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创新性提升

作者

韩雪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 第四中学

引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推进,语文教育已突破知识本位的局限,转向能力发展与个性成长并重的育人目标。这对传统教学范式提出革新要求,教师需要打破固有思维定式,积极探索更具灵活性与创造性的教学策略。与此同时,学生也要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在课堂实践中充分释放学习潜能,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与协同发展。

一、新课程标准下核心素养的养成条件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标准已全面融入各学科教学体系,为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与方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育工作者尚未充分认识到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语文核心素养作为学科育人的核心目标,聚焦于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四大维度,构成了语文课程最本质的育人价值。但受传统应试教育惯性影响,当前教学仍存在重“ 听说读写” 技能训练、轻素养内涵培育的现象。在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亟需回归素养导向,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这一目标,需以科学认知为前提:教师既要精准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明晰其在语文课程中的独特定位;又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与教材内容的内在关联,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将素养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实践。同时,持续创新教学策略是提升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唯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才能激活核心素养的育人效能,助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创新性提升的策略

1、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往往以知识传授为核心,教师过度聚焦字词句的机械讲解,却忽视了核心素养的培育。这种“ 知识本位” 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缺乏活力,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制约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值得关注的是,此类教学方式难以渗透人格塑造与思想引导,成为阻碍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及学习动机激发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首要前提,是教师从思想层面树立素养导向的教育理念——唯有深刻认识到素养培育的重要性,才能将精力倾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为例,传统教学常局限于字词识记(如“ 旁逸斜出” “ 潜滋暗长” 等词义讲解),却忽略了文本的深层内涵。教师可转变思路,将教学重点聚焦于作者的思想表达:茅盾借白杨树的形象,实则歌颂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教学中,可通过情境创设、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象征意义,在感受文学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既是革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也是撬动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支点[1]。

2、整合语文教材资源,深化素养培育内涵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教育工程,既需要教师依据学情动态调整教学策略,更需要通过教材资源的深度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重构。教师应突破单篇教学的局限,通过文本群文阅读、主题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多元文本的对比与联结中,构建系统性的语文知识体系,提升审美鉴赏与文化理解能力。以莫泊桑小说教学为例,教师可将《珠宝》与《项链》进行关联教学,通过对比阅读激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从表层要素切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发现两篇作品在命题逻辑(以女性饰品为题)、叙事线索(珠宝与项链作为关键道具)、故事背景(普通家庭的生活困境)及结构设计(结尾反转的叙事手法)等方面的共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主题内核与情感表达的差异展开深度探究:《项链》聚焦玛蒂尔德在命运挫折中的人性觉醒,而《珠宝》则通过虚伪婚姻揭露拜金主义对人性的异化。这种由浅入深的对比分析,既能帮助学生把握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又能培养其个性化解读文本的审美能力,实现语文素养的螺旋式提升。

3、联结生活实践,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语文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汉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核心素养中的实践能力与创造性思维,需在真实的语言运用场景中得以锤炼——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更具天然优势。因此,教师可通过设计生活化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听、说、读、写、思的综合发展[2]。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完课文后,可布置如下实践任务:“ 用文字、照片或实物,向同学介绍你的故乡。”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调动观察、表达与创作能力:或通过作文梳理故乡的风土人情,或用照片捕捉家乡的景物变迁,或借助老物件讲述背后的故事。这种实践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中“ 故乡情结” 的理解,还能在真实的表达场景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当学生将时间与思考投入到此类实践中,其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将实现双向促进——这正是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本质的价值所在。

4、融合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审美素养提升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技术的深度应用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元媒介的有机融合,教师能够打破文字符号的静态限制,将抽象的文学意象转化为具象可感的视听体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能力[3]。

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资源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课前播放壶口瀑布奔腾咆哮的实景视频,配合磅礴的音效,让学生直观感受黄河水“ 排山倒海” 的气势;课中结合动态画面解析文中“ 凝重” “ 猛烈” 等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文字传递自然伟力;课后推荐相关纪录片,拓展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知。这种多模态的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 借景抒情” 的写作手法,更能激发其对中华民族坚韧精神的情感共鸣。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使其在“ 互联网 + 教育” 的浪潮中,掌握信息检索、整合与创新表达的核心技能,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维度。

总结:

课堂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多元教学手段构建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深入思考,引导其感受语文独特的审美魅力。通过创设真实语言运用情境、开展合作探究活动等方式,助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逐步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进阶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素养培育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教师需秉持耐心与匠心,根据学情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在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主体地位的过程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杨立群.浅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创新性提升[J].学周刊, 2019(8):1.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8.077.

[2]刘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创新性提升[J].2023(1):577-579.

[3]马蓝玉.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研究[J].语文课内外, 2021(7):27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