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旅融合背景下体育赛事经济的多元特征及发展探索
胡思涵 刘孟涛 左一诺 王坤
河北农业大学 农村发展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0
引言
随着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体育赛事从单纯竞技活动,演进为撬动区域经济的“多维引擎”。其通过文化赋能、场景创新与产业耦合,重塑经济发展逻辑 [ ],对城市建设、产业升级及文化传播影响深远。探究文体旅融合下体育赛事经济特征,把握发展规律,成为推动产业协同的关键命题。
一、文体旅融合视域下体育赛事经济的特征分析
(一)流量经济的超级放大器:短期爆发与长期留量结合
1.“因赛赴城”的虹吸效应
赛事凭借独特吸引力,成为城市流量入口。哈尔滨亚冬会(2025)使偏远地区机票预订增速超 40% 。“赛场即景点”的消费闭环,快速激活城市消费活力[ ]。
2. 流量留存的长效转化
“赛事 + 文化体验 + 在地消费”链条,实现流量长期沉淀。陕西杨凌农科城马拉松主题路线,推动旅游收入增 37% 。借赛事短期热度,构建旅游长效发展动力[3]。
(二)业态融合的“化学反应堆”:打破产业边界
1.“体育 + 文化”的叙事赋能
地方非遗、历史符号嵌入赛事,赋予独特文化内涵。吉林北大湖滑雪场结合萨满文化与温泉,单雪季接待破110 万人次。文化融入丰富赛事体验,助力地方文化传播传承。
2.“三进三融”的空间重构
赛事进景区、商圈、文博场所,重构消费空间 [4]。杭州亚运会借城市空间嵌套,拉动GDP 超 4141 亿元。打破产业空间界限,激发城市经济新活力。
(三)文化赋能的独特叙事体系:从竞技到文化认同
1. 传统体育的现代转译
广东清远马拉松融合山水,让竞技成为文化展演平台。既保文化内核,又适配现代消费,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互促。
2. 科技赋能的沉浸体验
上海“云上亚运”模式获超 10 亿次互动,让文化传播跨圈层。科技为文化体验赋新,增强沉浸感与互动性,扩大传播范围[5]。
(四)场景创新的体验工场:消费层级跃迁
1. 从观赛到 “全感官参与”
消费链从门票延伸至培训、装备、文化体验。亚冬会开发 1600 款特许商品,预售额2.9 亿元;丰富消费场景,推动消费从单一向多元升级。
2.“低门槛高粘性”的全民参与
滑雪、匹克球等项目降低门槛,借社交形成“运动裂变”。鹤壁市匹克球进商圈,推动体育旅游常态化。全民参与扩大受众,筑牢产业发展根基。[6]
(五)长效经济的转化器:超越赛事周期的可持续性
1. 基础设施与品牌遗产的沉淀
大型赛事推动基建升级,赛后场馆转为全民健身、旅游空间。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借冬奥IP,打造冰雪阵地。赛事遗产成城市文化、经济品牌,支撑长期发展。
2. 新质生产力的隐性培育
全民健身热潮筑牢人力资本根基,赛事经济推动举办地中长期新质生产力发展效能提升 [7],从创新要素激活层面为区域经济注入持续动能。
(六)独特性的本质:三维重构与价值裂变
1. 价值重构
“村 BA”带动贵州台江旅游增收,同步提升文化认同与城市知名度,让赛事成为城文、城经济协同发展载体。
2. 场景重构
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双向赋能。F1 赛事与上海“商旅文体展”融合,线上线下场景互促,突破传统赛事场景边界。
3. 产业重构
以体育为入口、文化为内核、旅游为载体,推动产业融合。安徽“大黄山骑行龙舟赛”整合资源,形成特色产业模式,实现资源优化与协同发展 [8]。
二、典型案例分析——以杭州亚运会为例
杭州亚运会以“赛事 + 数字文旅”推出“云上亚运” 平台,超 10亿次互动带动西湖、良渚客流增长 30% ,实现“一场赛事激活一座城”。在文体旅融合视域下,其充分体现赛事经济多元特征:借数字技术实现文化传播与流量聚集,通过赛事与城市空间、文旅资源融合推动业态与场景创新,赛后遗产发挥长效经济价值,完成三维重构彰显独特性,为其他城市提供范例[9]。
三、发展实践启示
(一)开发地域文化符号的赛事IP 化路径
安徽统筹“三山三江两湖”资源培育特色赛事,以文化为内核打造独特IP,提升赛事价值与竞争力,促进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
(二)构建常态化体验产品,推行“淡季不淡”策略
四川“跟着赛事游四川”活动三天创消费额 5 亿元,通过系列化活动吸引淡季游客,增强产业持续发展新动能[10],打破周期限制。
(三)建立文体旅数据共享平台
以政策引导建立数据共享平台,精准匹配供需,破解景区与赛事目标错位等问题,实现产业数据互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融合效率。
四、结论
在文体旅融合视域下,体育赛事经济的流量经济、业态融合、文化赋能、场景创新、长效经济及三维重构等特征相互联动,推动其从单一竞技活动跃升为多维经济引擎。这些特征各显其效:流量经济注入持续动能,业态融合催生新增长极,文化赋能搭建传播桥梁,场景创新驱动消费升级,长效经济提供持久支撑,三维重构重塑发展逻辑。精准把握这些特征,探索实践路径,可有效助推产业深度融合与区域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剑 .60.86 亿元赛事经济重塑发展逻辑 [N]. 四川日报 ,2025-07-30(010).
2. 张评 . 让体育赛事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N]. 张家口日报 ,2025-07-11(001).
3. 王洪玉 , 张小林 , 李雙 . 赛事“流量”到经济“增量”:新时代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J/OL].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1-11[2025-08-02].
4. 刘春华, 黄雄. 新时代文体旅深度融合背景下体育赛事“三进”活动的实践路径 [J/OL].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5,(04):413-419[2025-08-02].
5. 李昱达 , 朱卫东 . 数字化多维协同治理推动群众体育赛事的高质量发展 [J]. 湖北体育科技 ,2025,44(04):104-111.
6. 付奇 , 王梦然 , 李嘉豪 . 全时赛场全域主场全民参与 [N]. 新华日报 ,2025-07-01(005).
7. 张阳灿 , 吴超 . 新时代体育赛事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适配性矛盾与突破路径分析 [J]. 福建体育科技 ,2025,44(03):17-21.
8. 胡静雯 . 沉浸式路跑赛事与文旅产业融合的机理与实现路径[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5,6(14):19-22.
9. 杨晨 . 数字技术赋能大型体育赛事的实践成效、作用机制以及未来方略——以杭州亚运会为例 [C]// 贵州省体育科学学会 . 第七届贵州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 上海体育大学;,2024:233-234.
10. 陈 宇 虹 , 叶 振 嘉 . 激 活 赛 事 经 济 新 动 能 [J]. 浙 江 人大 ,2025,(07):27.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项目名称:文体旅融合视域下体育赛事经济特征研究,项目编号:2025235
作者简介:胡思涵,2005-2,女,汉,河北邯郸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在读。
刘孟涛,2005-5,女,汉,河北邯郸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在读。
左一诺,2004-12,女,汉,河北邯郸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在读。
通讯作者:王坤,1980-2,女,汉,人,硕士,副研究员,现任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