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伍“ 1344” 培育体系研究
郑启聪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东莞 523000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深度调整阶段,产业升级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传统产业积极寻求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这一系列变化使得市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国家产业发展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犹如基石的稳固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而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力量,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就像一把标尺,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双师型教师[1]作为兼具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群体,他们既能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知识,又能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产教融合作为一种将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产业与教育之间的壁垒,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体系,对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增强国家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产教融合为 1 大背景
1.1 产教融合的时代意义
产教融合[2]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强调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教育只有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能够使学校及时了解产业动态和企业需求,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参与职业教育,提前介入人才培养过程,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实现互利共赢。
1.2 产教融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推动作用
产教融合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一方面,企业为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等方式,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技术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提高自身的职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产教融合促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师资交流与合作,企业技术骨干可以走进校园,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的实际经验和案例带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学校教师也可以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1.3 基于产教融合构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体系的必要性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传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模式已难以满足职业教育[3]发展的需求。构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体系,能够整合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通过明确各主体的职责和任务,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能够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同时,该体系能够针对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注重培养教师的关键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产教融合的要求,为职业教育[4]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依托3 大主体
2.1 政府主体:政策引领与支持
政府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持作用。首先,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依据。例如,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和考核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职称评定、待遇提升等优惠政策,激励教师积极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其次,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实践锻炼和科研活动。通过资金扶持,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和实践环境。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宏观调控,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例如,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
2.2 学校主体:教育平台搭建与教学管理
学校是双师型教师培育的主阵地,应搭建完善的教育平台,加强教学管理,为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方面,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为教师提供实践教学场所。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更新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应涵盖专业理论、教学方法、行业动态等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学校还应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3 企业主体:实践机会提供与行业指导
企业在双师型教师培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行业指导。企业应积极与学校开展合作,接纳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等。通过在企业中的实践,教师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技术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经验融入教学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企业技术骨干可以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和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和技术培训,分享企业的最新技术和实践经验。企业还可以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参与教学评价和课程改革,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行业指导和支持。
2.4 三大主体的协同合作机制
政府、学校、企业三大主体应建立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协作的师资队伍培育格局。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学校应主动与企业对接,了解企业需求,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为企业培养符合需求的人才。企业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行业指导。三大主体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双师型教师培育中的重大问题,加强沟通与协调,确保各项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构建 4 大协同培育平台
3.1 能力提升平台:多元化培训与学习交流
能力提升平台是双师型教师培育的核心平台,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制定培训计划,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和发展阶段,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可以包括集中培训、在线学习、企业实践、学术研讨等。例如,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培训课程,邀请行业专家和学者来校讲学,开展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和技能比武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以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2 资源融通平台:政校企资源共享与整合
资源融通平台旨在整合政府、学校、企业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政府应发挥协调作用,推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学校可以与企业共享实训设备、技术资料等资源,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兼职教师等资源。同时,政府可以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方便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对接和交流。通过资源融通,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支持。
3.3 制度保障平台:政策法规与管理制度完善
制度保障平台是双师型教师培育的重要保障,需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双师型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学校应建立健全教师培养、考核、评价、激励等管理制度,规范教师的培养过程和管理行为。例如,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计划和考核标准,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进行定期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待遇提升等挂钩。通过制度保障,可以为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提供稳定的环境和保障。
3.4 激励评价平台:激发教师内生学习动力
激励评价平台旨在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评价机制,激发教师队伍的内生学习动力。学校应建立多元化的激励评价体系,综合考虑教师的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实践贡献等方面,对表现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给予奖金奖励、提供晋升机会等。同时,应建立教师发展档案,记录教师的成长历程和发展成果,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参考。通过激励评价机制,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
四、提升双师型教师 4 项关键能力
4.1 专业理论的解构与重构能力
专业理论的解构与重构能力是双师型教师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专业理论也在不断演变。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对专业理论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能力,能够将复杂的专业理论分解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并结合产业实际需求,对理论进行创新和拓展。例如,在教授一门专业课程时,教师可以根据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专业知识。
4.2 职业实践能力
职业实践能力是双师型教师区别于普通教师的重要标志。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能够熟练掌握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和操作流程。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等方式,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实践能力。例如,在参与企业项目研发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企业的技术难题和需求,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同时将企业的实际项目经验融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3 职教理论的迁移与转化能力
职教理论的迁移与转化能力是指双师型教师能够将职业教育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调整和创新。职业教育理论包括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理论。双师型教师应深入理解这些理论,并能够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动。例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专业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对职教理论进行创新和发展。
4.4 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对于双师型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课程设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五、结论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1344” 培育体系的构建,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和产业需求的重要举措。通过以产教融合为背景,依托政府、学校、企业三大主体,构建能力提升、资源融通、制度保障、激励评价四大协同培育平台,以及提升双师型教师专业理论的解构与重构能力、职业实践能力、职教理论的迁移与转化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四项关键能力,可以形成一套系统、科学、有效的双师型教师培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各主体应加强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应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培育体系,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未来,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体系也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继平.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5):5-10.
[2]石伟平,郝天聪.产教融合 3.0 时代的企业参与机制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2):58-63.
[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2024 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研究分会课题“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1344” 培育体系研究” (编号:24-GDGJXQ-15);2024 年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 r 东科技学院人职匹配特殊人才培养项目” (编号:2024041598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