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琉璃烧制技艺探析
马文迪
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安徽蚌埠 2330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文化产物,博山琉璃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深深地扎根于我国数千年历史演变进程中,已经被赋予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是从古至今人民的智慧结晶的活态体现,是中华民族发扬文化自信不可缺失的宝贵资源,也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博山传统琉璃是加强人们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同时琉璃的存在也为博山这座小城增加了一张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其烧制技艺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与研究意义。
一、博山琉璃的起源与发展
“灵山熔陶琉,秀水刘墨香”,灵秀古城博山位于山东淄博,三面环山,又称“颜神”。《青州府志》曾记载:“琉璃器,出颜神镇”1。琉璃是博山地区文化的杰出代表,博山以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为琉璃的生产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博山琉璃历史悠久,现存最早的古琉璃窑炉遗址就发现于博山 2。在历史的演变中,博山琉璃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元代由于政权存在的时间不长,所以琉璃制品也相对较少,发展缓慢。到了明清之际,即使在明代很残缺的工艺依然是受到品级的保护,但当时的琉璃很不通透,所以又被称为药玉。清代琉璃工艺的发展极为辉煌,博山琉璃作为琉璃业的官窑,生产了大量供皇室使用的琉璃器,为琉璃制品贴上了珍贵、奢华的标签,也体现皇权的尊贵 3。琉璃色彩明亮、晶莹剔透,古代民间流传较少,所以古人把琉璃看做成无比珍贵的藏品。另外人们也将琉璃制作为琉璃瓦用于寺院、皇宫等一些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地方。清末民初,国家经济萧条,琉璃业也受到重大打击,险些灭绝。又到了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文革前,在政府的支持下,琉璃业得以恢复并继续发展。现当代,自90 年代初,博山琉璃美术厂倒闭后,博山琉璃行业发展逐渐衰退。于 2008 年,琉璃烧制技艺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目前琉璃主要有两大类,以脱蜡琉璃为代表的南方琉璃和以手工琉璃为代表的博山琉璃,另外还有北京琉璃、江苏苏州琉璃等。
二、博山琉璃的烧制技艺
博山琉璃手工艺品技术精湛,色彩斑斓、透明度极高,且手工艺制品种类繁多,其具有实用性、观赏性等多重价值。博山琉璃的制作工艺分为热成型和冷加工两大类,在这两类下又划分出许多种类的制作程序,其中第一种热成形主要包括吹制工艺、灯工工艺、擀珠工艺以及花球工艺,冷加工主要包括雕刻工艺、内画工艺、轮工、平轮工艺以及切割工艺,体现了匠人的高超技艺与创造力
(一)热成型
热成型是博山琉璃最主要的传统制作技艺,琉璃热成型工艺复杂,需要手工艺人利用琉璃的流动性、可塑性等特点,将高温熔化后的琉璃加工成所需的形状,由于琉璃的热成型烧制技艺是中国手工艺中唯一一项原料完全在高温状态、纯手工一次性完成的技术,因此其制作难度极高。
1. 吹制工艺
吹制工艺是博山琉璃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制作工艺,以石为基本原料,制作原料又以石英砂和纯碱为主,并以氧化铝、氧化钴为辅料为其着色,进而产生丰富的图案纹理。制作时手工艺人们将所需的各种原材在一千多度的高温下经过不断烧制,用 1.5 米长的吹筒从一千多度的火炉中取出软化的琉璃体,由于琉璃的冷却速度极快,因此需要匠人们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经过不断地变形、加工,成型后用剪刀将琉璃从吹管上取下,最后放入退火炉中静置三天以上,其目的是防止温差过大而导致琉璃炸裂。
2. 灯工工艺
此工艺兴起于新中国成立后,于 20 世纪八十年代处于鼎盛时期。相比于吹制工艺更加便捷,其制作过程主要以五颜六色的玻璃条为制作材料,将氧气与液化送入喷灯后用喷灯的火焰给琉璃条加热,琉璃条融化后手工艺人根据设计稿运用钳子刀片等工具塑性加工而成。此项工艺的一大优点就是整个过程都是用手加工的方式完成,但是想要精准地制作出完美的图案则需要手工艺人锲而不舍的练习。
3. 擀珠工艺
在西方擀珠工艺又被称为“缠丝法”,主要在圆炉上进行,以色彩丰富的料条为主要原料。首先将准备好的料条一端伸入炉中加热,待料条融化后固定于铁棒上,再次将另一端料条伸入炉中加热。待料条像糖稀一样黏稠后用搓板将其挤压为整块后继续进行加热,同时将料条在杖子上不停缠绕转圈,以此步骤反复重复,直至形成需要的珠粒。最后将制作好的珠子放入草木灰中进行退火,退火完成后将珠子与铁杖分离。
4. 花球工艺
花球是一种在透明的水晶料中制造出各色琉璃花纹和造型的琉璃工艺美术品。花球工艺最早由西方传入,由博山琉璃工坊进行仿制,最开始使用土圆炉,用传统的灰锅退温,以后改用重油炉,然后用隧道式退温炉代替灰锅退温。其花球种类大致分为三种,其中排花花球制法是将预先制好的各式花梃截成小段排在铁托盘内,摆成各种图案,稍加预热备用。成型时以铁钎顶端粘一团“底料”,趁尚熔化覆在铁托盘上,将花梃嵌入底料内,用搓板将底料内的花梃挤匀,外套已熔化的水晶料,在药碗中滚动,使其圆正,再入炉加热使表面光平,最后用葫芦钳将花球和铁钎分离,随后将花球进行退温。
(二)冷加工
博山琉璃的冷加工工艺是指在琉璃的热度褪去成为固态状时,对琉璃进行雕刻、内画、抛光、酸洗等工艺的制作技艺。
1. 雕刻工艺
雕刻工艺分为立体和浮雕两种,在制作时要对琉璃进行精细的打磨与刻画。其中立体雕刻是对琉璃造型进行琢、磨,浮雕则是在琉璃大体造型固定时在表面进行刻画、打磨等技艺。其色料分为套料雕刻以及单色雕刻,其中套料雕刻就是将多种颜色套在一起进行雕刻。在雕刻时主要用到阴纹刻花以及套色雕琢两种。其中阴纹刻花是在小型且透明的琉璃底部或者背面用轮头磨出造型纹理,其造型精巧立体。套色雕琢大多以白色为底色继而外套其他颜色进行雕琢。工序繁琐,需要手工艺人的耐心雕琢与塑造。
2. 内画工艺
内画工艺的典型代表就是内画鼻烟壶。制作时第一步是将铁管蘸取的琉璃料熔炼,而后制作成圆形或者扁圆的鹅蛋形,之后用钳子在中间扎小洞,将洞口拉至喇叭形状在做出内丹后,将洞口封住,放入炉内打磨成所需的形状,最后运用鼻烟壶特制的画笔在鼻烟壶内壁作画,其制作精美,刻画细致。
3. 轮工、平轮工艺
轮工和平轮工艺都是属于后期加工的一种工艺手段,均用于琉璃器的打磨。轮工的磨具轮头共有两种,一种是铁制用于打磨雕琢,另一种则是木质用于抛光,在琉璃的制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艺,器具的打磨都必须经过轮工才能达到光亮细腻的效果。其工序一般分为粗磨、细磨、精磨、抛光等步骤。其中平轮工艺中的平轮形如磨盘,用于打磨热成型后的产品底部,使琉璃可以平稳摆放。
4. 切割工艺
切割工艺虽为冷加工,但也有用加热进行的切割,被称为火切割。冷切割技术是用金刚石合金刀等工具在玻璃器皿上划出可刻痕并将其一口气切掉,如果是比较厚的琉璃就需要电热丝工具等对其需要切割的部位进行加热,之后用水使其加热部位迅速降温再进行切割。火切割是在琉璃在炉内呈融化状态时用高速气流将其切割的工艺。
博山作为重要的琉璃发展地,具有众多的琉璃制作工艺与技艺,且每道工艺都有其特定的流程与步骤,体现博山地区对琉璃制作中独特的创作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学习意义。
结语
琉璃遇热则可制成千百种想要的形态,冷却则可坚硬如石,材料的可塑性给了博山琉璃千百种可能,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博山琉璃工艺愈发成熟与精湛,同时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语言与造型特色。本文以博山琉璃传统的工艺技法为研究对象,揭示了琉璃艺术的多姿多彩与千变万化,同时制作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也为琉璃的制作带去了更多的可能,流光溢彩、变化莫测。
参考文献
1. 明冯惟讷篡《青州府志》,嘉靖四十四年,即公元1565 年刻本,上海估计书店影印1965 年5 月。
2. 宋暖. 博山琉璃及其产业化保护研究:[D]. 济南:宋暖,2011
3. 戚亚函. 博山琉璃的工艺技法与艺术风格研究:[D]. 云南:戚亚函,
2015
[作者简介 ] 姓名:马文迪(2000.09),女,汉,山东淄博人,2023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附页一

剪纸作品

扎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