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项目化教学如何赋能音乐课堂美育的实践研究

作者

陈婷

福建省厦门市蔡塘学校 361000

摘要:本研究聚焦项目化教学对音乐课堂美育的赋能,以顺笛融入音乐课堂为实例深入探讨。阐述项目化教学与音乐课堂美育关联,梳理顺笛教学实践的项目设计与实施,分析其在提升学生审美、艺术表现等方面的成效,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践路径,推动音乐课堂美育创新发展与质量提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音乐课堂美育;顺笛;实践研究

一、引言

美育对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音乐课堂作为美育核心阵地,肩负培育学生多项核心素养的使命。传统音乐教学方法单一,限制美育功能。项目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结合顺笛融入课堂,为探索更有效的美育实践模式带来新活力。

(一)项目化教学的特性

项目化教学以真实情境项目任务为核心驱动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全程参与项目规划、实施与成果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通过团队协作解决复杂问题,重视知识综合运用与实践操作,强调主动参与和深度体验,促进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如 “音乐与城市文化” 项目,学生需综合音乐、历史、地理等知识,探究不同城市音乐风格与当地文化、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调研、资料收集等实践活动,以音乐作品创作或展示呈现成果。

(二)音乐课堂美育的目标

音乐课堂美育旨在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使其精准捕捉音乐元素美感;提升艺术表现力,能准确传达音乐情感;增强审美鉴赏力,学会欣赏不同风格、时期的音乐作品并理解其价值;促进多元文化理解,通过音乐感受不同民族、地域文化魅力。如欣赏西方古典音乐,学生要了解作品时代背景、作曲家生平,深入理解作品情感与文化内涵。

(三)项目化教学对音乐课堂美育的促进作用

项目化教学支撑音乐课堂美育目标实现。项目实施中,学生围绕音乐主题多维度探索。跨学科探究拓宽音乐认知边界,深化审美体验,如研究民族音乐结合历史、地理知识理解风格形成根源。成果展示为学生提供艺术表现舞台,提升演奏技巧与表演能力,增强艺术表现力与自信心,助力美育目标达成。

三、顺笛融入音乐课堂的项目化教学实践

(一)项目主题设计

“顺笛与民族音乐之旅” 项目:引导学生用顺笛演奏感受我国民族音乐魅力,探究音乐风格与文化背景联系,激发对民族音乐热爱与传承意识。学生要熟练用顺笛演奏不同民族风格作品,把握音乐特点,了解民族文化习俗、地理环境对音乐风格的影响,小组举办 “民族音乐顺笛演奏会” 展示成果。

“创意顺笛 —— 我的音乐故事” 项目:鼓励学生以顺笛创作独特音乐故事,培养创新思维与创作能力,挖掘个人情感与生活体验并通过音乐表达。学生独立或合作创作以顺笛为主奏的音乐作品,要有明确主题与完整情节,合理运用音乐理论知识编排旋律、节奏。

(二)项目实施过程

组建项目小组:按学生兴趣与意愿分组,每组 4 - 6 人。教师引导学生考虑成员音乐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互补性,确保小组高效协作,如将音乐理论强与演奏技巧好的学生分在一组。

知识与技能学习阶段:音乐教师系统传授顺笛基本演奏方法,通过示范、分解动作练习与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持笛姿势、呼吸方法、指法等。结合项目主题,教师针对性补充音乐理论知识,如民族音乐调式特点、音乐创作基本要素。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跨学科知识,如历史、地理、语文知识,丰富对音乐的理解。

项目实践阶段:各小组围绕主题收集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料,学会筛选、归纳与分析。在 “创意顺笛 —— 我的音乐故事” 项目中,学生根据创意构思创作音乐,运用知识技巧反复调整优化,进行排练打磨细节。学生从多方面为成果展示准备,设计海报、制作音乐视频、准备服装道具。

成果展示与评价阶段:各小组多样化展示成果,举办 “民族音乐顺笛演奏会”,展示原创音乐作品。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综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反思参与度、知识技能提升等;小组互评从团队协作、成果质量等角度评价;教师综合评价从项目目标达成、学生表现、音乐素养提升等方面全面评价,注重鼓励引导,指出问题不足并提改进建议。

四、项目化教学赋能音乐课堂美育的成效分析

(一)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项目化教学中,学生接触多样音乐风格,通过探究实践,对音乐节奏、旋律、和声等美感有更敏锐感知与深刻理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能从更高层次欣赏评价音乐作品,如体会不同民族音乐节奏的独特韵律。

(二)增强艺术表现力

成果展示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排练展示中,学生磨练顺笛演奏技巧,克服紧张,提升舞台表演能力,自信流畅表达音乐情感,如在 “民族音乐顺笛演奏会” 中展现民族音乐魅力。

(三)激发创新思维

“创意顺笛 —— 我的音乐故事” 项目鼓励学生创新创作,突破传统思维,挖掘个人情感与生活体验转化为音乐语言,激发创新思维与精神,如学生以校园生活为灵感创作顺笛作品。

(四)促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发展

项目以小组实施,学生明确分工、密切合作,在资料收集、创作、排练、展示等环节沟通交流,锻炼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学会倾听、尊重差异,共同实现项目目标,如小组排练协调演奏细节。

(五)深化文化理解

通过 “顺笛与民族音乐之旅” 项目,学生探究民族音乐文化内涵,了解民族历史、文化习俗、地理环境对音乐风格的影响,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包容,深化文化理解素养,如学习藏族音乐了解其文化对音乐风格的塑造。

五、项目化教学在音乐课堂美育中实施的建议

(一)注重项目设计的合理性

项目主题紧扣音乐课堂美育目标,结合学生年龄与认知水平。难度适中,具挑战性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内容开放鼓励创意。如根据学生年龄选择合适音乐风格与文化主题,低年级选简单明快的民族音乐,高年级选高艺术价值作品探究。

(二)加强教师引导与支持

教师在项目各阶段给予及时有效引导。启动阶段,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制定计划;知识技能学习阶段,传授知识技能、答疑解惑;项目实践阶段,关注进展、发现问题指导;成果展示评价阶段,组织评价、引导总结。同时提供丰富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三)建立持续的评价反馈机制

评价注重项目全过程,方式多元化,发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作用。学生自评促进自我反思提升,小组互评促进交流学习,教师评价提供专业指导。通过持续评价反馈,发现问题不足,为学生提供改进方向,促进成长进步,如定期组织阶段性评价。

六、结论

本研究表明,项目化教学在顺笛融入音乐课堂的美育实践中赋能显著。精心设计项目主题、合理组织实施,能提升学生多方面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实施中应重视项目设计合理性、教师引导有效性、评价反馈持续性及项目资源与合作拓展性。

参考文献:

[1] 郭声健。艺术教育论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尹爱青。音乐教育心理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 —— 新音乐教育哲学 [M]. 齐雪,赖达富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4] 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 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