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视阈下古琴数字化实践的文化认同与生态体系研究
李娇
郑州文化馆 河南郑州 450007
引言
数字化浪潮重塑着文化传承的时空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成为全球多元文化治理的核心议题。古琴艺术作为承载中华文明 " 天地人" 和谐共生理念的活态载体,其 " 清微淡远" 的审美特质与减字谱体系的符号逻辑,既构成文化认同的深层密码,又在技术介入中面临本真传承与创新表达的张力。当前,激光扫描、区块链等技术虽已应用于古琴数字化实践(如故宫 " 大圣遗音" 唐琴数字孪生体构建),但如何突破 " 技术工具论" 局限,将碎片化保护转化为包含创作、传播、教育的生态体系,实现文化认同从精英圈层到大众社群的代际传递,仍是未竟之题。既有研究中,国内学者多聚焦单点技术应用及探讨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传播路径,国外数字人文研究则侧重通用技术框架,对古琴特有的 " 吟猱绰注" 技法时空表达与跨文明编码适配关注不足。
一、古琴文化基因的历史谱系与核心内涵
(一)形制演进中的哲学转型:从巫术法器到文人“道器”
古琴形制的演进史,本质是其文化属性从祭祀礼器向文人道器的哲学转型史。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十弦琴(公元前 433 年),以整木斫制的半箱式结构为特征:琴身中空成共鸣箱,尾部实心翘起,配活动底板,器表髹黑漆并浮雕 “人面神与双龙交尾” 纹饰。其十弦设计及岳山弦痕证实具备旋律演奏功能,形制与纹饰指向楚文化祭祀礼仪器用(湖北省博物馆,1989),承载着先秦“乐以和神”的礼乐信仰(陈根方,2019),既是宗庙仪轨的工具,亦借龙形构造隐喻人神沟通的象征秩序。
(二)记谱与技法的符号逻辑:减字谱体系与 “吟猱绰注” 的时空表达
减字谱与 “吟猱绰注” 技法共同构成古琴文化基因的符号内核,其独特的时空表达逻辑既是士人阶层文化认同的载体,也是当代数字化生态构建的核心锚点。南朝丘明《碣石调幽兰》字谱开启的符号传统,经唐代曹柔简化为减字谱,以汉字部首拆解重组的方式(如“艹勹”合为散音、“扌七” 指挑七弦),将指法、弦位、徽位压缩为 “观形知意”的复合符号。这种不追求音值量化、保留阐释空间的编码逻辑,既延续了汉字 “得意忘言”的哲学传统,更成为文人阶层“以琴载道”的身份标识——通过对同一谱本的差异化演绎,形成跨越时空的审美共鸣,构筑起稳定的文化认同圈层(孙洋等,2020)。
“吟猱绰注”的技法体系,则在减字谱的符号框架下完成文化基因的时空传递。“吟”之徽位颤动模拟思绪绵延,“猱” 之往复揉弦暗合情感起伏,“绰”“注”的滑音轨迹构建虚实相生的意境空间,这些技法在物理层面是音高与音色的调控,在文化层面则是“清微淡远” 审美范式的具象化。如《流水》“七十二滚拂”仅以“扌弗”标注,其节奏密度与力度层次的演绎差异,恰是不同琴派文化基因的鲜活呈现(陈根方,2019)。这种“谱简意丰”的特性,使减字谱与技法体系既成为传统文化固化的 “基因密码”,又为当代数字化转译提供了弹性空间——唯有精准捕捉其符号逻辑与时空表达,才能在技术赋能中守住文化本真,为生态体系构建筑牢认同根基。
(三)审美与认同的深层绑定:“清微淡远” 与士人文化认同机制
“清微淡远” 作为古琴美学核心范畴,本质是士人通过审美实践构建文化认同的精神编码系统。其理论脉络可溯至北宋崔遵度《琴笺》“清丽而静,和润而远” 的思想,经南宋浙派发展,至明末徐上瀛《溪山琴况》凝练为 “清为大雅之本、微为弦外之旨、淡为天籁之性、远为神游之境” 的完整体系,形成与士人精神深度耦合的认同逻辑。“清”的美学特质与道德操守构成符号同构,徐上瀛强调 “指劲按实则清音出”,琴声之“清”转化为士大夫清廉操守的声学表征,成为身份区隔的审美标尺。“微、淡”的取向与处世哲学深度互渗,“微”之幽邃暗合官场进退智慧,“淡”之黜俗投射调和仕隐的焦虑,共同构成应对现实的精神策略。“远”的意境追求与精神超越形成仪式化表达,“神游羲皇”的向往固化为 “携琴访友”图式,使琴器成为超越世俗的媒介。
二、古琴数字化实践的核心路径与技术逻辑
(一)原生性存续:文化遗产的高保真数字化与动态谱系构建
“原生性存续” 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古琴文化遗产在数字维度的本真留存与活态延续,其技术逻辑体现为高保真数字化对物理属性的精准复刻与动态谱系对文化信息的系统编织。故宫博物院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唐琴数字化项目,采用高精度三维扫描与多光谱成像技术,对琴体形制、漆层断纹及历代修复痕迹进行毫米级还原,生成可分层解构的数字孪生体。不仅完整留存琴体形态,更通过进一步结合声学分析,探索唐代制琴工艺的声学特性,使失传工艺获得科学复现的技术依据(《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此类技术突破了文物保护的物理局限,推动从“物质留存”向“信息再生”的范式跨越。
(二)沉浸式转译:虚拟场景重构与AI 驱动的文化叙事创新
浸式转译通过虚拟场景重构与数字技术赋能,实现古琴文化从传统载体到数字叙事的创造性转化。其核心在于以技术激活文化符号的当代生命力。国内文化机构已开展多项实践:武汉琴台景区利用动作捕捉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魏晋文人雅集的数字化场景,观众可沉浸体验虚拟竹林抚琴情境。其技术设计融合传统琴谱意象与算法韵律模拟,探索“清微淡远”审美的当代转译,形成“古琴为体、科技为用”的新型艺术语言。AI 驱动的叙事创新进一步拓展了沉浸式转译的边界。 数字出版领域尝试将减字谱编码与区块链技术结合,通过智能合约机制探索版权管理与创作激励新模式;中央音乐学院开发的“动态琴谱”系统,则通过 AI 实时生成水墨动画响应演奏指法,重构“声 - 谱 - 像”联觉交互的习琴体验。此类技术介入未消解传统本体,反通过增强文化符号的感知维度,为古琴当代传播注入新动能。
(三)智能型传播:跨文明对话的算法媒介与数字编码体系
“智能型传播” 通过算法媒介的精准匹配与数字编码的跨文明转译,构建起古琴文化的全球化传播网络,其核心在于以技术破解文化隔阂,实现从地域传承到文明对话的跃升。在本土维度,视频平台借助算法推荐机制,将古琴演奏内容与国风文化标签深度绑定,显著扩大青年群体覆盖面;活跃的UGC 生态更催生电子混音改编、减字谱视觉重构等二次创作,让传统符号在青年审美实践中获得再生,形成 “新传统文化” 的传播闭环。跨文明传播中,技术介质成为破解文化隔阂的核心。NASA 金唱片收录管平湖《流水》时,刻意保留对原始音效的保留,彰显 " 真实性 " 作为跨文化认同基石的传播智慧;近年数字遗产平台的开放共享趋势,正推动古琴三维数据与减字谱算法翻译融入全球数字文明对话。这种实践超越单向文化输出,通过编码逻辑的重构,使古琴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层面文化认同的媒介,彰显中华文明的当代话语权。
三、多场景数字化应用的文化认同生成机制
(一)教育场景:技术赋能下琴学认知重构与全球共同体构建
教育场景中,数字技术通过重构琴学认知路径与打破地理边界,成为文化认同生成的关键媒介。在传习模式革新层面,AR 教学应用结合实时动作捕捉与 AI 分析技术,构建指法纠错系统;触觉反馈装置的实验性应用,更尝试模拟传统技法触感,为突破 " 口传心授 " 局限提供技术方案。此类实践虽未完全复现师徒身体对话,却开辟了传统技艺传承的新路径。
全球化教育布局则加速琴学共同体的跨文明构建。在线课程通过多语言字幕与文化注释系统,转译古琴特有的审美意象(如《平沙落雁》的秋意表达),并探索跨艺术形式的关联阐释以消解文化隔阂。其汇聚的全球学习者通过数字社群展开交流,部分海外学员的深度实践案例,印证技术正以去中心化方式缔造跨文化琴学共同体。
(二)娱乐场景:虚拟交互中的文化符号再生与情感认同激活
娱乐场景中,虚拟交互技术通过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与情感机制设计,激活公众对古琴文化的隐性认同。传统古琴符号往往因疏离感被边缘化,而数字娱乐产品通过叙事重构实现了符号再生:热门游戏尝试将古琴旋律融入节奏玩法,玩家通过交互操作触发音效与剧情进展,使传统音乐符号转化为动态叙事载体。此类设计显著提升年轻群体的参与度,推动" 琴为乐符" 到" 琴为文化媒介" 的认知跃迁。
情感认同的激活则依赖于交互中的文化隐喻传递。 玩家操作反馈机制(如误触音效与 NPC 台词呼应)暗合传统 " 知音文化 " 内核,使 " 清微淡远 " 的审美精神在试错与沉浸体验中转化为情感记忆。同时推动文化认同从认知层面向情感层面深化(刘雨蝶,2022)。这种 “娱乐 、认知、认同” 的转化链条,打破了传统与娱乐的壁垒,让传统文化突破固有圈层,为古琴文化注入了年轻态传播动能。
(三)国际传播场景:数字化编码的国家文化身份建构与认同升维
在全球文化软实力博弈中,古琴数字化国际传播已成为国家文化身份建构的战略载体。中国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平台,以古琴数字化实践阐释技术赋权文化主体性的核心主张——将“清微淡远”等东方美学逻辑转化为数字表达范式,挑战西方中心主义的数字文明语法垄断,为非西方文化争取平等话语权47。
这种实践推动文化认同从符号展示向文明共识升维。当古琴三维数据加入全球开源平台(如“数字敦煌”开放部分文物数据),减字谱通过算法探索跨语言转译,其文化基因不再是被动展示的“他者”,而是通过数字介质参与全球文化生产。NASA 金唱片收录《流水》时对原始音效的保留,彰显“真实性”作为跨文明认同基石的传播智慧——自然声学特征构成文化辨识的“指纹”,在星际传播中兼顾本真性与阐释弹性。此类传播超越内容输出,实质是将华夏“天人合一”哲学精神注入人类文明对话,使古琴从民族符号跃迁为文明共识的媒介。
四、古琴数字化生态体系的协同构建与运行机制
(一)创新网络:政企产学研协同的数字化创新主
古琴数字化生态的演进本质是多元主体协同重构文化生产关系的制度创新。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通过文化数据共享机制打破资源壁垒:文博机构开放馆藏古琴高精度扫描数据,科技企业基于此开发沉浸式教学、算法创作等应用层产品,并探索收益反哺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路径。这种数据、技术、价值的循环模式,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文化资本,初步验证公共文化资源社会化开发的制度可行性,其核心突破在于建立 “公益性与商业性均衡” 的数字伦理框架——既释放文物数据生产力,又以反哺机制维系文化正统性。
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三重协同机制确保文化保真性:机器学习解析传统谱系构建可计算逻辑,美学范畴参数化形成算法约束,演奏家风格样本修正机械解读,实现人机创造性共生。该体系推动实验作品进入国家展演体系,标志人机协同升维为文化生产新范式。其构建的 " 文化转译三阶模型 "——资源层开放文化基因副本,转译层实现美学逻辑数字化,价值层建立可持续创新循环——既保障非遗活态传承,更在哲学层面以 " 和而不同 "精神构建技术普世性与文化特异性的动态平衡,重塑数字文明治理基石。
(二)伦理规制:文化本真与数字创新的技术伦理平衡框架
古琴数字化进程的伦理规制聚焦于文化本真守护与数字创新活力的动态平衡,构建兼具约束力与包容性的治理框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布的《古琴数字化伦理指南》提出多维评估体系,通过量化指标建立文化安全边界:在技术精度层面设定形制还原度、音色保真度与技法合规性的阈值,确保数字干预不僭越文化本真性,典型案例中关键器物形制偏离触发修正机制印证其保护效能;针对数字收益分配失衡现象,构建融合文化价值权重(传承人学术贡献)、技术转化效能(开发方投入)与传播影响力(用户参与度)的 " 数字贡献度评估模型 ",以动态调节机制保障文化主体权益并激励技术创新。这种刚性规范与弹性调节的双轨框架,既以量化红线捍卫文化基因纯粹性,又通过动态分配预留创新容错空间,使华夏 " 执两用中 " 的哲学智慧升华为数字文明治理范式,为全球非遗保护提供可复用的伦理方案。
(三)可持续发展:UGC 生态与数字资产循环的运行模式
古琴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核心在于构建以用户生成内容为驱动力的生态体系与数字资产循环机制,突破流量依赖的短期逻辑。短视频平台发起的创作挑战展现典型路径:通过 AI 解构传统旋律生成变奏模板,结合移动端交互技术降低参与门槛,激发海量个性化创作。这些 UGC 内容经专业评估后,部分优质作品被纳入国家文化数据资源体系,创作者获得数字认证机制的确权保障,使民间创意转化为可持续文化资产。这种技术赋能创作、专家筛选认证和数字资产沉淀的闭环印证参与式文化理论的当代实践价值——代表性创作者将传统音律与现代视觉艺术融合的作品引发学界关注,体现UGC 生态的创造活力。通过数字认证与授权开发机制,单一创作升维为可再生文化生产要素,在维系传统基因活态传承的同时,为生态持续注入创新动能,最终构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长效发展范式。
结语
本研究揭示技术赋能下古琴数字化的核心规律,体现为三重实践逻辑:转译路径上,通过高保真扫描、动态档案实现物质遗产存续,依托虚拟重构、AI 交互完成符号转译,借助算法推荐、跨文明编码推动全球传播,形成 “本真保护 - 创新表达 - 跨域传播” 框架;认同机制上,教育场景重构认知、娱乐场景激活情感、国际传播升维身份,印证技术作为认同 “中介者” 的价值;生态支撑上,政企产学研协同、伦理平衡框架、UGC 生态构成活态传承基石。理论突破 “技术工具论”,提出 “文化基因数字转译” 框架;实践中构建的伦理体系与协同机制,为同类非遗数字化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1] 徐上瀛。溪山琴况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5-20.
[2] 赵蓉. 网络媒介时代古琴艺术的传播研究[D]. 中国艺术研究院,2022.
[3] 陈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