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面”到“界面”:AI赋能课本人物情境化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堂新生态
李田玲
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赤岸初级中学,322000
【摘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语文教学面临传统“纸面人物”与“数字原住民”的认知鸿沟。本研究聚焦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人物形象教学难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故乡》《范进中举》等经典篇目为载体,探索“三维度·双主体”智能教学模型。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动态人物知识图谱,利用Unity引擎还原历史场景,借助GPT驱动智能对话系统,打造“纸面理解”到“界面体验”的教学新生态,通过AI赋能实现语文教育人文价值的重构,为数字化时代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关键词】AI技术;初中语文;课本人物;情境化教学
一、教学困境与AI赋能的双向叩问
(一)部编版九年级人物教学的特殊性
部编版九年级人物教学面临多重挑战与要求。一是思想深度陡增,鲁迅等大家作品占重要篇幅,如《故乡》创作于社会变革期,蕴含对社会、历史、人性的深度思考,其复杂性与批判性对学生理解与思维能力要求高。二是历史距离拉大,像《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等文言文,人物所处时代与当下相隔甚远,学生需跨越漫长历史,了解时代背景,才能理解人物行为动机与价值观念。三是课标有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九年级教材人物承载多元文化,学生正值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学习人物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多元文化意识,成长为有国际视野与文化底蕴的新时代人才。
(二)传统教学的三重脱节现象
传统语文教学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平面文字与学生立体认知需求有鸿沟,课本文字平面静态,而学生认知需求多元立体,接触丰富多媒体资源塑造了立体认知模式。这导致学生理解课文浮于表面,难挖掘文字内涵,影响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积极性。二是静态分析与动态人格建构有矛盾,传统教学对人物形象常静态解读,忽视其动态变化及对学生人格建构的长期影响。学生人格处于动态发展阶段,静态分析不利于学生理解人性复杂,构建健全多元人格,限制思维发展。三是教师单维解读与学生多元阐释有冲突,教师主导单维解读,而学生理解多元,这种冲突压抑学生个性化思考与创新思维,阻碍语文综合素养提升,与当下教育理念相悖。
(三)AI技术赋能的突破路径
新技术为语文教学带来新路径。一是数字孪生构建人物动态知识图谱,以《水浒传》梁山好汉为例,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文本,提取人物信息与行为事件,借助知识图谱算法关联整合,形成节点与边结构,通过分析文本情感倾向赋予动态属性。教学中,学生借助图谱能直观把握人物复杂性与发展脉络,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深度。二是情境仿真用Unity引擎打造历史场景,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学生进入虚拟齐国朝堂辩论场景,有身临其境之感,能深刻理解课文,提升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三是智能交互以GPT模型驱动对话系统,如《范进中举》,学生与“AI范进”实时对话,从不同角度理解人物与科举制度,激发自主思考,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二、“界面化”教学的三层实施架构
(一)课前:AI人物档案构建
开展“界面化”教学,师生协同创建人物数据库是关键基础。该数据库涵盖多维度,能全面展现人物形象。基础维度从外貌特征、语言风格、行为逻辑入手,勾勒人物外在与行为模式;深层维度挖掘价值观念、文化基因、时代烙印,助学生洞察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与文化根源。以《水浒传》林冲性格演化为例,动态知识图谱可视化呈现其从隐忍到果敢反抗的变化,让学生直观理解人物复杂性与多面性,为深入分析人物奠定基础。
(二)课中:沉浸式情境交互
新技术为语文教学增添活力。一是采用AR剧场模式教学《海燕》,借助Hololens2设备,让学生亲眼目睹海燕在恶劣环境中的勇敢无畏,沉浸式体验激发兴趣,促使学生积极讨论分析课文,深入探讨海燕意象的深层意义,提升鉴赏能力。二是引入智能辩论系统教学《送东阳马生序》,围绕“宋濂求学方式在现代是否适用”,学生与AI宋濂展开对话,碰撞思想,深入思考古今教育异同,反思自身学习态度与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与逻辑论证能力,加深对学习精神的理解。三是开展多结局推演实验教学《变色龙》,以奥楚蔑洛夫行为逻辑变量测试为核心,学生探究其性格特点,在假设推理中锻炼思维,把握社会现实,体会文学作品的丰富开放。
(三)课后:个性化认知延伸
新技术助力语文教学创新。一是开展数字分身创作工坊,如制作“AI刘姥姥”解说大观园文化。学生深入学习《红楼梦》后,借助数字工具创作,加深对刘姥姥及大观园文化的理解。他们查阅资料,将知识融入解说,提升自主学习与知识整合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创新精神与数字素养。二是构建跨文本人物关系网络,以九年级教材“士人精神”传承图谱为例,学生分析相关人物,以“士人精神”为核心连接人物节点,探究其传承演变,突破单篇局限,把握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
三、冷思考:技术狂欢中的教育守界
在AI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诸多变革与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慎思考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坚守教育的本质与边界,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目标的达成。
(一)警惕三重异化风险
在语文教学中,需警惕技术带来的三重异化风险。一是视听奇观对文本细读的消解,如《湖心亭看雪》教学中过度展示精美雪景图片、视频动画,虽能吸引学生眼球,却易使学生忽略对文字背后情感与表达的挖掘。二是算法推荐导致的认知茧房,算法根据学生数据精准推送内容,会使学生知识范围狭窄、思维局限,难以形成多元知识体系与思维模式,不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三是人机交互对情感共鸣的稀释,人机交互缺乏真实人际交往的情感温度,学生可能难以建立深层次情感连接,对文学情感理解停留在表面。技术带来的异化风险本质是教育主体与技术工具的权力博弈,教师角色转型是破解困局关键,需回归与重构教育本质。
(二)教师的核心竞争力重构
在AI赋能教学时代,教师角色需转型。其一,从技术操作者升级为“AI策展人”,要具备更高素养与能力,依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筛选整合AI资源,打造个性化学习体验,合理编排资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其二,在虚实融合教学中强化价值引领,如教《屈原》时,利用AI还原时代背景,把控文化立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屈原精神内涵。教师角色转型需制度保障,构建伦理框架,让“AI策展人”在虚实融合中把握价值导向,守护教育初心。
结语:在纸质文本与数字界面的共生空间中,语文教师应当成为“技术的诗人”,用AI解冻凝固在铅字里的生命,让学生在触摸历史人物体温的过程中,完成对民族精神密码的当代解读。这既是技术赋能教育的应然之路,更是语文守正创新的必然选择。这种在技术浪潮中坚守教育本质的实践,终将在纸质文本与数字界面的共生中,培育出兼具人文温度与科技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兵,雷春,秋叶.《教师助手:巧用AI高效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
〔2〕郑国民,李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
〔3〕(美)萨尔曼·可汗.《教育新语·人工智能时代教什么怎么学》.中信出版社.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