互式书写情境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教育 ,2023,(30):26-28.

[3] 何营营 . 心理健康教育与体校生英语教学的融合及应用探究[J]. 中学生英语 ,2020,(16):103-103+105.

[4] 周红红 , 位兴旺 , 王志伟 . 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J]. 四川体育科学 ,2023,42(0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