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流程优化中的应用及护理质量评估
谢燕婷
佛山市南海区公共卫生医院 广东省佛山市 528200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以冠状动脉急性阻塞为主要病理基础的心血管急症,常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并形成血栓所致,其临床特点是胸痛剧烈、持续时间长且对硝酸甘油反应不佳。AMI 的治疗强调“时间就是心肌”,每延误 1 分钟,患者的心肌损伤就可能进一步加重。传统急救护理流程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救治,但受限于多环节衔接不畅、操作标准差异、信息传递滞后等因素,急救效率仍难以满足黄金时间窗的要求。集束化护理模式的提出,旨在将多项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急救护理措施通过流程整合和团队协作同步实施,确保病情评估、救治准备、操作配合和心理疏导等环节协同推进,从而显著提高急救效率。本文将结合护理实践经验,对集束化护理在AMI 急救流程中的应用及护理质量评估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适应不同医疗环境的实施建议。
一、集束化护理的理论基础与应用背景
(1)理论基础
集束化护理(Care Bundle Nursing)的理论源于集束化医疗理念,其核心在于将多项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且相互补充的干预措施,按照最佳顺序在同一护理流程中执行,形成结构化的干预组合。在AMI 急救中,集束化护理的理论支撑包括时间敏感性原则、循证干预整合原则及多学科协作原则。时间敏感性原则强调在最短时间内启动有效干预,以防止心肌坏死范围扩大;循证干预整合原则要求所有护理措施必须经过科学验证,且组合实施时能产生协同效应;多学科协作原则则强调心内科、急诊科、导管室、检验科及护理团队的高效衔接。
(2)应用背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手段持续优化,早期介入治疗已成为临床公认的主要策略。然而在实际救治过程中,时间延误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衔接阶段,由于缺乏统一的急救流程与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常导致关键时间节点被延长,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集束化护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系统化解决方案,通过建立标准化、可执行的救治流程,减少环节冗余与等待时间,确保每个操作步骤无缝衔接。借助信息化平台加速病情数据的传递,实现院前与院内的即时沟通与资源整合,使患者在到院后能够第一时间进入诊疗通道。这种院前、院内一体化的救治模式,为AMI 患者争取到更多宝贵的再灌注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并改善长期生活质量。
(3)临床价值
实施集束化护理不仅能够有效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 FMC-to-R 时间,还在降低院内病死率、减少心力衰竭发生率以及提升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优化救治流程与提高反应速度,患者的心肌缺血时间得以明显缩短,从而减少心肌损伤的程度,改善预后。在护理团队建设方面,这一模式推动了分工协作的精细化与标准化,使团队成员在高压环境下能够高效配合、快速执行任务。操作技能的持续提升,也使护理人员在各类急救场景中具备更强的专业应对能力。跨部门协作机制的不断完善,不仅保障了救治过程的顺畅衔接,还提升了整体医疗体系的运行效率。集束化护理在改善患者短期救治效果的同时,也为医疗机构的长期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集束化护理的实施要点与路径设计
(1)病情快速评估与分级处置
在患者抵达医疗机构或急救人员首次接触的瞬间,护理团队需以最快速度完成生命体征测量、症状询问、心电图采集和心肌酶学检查等初步评估工作。其中,首次心电图检查必须在10 分钟内完成,并明确是否存在 ST 段抬高,以便迅速判断病情类型。对于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应立即启动导管室直通流程,省去不必要的中间停留,将患者直接送至介入治疗环节;对于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则需在完成风险分级评估后,尽快实施相应的介入治疗或药物干预。在这一阶段,护理评估发挥着关键作用:护理人员需记录患者疼痛评分、意识状态及血压波动,并综合病情做出护理分级,确保后续干预的针对性和安全性。集束化护理要求信息传递、风险分级与救治准备同步开展,通过多任务并行与团队协作,最大限度减少延误时间,为患者争取到更为宝贵的再灌注时机。
(2)多环节同步推进与无缝衔接
集束化护理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将“并行处理”应用于急救流程中,以取代传统的“串联处理”方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中,当医生进行病情评估与诊断时,护理人员应同步开展多项关键操作,包括实施氧疗、建立静脉通道、完成抽血并快速送检、连接心电监护仪以及准备急救药物等。医护之间需要保持高效配合:医生下达指令的同时,护理人员立即落实,检验科与药房也需同步响应。各项工作按照急救流程表有序推进,确保环节之间无空档衔接,从而最大限度缩短关键操作时间。通过这一模式,医护协作关系更为紧密,团队整体的运作效率和执行力显著增强。
(3)跨部门高效协作与信息化支持
跨部门的高效协作是集束化护理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治中,急诊护理团队需在明确诊断的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对讲系统或信息化平台,将患者的病情信息、诊断结果及关键检查数据实时传递给导管室与心内科团队。护理评估数据(如生命体征动态、疼痛变化)同样要及时上传,便于各科室同步调整方案。信息的即时共享,使相关医护人员能够提前做好术前准备,包括人员调配、器械设备的检查与消毒、药品与耗材的备齐等,确保一旦患者到达即可进入治疗程序。跨部门信息互通与流程衔接的优化,不仅提升了整体救治效率,也增强了团队协作的默契度。
三、集束化护理在急救流程优化中的作用
(1)缩短关键时间节点
集束化护理通过精简救治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并行推进多项工作,显著压缩了急救各关键节点的时间消耗。在实施过程中,首次医疗接触到确诊、确诊到导管室启动、导管室到球囊扩张等重要阶段均得以加速衔接,使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有效干预。护理评估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护理人员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动态调整干预措施,确保救治流程高效且安全。
(2)提升流程标准化与同质化水平
集束化护理通过制定统一的急救护理标准和规范化操作流程,将不同护理人员在知识储备、临床经验及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对救治效果的影响降至最低。统一的流程不仅明确操作步骤和技术要点,还规定了医生、护士和相关辅助科室在各环节的分工,确保团队协作顺畅。护理评估记录的完整性是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它为后续质量评估和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3)降低信息延迟与沟通障碍
集束化护理在信息化系统、预警机制与即时通讯设备的支持下,有效减少了病情信息传递中的延迟与遗漏,使医疗团队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准确、完整的患者状况,并迅速作出应对决策。护理人员在这一环节的任务是提供连续的病情观察记录,为医生决策提供第一手信息,从而使医护配合更加紧密,减少重复检查和无效操作。
四、护理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1)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AMI 集束化护理的质量评估体系应从时间效率、临床效果、过程管理、护理评估质量与医护配合度等维度进行考量。时间效率指标包括FMC-to-R 时间、D-to-B 时间等,用以评估急救反应速度。效果指标包括抢救成功率、心功能改善幅度、并发症发生率。过程指标包括护理操作的依从性、医护交接班的完整性与记录规范性。护理评估质量指标则关注护理人员对病情观察、记录与风险提示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医护配合度指标则考察团队在急救过程中的沟通效率、协作默契与任务完成率。
(2)评估方法与数据分析
在实施集束化护理效果评估时,不仅要统计临床数据,还要结合护理评估表与团队协作记录,分析护理评估的准确率、医护配合的顺畅度及患者反馈。通过量化“首次心电图完成时间”“护理评估完成时间”“医护信息交接准确率”等指标,可以更全面反映护理在整体流程中的贡献。
(3)结果反馈与持续改进
质量评估不仅是总结成绩,更是发现不足和推动改进的依据。当评估结果显示护理评估不完整或医护沟通存在延迟时,管理者应组织培训与演练,强化团队成员在评估、配合环节的敏锐度和执行力。通过不断优化护理评估工具、改进医护协作机制,建立闭环改进模式,最终实现护理质量和整体急救效率的双重提升。
五、推广应用中的挑战与策略
(1)人员培训与技能再造
集束化护理的有效推广依赖护理人员在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上的双重提升。要确保团队能够高效执行该模式,需要通过系统化、持续性的培训,使护理人员全面理解集束化护理的核心理念、操作流程与循证依据。情景模拟训练能够再现AMI 急救的真实场景,让团队成员在模拟环境中熟悉各环节衔接与应急处置方法,从而提升反应速度与协作默契。多学科联合演练则可加强护理人员与医生、检验技师、影像科及急诊转运团队的配合能力,使跨部门协作更加顺畅高效。培训与演练过程中还应强调关键时间节点的重要性和流程中潜在风险的预判能力,帮助护理人员在高压情境下保持稳定的判断力与操作准确性。通过理论与技能的同步提升,护理团队能够更好地保障集束化护理的落地实施,最终改善AMI 患者的救治效率与临床结局。
(2)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
集束化护理的高效运行离不开制度化保障与合理的资源配置。实施过程中,需要在医院管理层面建立清晰的制度框架,明确急诊科、心内科、影像科、检验科及相关辅助部门的职责分工,确保护理与诊疗环节能够顺畅衔接。应构建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使各环节在接收到AMI患者信息后能够迅速启动预案,实现“零延迟”协作。设备配置方面,需要根据集束化护理的流程要求,对心电监护、溶栓与介入相关设备进行优化和更新,保障关键设备的可用性与稳定性。信息系统的建设同样重要,通过与院内信息平台对接,实现患者数据的实时共享与关键时间节点的自动记录,为决策与流程优化提供可靠依据。制度与资源的双重保障,使集束化护理能够在临床中高效、稳定运行,为AMI 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并提升整体护理质量。
(3)本土化适应与持续优化
在集束化护理的推广过程中,不同地区与不同医院在硬件设施、信息化水平、人员配备及专业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直接影响模式的实施效果。因此,在统一的标准化流程基础上,应结合当地的医疗资源状况、患者特征和急救需求进行本土化调整,确保护理措施既符合循证标准,又具有可操作性与适应性。例如,可根据医院科室布局优化患者转运路线,依据人员结构调整分工模式,利用现有设备改进监测与干预手段。为保证该模式的长期高效运行,还需引入持续质量改进(CQI)机制,对关键时间节点、护理环节质量及患者结局进行动态评估与反馈,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不断修订和优化流程。通过这种动态管理与本土化适配的结合,不仅能够提升集束化护理的执行力与适应性,还能确保其在不同医疗环境中保持稳定、可持续的临床效果。
结论
集束化护理通过整合多项循证护理措施,将 AMI 患者的急救流程进行系统优化,显著缩短了发病至干预的关键时间节点,提高了整体救治效率与护理质量。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明确分工、优化流程、标准化操作,减少了环节间的衔接延迟,使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有效治疗。这一模式在多家医院的临床实践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在降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表现突出,还显著提升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与信任度。未来,集束化护理有望在更多医疗机构中广泛推广,并结合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手段,实现急救流程的实时监测与动态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急救反应速度与精准性,为AMI 患者提供更加高效、安全、个性化的护理保障,推动心血管急救护理模式向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晓君, 王春. 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心肌梗死急救护理中的效果探讨 [J]. 护理学 , 2025, 14(5): 663- 668.
[2] 曾丽桐. 院前急救护理结合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研究 [J]. 当代护理 , 2025, 6(2): 164- 166.
[3]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研究 [J]. 临床医学进展 , 2025, 15(7): 944- 949.
[4] 谭钢文 , 卓锦屏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Ⅰ期心脏康复综述 [J].医药前沿 , 2025, 15(8): 28- 34.
[5] 张浩 , 许官学 , 王漫 , 等 . 数字健康技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居家心脏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J]. 中华护理杂志 , 2025, 60(3): 373-379.
[6] 段美艳 . 5A 模式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 PCI 患者的效果 [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 2025, 40(3): 212-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