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
周志远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451191
一、引言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内在要求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引领。廉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与制度要求,是涵育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实践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廉洁文化建设与反腐败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加强面向党员、干部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廉洁文化建设,强化“不想腐”的思想自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与思想文化前沿,肩负着将廉政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塑造未来社会骨干廉洁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当前,学界围绕廉政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有一定探索,关注点多集中于融入思政理论课(魏变竹、张有武,2023;潘云成,2024)、校园文化建设(马子珺、赵爱玲,2023)、实践路径(方丽卿,2018;贾浩雨等,2024)以及新媒体平台应用(杜壮,2022)等层面。这些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但也存在系统性不足、长效机制探索薄弱等局限。特别是如何在“三全育人”格局下,构建起科学有效的路径体系与协同保障机制,实现廉政文化从外在要求向内化为大学生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的转变,仍需深入探讨。
基于此,本研究在前人成果基础上,立足新时代要求,试图整合理论指导、课程实施、环境熏陶、实践养成及技术赋能等多维要素,系统探索廉政文化深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与长效保障机制,以期提升融入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高校相关工作的深化提供学理支持和实践参考。
二、廉政文化融入的核心维度
(一)廉政文化的理论内核与教育
廉政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清廉政念(如“廉者,政之本也”、“公生明,廉生威”),经过革命文化的淬炼塑造,并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引下不断发展成熟。其核心内涵包括:以廉洁从政、廉洁用权为根本要求,以崇德尚俭、清白做人为基本修养,以诚信守法、公道正派为行为准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形态,它通过价值观念、制度规范、社会舆论和行为习惯等载体,引导社会成员特别是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员形成廉洁自律的价值认同和行为约束。方丽卿(2018)的研究指出,廉政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包括思想导向价值、道德感化价值、行为约束价值、环境净化价值。将这股力量注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其在认知层面把握廉洁正义的本质,在情感层面涵养拒腐防变的定力,在意志层面锤炼自律守法的品格。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与融入机遇
新时代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高远的目标: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其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高尚的道德修养、扎实的知识能力和强烈的奋斗精神(习近平,2016)。廉洁素养作为道德修养的核心维度之一,已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备品质。中央文件(2022)明确强调“廉洁文化建设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高校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必须承担起对“准社会人”——大学生的廉洁价值观培养重任。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本身涵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核心模块,廉政文化所倡导的公正、法治、责任、诚信、节俭等理念正是对这些思想观念的精深诠释。如贾浩雨等(2024)所述,高校思政教育是传播廉政文化的主渠道,其目标指向性与廉政文化的价值诉求存在高度的内在契合性。
(三)当前融入实践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困境
尽管意义重大且有所实践,当前廉政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一为思政理论课教学深度与实效性不足问题。魏变竹、张有武(2023)指出,部分融入仅停留在概念讲解层面,存在“贴标签”现象,未能深入剖析腐败根源、制度逻辑与价值冲突,案例陈旧、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缺乏触及灵魂、引发深度思考的“问题导向”教学(潘云成,2024)。其二为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化倾向。廉政文化主题活动有时局限于讲座、展板等传统形式,内容浅显、缺乏系统策划,未能有效营造浸润式、感染性的廉洁教育氛围(马子珺、赵爱玲,2023)。其三为网络思政平台的建设滞后性。在微信、短视频等已成大学生信息获取主渠道的背景下(杜壮,2022),一些高校对新媒体平台利用不足,廉政教育内容呈现形式单一、互动性弱、吸引力不强,难以形成有效的影响力传导。其四为评价机制不完善的短板。当前对大学生廉洁素养的评价往往难以量化,如何科学构建评价体系,形成教与学的有效反馈闭环,仍是实践难题。
三、廉政文化融入的核心路径体系
(一)筑牢根基:深化思政理论课主
思政理论课是系统传播国家意志与核心价值的法定渠道,是廉政文化融入的首要和核心阵地。首先,实现内容深度融入与有机重构。打破“章节嵌入”的浅层模式,需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将廉政文化的价值内核(如公正、诚信、法治)、中外历史镜鉴、制度优势(中国特色反腐败体制)、严峻复杂形势、楷模精神力量等,系统融入相关章节的理论逻辑链条。例如,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时,应深入剖析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制约与反腐败体系;讲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对“公正”、“法治”、“诚信”等内容的阐释需紧密结合廉洁用权、廉洁从业的内涵要求(潘云成,2024)。其次,强化案例教学与价值辨析。筛选具有时代性、典型性、贴近性的正反案例(特别是涉及青年学生或未来从业相关领域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研讨、角色模拟(如模拟审判、决策分析)和价值辩论。如可围绕“学术不端与诚信价值”、“职场潜规则与规则意识”、“网络反腐与理性表达”等议题展开辩论,引导学生辨析廉洁与贪腐的是非界限、利益冲突的伦理抉择(魏变竹、张有武,2023)。最后,创新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运用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将学生对廉政主题的认知深度、价值判断、参与实践表现(如廉洁主题调研报告、艺术作品创作、情景剧表演)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贾浩雨等,2024)。
(二)涵养氛围:浸润式发展校园廉政文化生态
校园文化是隐性而强大的育人力量,必须精心培育以廉洁为鲜明底色的校园文化土壤。第一,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廉洁文化载体与品牌活动。在校园景观设计、文化标识系统中融入廉洁元素(如命名“清风路”、设置廉洁文化长廊、雕塑);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如迎新季、毕业季、宪法宣传周)策划系列化、品牌化的廉洁文化活动:如“清廉榜样”事迹报告会、“我身边的廉洁故事”征文演讲、廉洁主题书画摄影艺术展、廉洁微电影 / 短视频创作大赛等(马子珺、赵爱玲,2023)。注重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感,让学生由观众变为主角。第二,发挥学生社团组织与朋辈教育的辐射作用。积极扶持引导学生成立廉洁文化类社团(如“清心社”、“廉风学社”),鼓励开展自主策划的活动(主题读书会、廉洁沙龙、志愿宣讲等)。遴选和培养学生廉洁骨干(“廉洁宣传员”、“诚信标兵”),以其示范行为和成长经历感染带动周围同学,形成“以廉为荣”的朋辈舆论场。第三,将廉洁要求融入日常行为规范与学风校风建设。在学生守则、宿舍公约、班级规章中明确诚信考试、廉洁自律、勤俭节约等具体要求。在评奖评优、推优入党、学生干部选拔等关键环节,将廉洁诚信作为重要的考察评价内容(方丽卿,2018)。严厉惩处考试作弊、学术抄袭、违规兼职等失范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
(三)精准触达:开拓网络空间廉政教育新阵地
顺应数字化生存趋势,必须抢占网络思政教育制高点。其一,建设聚合优质内容的线上平台。依托学校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主题教育网站等,开设“廉政文化在线”、“清音在线”、“廉洁微课堂”等专栏(杜壮,2022)。及时发布权威解读、政策法规、警示案例、廉洁故事、优秀成果(微视频、海报、漫画、推文)等内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吸引力。其二,创新内容表达与传播形式。综合运用H5、短视频(如还原案例的剧情短片、动画)、直播、动漫、表情包、互动小游戏等年轻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廉政信息。鼓励师生创作具有亲和力、网感强的廉洁文化新媒体产品(如“廉洁版”网络流行语、廉洁主题表情包),增强传播穿透力。其三,加强互动引导与舆情监测。设置评论区、留言板、弹幕墙等互动渠道,鼓励学生围绕热点话题发表观点。安排教师或学生骨干担任网络评论员,及时解答疑惑、澄清误解、引导理性讨论。密切关注网络空间中与大学生廉洁观相关的舆情动态,对苗头性问题及时干预疏导(杜壮,2022)。
(四)实践体悟:强化实践环节的廉洁价值内化
实践是知识转化为信念、信念外化为行为的桥梁。首先,开展专题社会调查与实践。组织学生围绕“基层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现状”、“廉洁教育与青少年成长关系”、“特定行业(如医疗、工程)廉洁风险与防控”等主题,深入社区、乡村、企业、机关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提出对策建议,在实地观察与思考中深化对廉洁重要性的认知。其次,组织参观访问与社会服务。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廉政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旧址、优秀企业廉洁文化馆。组织学生担任廉洁文化志愿者,参与社区廉洁宣传、法规普及等公益服务活动(贾浩雨等,2024)。在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中强化廉洁责任意识。最后,创设实习实践中的廉洁情境教育。与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廉洁教育联动机制,要求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结合岗位特点进行廉洁从业指导。在实习总结鉴定中加入对廉洁表现的评价。鼓励学生将在课堂和校园习得的廉洁理念应用于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方丽卿,2018)。
四、构建廉政文化融入的长效保障机制
(一)协同育人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强化顶层设计与组织协调。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由纪检监察部门、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团委、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及各专业院系负责人组成的“廉洁文化教育协同工作组”(潘云成,2024)。明确分工职责,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内容、师资、资金、平台),形成“党委领导、党政齐抓、部门协作、院系落实”的工作格局。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专业课)的协同共振。在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挖掘各学科专业(尤其是法学、管理、经济、工程类)课程蕴含的廉洁要素(如工程伦理、财经纪律、司法公正),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与廉洁从业教育(魏变竹、张有武,2023),实现思政课显性教育与专业课隐性教育的同向同行。
(二)评估反馈机制:科学评价,动态优化
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应涵盖投入(师资、经费、设施)、过程(活动数量、参与率、覆盖面)、产出(学生廉洁认知水平变化、廉洁意识提升度、廉洁实践参与度、相关作品成果量质)以及潜在的长期影响(如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廉洁表现反馈)等维度。创新评价方法: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定期进行)、结构性访谈、焦点小组讨论、行为观察、作品分析、大数据分析(如平台活跃度、内容浏览量、互动数据)、案例跟踪等多种方式进行动态评估(方丽卿,2018)。建立健全反馈与改进闭环: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院系及教师,作为工作考核和资源分配的重要参考。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与薄弱环节,定期研讨并修正融入路径、教学内容与方法,实现工作的持续改进。
(三)制度保障机制:夯实基础,巩固成效
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将廉洁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力纳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相关管理人员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专项培训、工作坊、经验交流会、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廉政理论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廉政教育方面的访学、研修和学术交流(贾浩雨等,2024)。完善制度设计与政策供给。将廉政文化建设深度融入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和“十四五”发展规划等顶层设计。制定或修订《关于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施方案》等专项制度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责任部门和保障措施。在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中,设立廉洁文化建设子项目,保障必要投入。
五、结论
将廉政文化深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也是推进廉洁社会建设的源头工程。本研究立足于新时代的育人要求,提出构建以“深化思政课程主渠道、浸润校园文化氛围、开拓网络教育新阵地、强化社会实践体悟”为主要路径,以“协同育人、评估反馈、制度保障”为支撑机制的系统化融合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价值引领与实践养成相结合、线上影响与线下渗透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涵育相协同、理论认知与行为自律相促进,旨在贯通廉政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大学生廉洁素养的实质性提升。
参考文献:
[1] 魏变竹,张有武 . 廉政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维度 [J]. 教
育理论与实践,2023 (33):36-40.
[2] 潘云成 . 红色廉政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
坛,2024,23 (4):220-223.
[3] 方丽卿. 廉政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2018.
[4] 马子珺,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