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听”到“创”: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的落地实践探究

作者

李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第一中学附属学校

小学阶段是学生音乐感知力与审美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传统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互动、创造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成为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实践体验三个维度,探讨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激活感官体验:搭建音乐与世界的连接桥梁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感官体验的丰富性能让抽象的音乐变得可触可感。小学音乐教学可通过“视听联动”“动静结合”等方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重感官,帮助他们建立对音乐元素的直观认知。

在《丰收歌》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多层感官活动:首先播放收割机作业、农民欢呼的田野音效,让学生用身体律动模仿“弯腰收割”“挥臂打谷”的动作,感受旋律中强弱交替的节奏变化;接着展示金黄稻田、饱满麦穗的图片,引导学生将画面的“丰收感”与音乐的“欢快感”对应;最后分发三角铁、铃鼓等乐器,让学生通过乐器的“轻响”与“重敲”表现“谷粒轻落”与“打谷重击”的差异。这种多感官参与的方式,使学生在具象体验中理解“节拍”“音色”等抽象概念,远比单纯讲解乐理知识更有效。

对于民族音乐教学,感官体验还能帮助学生把握地域文化特色。例如学习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时,可让学生观察蒙古舞中“抖肩”“骑马步”的动作特点,感受音乐中长调旋律与草原辽阔感的呼应;同时展示草原、蒙古包、马头琴等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联动中,理解歌曲所传递的豪迈气概与民族精神。

二、深化情感体验:让音乐成为心灵的表达窗口

音乐的本质是情感的传递,体验式教学应引导学生从“听懂音乐”到“理解情感”,再到“表达自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感情境,让他们在音乐中找到共鸣,实现情感的自然流露。

在教唱《老师的目光》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分享“老师鼓励自己的难忘瞬间”,引发情感共鸣;随后播放歌曲伴奏,引导学生想象“老师微笑注视自己”的温暖场景,用真挚的声音演唱,体会歌词中对老师的敬爱与感激;最后鼓励学生用小诗、手势舞或自制贺卡,将音乐中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表达。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白,音乐不仅是“唱”

出来的,更是“感”出来的。

针对低年级学生,可通过游戏化情境激发情感体验。例如在《小羊羔》教学中,设计“牧场小管家”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活泼的小羊”和“疲惫的羊妈妈”,根据歌词内容(“小羊羔,咩咩叫,跟着妈妈吃青草”)调整演唱语气和肢体动作——扮演“小羊”时用清脆跳跃的声音,扮演“羊妈妈”时用温柔舒缓的声音。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歌曲的叙事性,更学会了用音乐表达不同的情绪。

三、强化实践体验:在创造中提升音乐综合能力

实践是体验的深化,也是能力的落脚点。小学音乐教学应打破“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做音乐”的过程中提升艺术表现与创新能力。

在《校园的钟声》节奏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声音拼图”活动:先引导学生发现校园里的“节奏源”——上课铃声、课间操哨声、走廊脚步声、教室翻书声等;然后分组讨论,用这些“自然乐器”编排 2-4小节的节奏组合,表现“早读的安静”“课间的热闹”等场景;最后各小组展示作品,其他学生用拍手、点头等方式呼应,形成“校园声音交响乐”。这种实践让学生意识到,音乐节奏并非局限于课本,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对于歌曲改编,实践体验能让学生感受“创作”的乐趣。例如学习《卖报歌》后,鼓励学生进行“歌词新编”:结合现代生活,创作“快递歌”(“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快递小行家”);结合校园场景,创作“值日歌”(“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值日小能手”)。在改编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歌词与旋律的匹配度,无形中加深了对音乐结构的理解;而当自己创作的歌词被全班传唱时,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结语

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角”——在感官体验中认知音乐,在情感体验中理解音乐,在实践体验中创造音乐。这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情境创设者”“活动引导者”,用更灵活、更贴近学生的方式,让音乐课堂成为充满活力与温度的空间。当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快乐、找到共鸣、实现表达时,小学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便自然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