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刘雅婷 张毅
重庆三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重庆市万州外国语学校
特殊儿童主要是指在生理、心理或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儿童,包括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体障碍等类型。体育教学作为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够帮助特殊儿童改善身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同时在团队合作、规则意识、自信心培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儿童体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深入研究其现状并提出对策,对于保障特殊儿童的教育权益,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特殊儿童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1.1 促进身体素质提升
特殊儿童常面临身体发育节奏失衡、部分机能发展滞后等问题,而科学系统的特殊儿童体育教学,能够以专业评估为基础,精准把握不同个体的身体机能特点与发展短板,进而制定极具针对性的个性化运动干预方案。通过合理规划运动强度、时长与项目类型,体育教学可有效激活特殊儿童的身体潜能,帮助其增强核心肌群力量、改善身体协调性与平衡能力,同时优化心肺功能与身体代谢水平,[1] 逐步弥补身体发育中的不足,推动身体机能向更完善、更协调的方向发展,为其日常活动能力的提升与长远健康奠定坚实的身体基础。
1.2 助力心理健全发展
特殊儿童因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在日常成长中较易滋生自卑、敏感、孤僻等负面心理情绪,甚至出现社交回避等行为倾向。体育教学凭借其独特的活动形式,为特殊儿童搭建一个释放内心压力、展现自我能力的有效平台。在完成体育动作、达成阶段性训练目标的过程中,特殊儿童能够切实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进而逐步建立起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体育教学中的互动性环节,能够引导特殊儿童主动参与交流协作,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理解与包容,逐渐打破心理隔阂,有效缓解负面情绪,最终形成积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
1.3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特殊儿童融入社会的核心在于建立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模式与社交能力,而体育教学正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载体。体育活动中蕴含的明确规则与秩序要求,能引导特殊儿童逐步理解并遵守共同约定,学会在规范框架内参与活动,进而培养规则意识与责任意识。同时,体育教学中的互动性与协作性环节,为特殊儿童创造了常态化的社交场景,促使他们在沟通、配合中学会表达自我、理解他人,逐步掌握基本的社交技巧。这种在实践中积累的社交经验与规则认知,能有效提升他们应对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其顺利融入社会环境搭建桥梁。
2. 特殊儿童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是特殊儿童体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保障,但目前我国特殊儿童体育教师队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许多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多由普通体育教师转型而来,缺乏系统的特殊教育知识和专业的体育康复训练技能,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培训机制不完善,现有培训多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且培训频率较低,无法及时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课程目标层面,部分教学目标未能脱离普通儿童体育课程的框架,未充分考量特殊儿童的身心差异与个性化发展诉求,缺乏分层设计与精准定位,导致教学方向模糊。课程内容方面,多局限于传统基础体育项目,未能结合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认知特点与兴趣偏好进行拓展,缺乏兼具功能性与趣味性的特色内容,难以激发学习主动性。课程评价体系同样存在短板,过度侧重运动技能的最终掌握情况,对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幅度、参与态度及综合能力提升缺乏关注,[2] 评价维度单一,无法全面反映教学实效与学生发展状态。
2.3 教学设施与器材匮乏
教学设施与器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特殊儿童体育教学高质量开展的关键瓶颈。在场地方面,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缺乏为特殊儿童量身打造的专用体育教学空间,未能根据其身体机能特点和教学需求进行针对性规划,只能依托普通场地开展教学,难以适配特殊儿童的特殊活动需求。在器材层面,不仅符合特殊儿童使用标准的专用器材数量严重不足,无法覆盖日常教学与训练所需,且现有器材中不少因使用周期过长而出现功能老化、损坏等问题,缺乏及时的维护与更新,这不仅会降低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还可能因器材安全性能不足而对特殊儿童的身体造成潜在风险。
3. 改善特殊儿童体育教学的对策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从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与队伍稳定三方面协同发力。高校应增设特殊儿童体育教育相关专业,优化课程体系,融合特殊教育理论、体育康复技能与心理学知识,同时通过校企、校校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定向培养专业适配的教学人才。建立常态化、精准化的教师培训体系,依据教学实际需求设计培训内容,并通过学术交流等形式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此外还需完善薪酬福利与激励机制,提高特殊儿童体育教师的待遇水平,改善工作环境,以政策保障减少优秀人才流失,构建一支专业能力强、稳定性高的教师队伍。
3.2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需以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个性化需求为核心导向,精准锚定教学方向与价值定位。课程目标应构建分层分类的体系,兼顾身体素质提升、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确保目标适配不同发展阶段与类型的特殊儿童。课程内容需突破传统框架,在保留基础体育元素的同时,融入契合特殊儿童康复需求与兴趣点的特色内容,实现功能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充分调动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课程评价需建立多元化、综合性的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也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吸纳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评价,确保评价结果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实效与学生发展状态。
3.3 完善教学设施与器材配置
完善教学设施与器材配置需构建多元保障机制,以充足的资源供给支撑特殊儿童体育教学的高质量开展。需强化资金投入的多元性,通过加大政府专项财政拨款、引导社会力量以捐赠或合作形式参与等方式,为场地建设与器材购置提供稳定资金支持。结合学校办学规模与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3] 科学规划专用体育场地的建设与布局,并依据教学与训练要求,合理配置适配性强、安全耐用的专用器材,建立常态化的器材维护与更新机制,确保设施器材的完好性与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海涛 , 刘玉倩 . 体医融合理念下特殊儿童运动康复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5,15(18):127-131.
[2] 马天 . 融合教育视角下特殊儿童幼小衔接实践探索 [J]. 教育观察 ,2025,14(12):75-77.
[3] 谢春梅 . 成都市 X 区农村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益保障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D]. 四川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