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议当前高校教育异化问题

作者

赵泽堃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成都 610200

一、异化

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alienatio,其英文为aIienation,存在着让渡、疏远、不和、差异、分离等含义。“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同人相异化,(2)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因此,异化劳动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对人来说,异化劳动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异化,指出:工人在他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马克思通过批判异化劳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粗略的结论:人创造的物反而统治了人。

二、当前高校教育异化问题

关于教育的初衷,通常有两种认识。第一种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第二种则是将教育视为一种功用活动。而教育的异化在于它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异化了的教育不再能使人成为“人”,同时也难以达到他的功用作用。教育的目的异化成了成绩,学生变成了抽象的学生、成绩的学生。这样的教育压抑了人的自由天性,抑制了人的个性特征,人难以发展。同时,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更像是台只会反复劳动的机器,在科技高度发达、急需创造力的今天,这样机械的劳动力已然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也不符合其功用目的。

(一)评价方式的异化

教育评价本应当体现在学生在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创造力的发展以及潜力的增长上,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然而,在高校大部分课程中,学生只需要获得 60% 以上的分数就会被判定为及格。即使有的学科需要平时成绩相匹配,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能对最终成绩起到十分有效地干预。

从纸面成绩上看,学生似乎掌握了大部分知识,但事实上是漏洞百出。正确答案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判断学生得出的答案是深入理解知识点后作出的正确选择,还是依靠直觉进行的主观判断,或是对标准答案死记硬背。这种评价方式,无法有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更不用说针对学生短板因材施教。

(二)标准化课堂对教育内容的异化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课堂教学采用了标准化课堂的基本模式,按科目分班教学,每天8 学时,每学时45 分钟,课间休息 10~20 分钟,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标准化的课堂固然也有其优越性,但同时,老师在其中独特的作用也在无形中被削弱了。学生们被困在了一种根深蒂固而又安于现状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个体价值被遮蔽,教师角色工具化严重,教师个性趋于同化。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样性,但恰恰就是这些多样性才让人们在智力、想象力和天赋方面各有千秋。

(三)教育方法的异化

许多高校教育者加入了各种各样的科技元素尝试破局,诸如AI 工具、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然而,更多的情况是,教育方法的创新和推广适用不完全匹配,其他人的争相模仿,往往只简单复制其模式。这种尝试不只是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还导致学生又被卷入了一场盲目跟风的闹剧之中。这样的技术化教育空有躯壳,缺乏灵魂,它仅用一套规范、程序去对待教学任务,使得教学成为流水线作业。但深究其内核,依然与以往的标准化课堂不无区别。在这样的科技加持下,教学过程中形式大于内容,过分强调教学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实质。

三、高校教育异化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社会环境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事业也处在变化和转型当中,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一些异化现象伴随出现。诸如矛盾加剧和价值观的混淆等因素都可能对教育产生不良影响。这种情况破坏了教育的传统秩序,而教育价值观的混淆很可能导致教育走入各种误解。

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是不可避免的,这进一步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在区域之间,高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趋势变得尤为明显。

同时,在教育中也有着功利主义思想的存在。考试竞争的异化是一个老问题,在市场建立初期,市场的竞争机制就导致了教育竞争异化、考试的异化。一些唯分数论、唯绩点论、唯考研率论,在不少高校教育过程中,占据了相当的地位,甚至有的还成为高考招生中的有力广告、金字招牌。

(二)内部人的需求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的需求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马克思的早期研究中,他认为人的需求是人的真正本质。他持有这样的观点:“人不仅直接地是一种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一种在生命的自然存在物;而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的特点就在于它有需要。”此外,在马克思主义确立之后,尽管马克思并未将需求视为人类的核心,但他依然高度重视需求对人的影响。在这特定的时刻,他将人的需求描述为人的本性,将人的天然需求称为人的普遍本性,以及将人的社会需求描述为在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变迁。他还特别指出:“人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需要是人作为生产者的素质。”人的需求有很多,但是最能区别人和动物的需求就是人对于自由的需求,同时这也是一个人最高级的,最重要的需求。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曾强调过人类行为的产生都是需要引起的,同时他又从自身生活角度提出了广为人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而当前的高校教育中的一些异化问题,正是源于人的需要的缺失和忽视。

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中历来有“教学相长”的正确认识,这意味着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的,不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在这一活动中是收获颇丰的。

而在如今教育异化的环境下,学生和老师更像是流水线生产中的机器和零件。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也被极致压缩,人的需要在缺失、被忽视。当教育变成了分数教育,标准化教育,形式教育时,它也就脱离了追求向上向好全面发展以及创造价值的这一终极目的,人便不再是自由的人,人在其中的价值需求被忽视了。

四、关于当前高校教育异化问题的消解途径

(一)因材施教,消除标准化课堂的弊端影响

尝试跳出传统课堂,以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内容的推进,以此来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来进行因材施教。可借鉴我国军校的教育模式。在军校的教育中,生源的组成和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有部队考生,也有高考考学的青年考生,还有在某些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提干部队生。这些生源各有千秋,年龄不同,擅长的领域也不同,极大地丰富了人员的多样性。

在这样的人员组成中,往往年龄较大的提干生和部队生在各项任务中会主动承担责任,为没有经验的青年生做示范,立榜样,指引他们更快速地掌握军事技能和军人素养。而在文化考试中,提干考生和部队考生略显吃力,青年生较为夯实的文化基础就派上了用场,他们也会充当小教员的角色,给理论基础较差的提干生和部队生进行方法传授,在帮助他们提高了文化成绩的同时,自己也在这样的教学中温故知新,同时历练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自身的自信心,对激发他们的学习训练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进而能提高青年学员在指挥和军事方面的成绩。

(二)创新教育评价方式方法

改变原有唯成绩论的评定方式,采取精熟学习法。只有在学生彻底地掌握了某一个概念之后,他才能进入下一个概念的学习。而他可以自己进行抉择,是否进行测试,他能通过测试则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如果未能通过则进行弥补学习。这样一来,没有人会逼迫学生在没有掌握好知识的情况下继续下一阶段学习,没有人会被抛下,最后大家的评定也都是通过而已。这样的评定消除了分数,自然也就消除了分数的功利效应,解决了学校之间的军备竞赛,撕掉了学生身上或好或坏的标签。

与此同时,考核的方式也应当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在进行知识通关考核时,不仅需要对学生纸面知识的理解进行标准测试,还应当等比例地加上实践的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实也就是强调我们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他打破了以往的僵局,跨时代地意识到了在实践中人所能发挥的作用,这一思想为当下的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克斯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

[2] 马克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

赵泽堃(1990-),男,四川广元人,助教,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