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来源生活,回归生活

作者

周青兰

安化县清塘铺镇第二完小 邮编:413524

摘要: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能力,有必要将音乐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音乐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为此,本文首先阐述小学音乐认知教育生活化的意义,然后分析小学音乐认知教育生活化的原则,包括贴近生活、寓教于乐、循序渐进。最后立足于生活化导入、生活化鉴赏、生活化游戏、生活化讲解四个角度,提出实施音乐认知教育生活化的策略,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学;认知教育;生活化

引言

对于小学生而言,音乐不仅是学习的一种科目,更是他们感受世界、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小学音乐教育更加生动、有趣并富有实效性,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模式——音乐认知教育生活化,将音乐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使他们能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一背景下,本文深入探讨小学音乐认知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补充现有的研究成果并为音乐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及启示。

一、小学音乐认知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首先,通过推进音乐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当音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共鸣,他们会更愿意主动学习,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其次,音乐认知教育生活化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通过生活化音乐教育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和艺术风格,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审美能力。同时,音乐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造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最后,生活化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音乐具有独特的治愈力,能帮助学生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音乐可以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为其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因此小学音乐认知教育生活化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小学音乐认知教育生活化的原则

(一)贴近生活

贴近生活的原则要求,音乐教育的内容、方法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的各种元素,如自然声音、人们的日常活动、节日庆典等,都可以成为音乐教育的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音乐元素,让他们感受到音乐无处不在,从而增强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鸟鸣、风声、雨滴等自然音符的和谐与美妙。另外,还可以家庭聚会时的歌曲演唱、舞蹈表演等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参与到各种音乐活动中,使其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进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的原则强调在音乐教育中,应将教育与娱乐相结合,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本身就具有愉悦身心的功能,所以不应只注重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而应充分发挥音乐的娱乐性,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为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有趣的音乐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快乐地体验中学习音乐知识。例如,组织音乐猜谜、音乐剧表演、歌唱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表现力。不仅如此,实践教学中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音乐软件、交互式多媒体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音乐体验和学习资源。基于此,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小学音乐认知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一)生活化导入,唤醒认知体验

小学音乐认知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生活化导入的方式,唤醒小学生的认知体验,使其认识到音乐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内在联系,进而激发其兴趣,确保后续的音乐教学活动顺利推进。例如,在“大雨和小雨”课程教学中,音乐模仿大雨、小雨的不同声音进行创作,由于小学生对于音乐的认知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所以教师通过创建生活化导入情境,在网络平台上搜集一些大雨天、小雨天的音视频进行播放。同时,使用生活化的导语让学生回忆大雨和小雨的天气,并表达自己的感受,进而让音乐形象更加直观、立体,便于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让小学生在深化曲目体验和感知的前提下,完成音乐课程的学习。

(二)生活化鉴赏,培植审美感知

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在音乐认知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鉴赏的方式培植小学生的审美感知,例如在“彝家娃娃真幸福”课程教学中。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这首民族歌曲比较陌生,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彝族儿童的日常进行音乐鉴赏。课程中,将56个民族的有关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知道彝族娃娃日常的服饰、参加的庆祝活动等,播放节日庆典活动的画面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小学生对彝族小朋友的生活形成初步了解,并鼓励学生在听完音乐之后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一些学生认为儿童的白衣、白帽和项链非常好看,也有的小学生认为节日中欢歌热舞十分热闹……这些不同的回答,实际上都能够体现小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最后,组织小学生模仿音乐动画中的舞蹈,并学唱“彝家娃娃真幸福”歌曲,在提高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同时,也利于培育其民族大团结的精神。

(三)生活化游戏,激发探究欲望

在生活化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基于日常生活的要素,完整游戏活动的创设,让学生的探究欲望得以强化,便于实现音乐认知教育活动的目标。例如,在“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准备小闹钟、八音盒以及玻璃杯、碗碟等常见物品,通过向学生展示这些物品并提出问题:“这些物品都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日常,你们都用他们来做什么?”通过学生的交流反馈可以发现,八音盒主要是摆件装饰,小闹钟则用来定时,碗碟则用来吃饭。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轻敲不同的物品让学生感受音色的差异,考一考大家的耳力,即让小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教师所敲出的声音,以此有效激发小学生的热情。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及时对小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小学生的自信心得以增强。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轮流上台使用玻璃杯、碗碟敲击一段旋律,并由其他的同学进行点评。基于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表现欲望,有利于深化音乐认知教育的效果,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将小学音乐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在未来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应继续探索更多富有创意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使音乐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可以在音乐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张金芳.基于具身认知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新智慧,2023,(17):111-113.

[2]王亚宁.融入生活,感知音乐——探究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2):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