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董静
四川师大附中书院分校 610000
引言:高中语文教学不只要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篇这些基础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逻辑分析和语言运用能力。传统教学中,老师大多“ 讲课文、分析写法、总结中心思想” ,学生常常只能被动听,很难真正走进课文、主动思考。任务驱动教学用具体任务当核心,让学生围绕任务做阅读、探究、实践这些活动,在解决问题时自然学会知识、提高能力。所以,研究任务驱动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对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很有意义。
一、设计情境任务,激活学习兴趣,搭建文本与生活的桥梁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情境是连接课文和生活的纽带。任务驱动里的情境任务,通过创设和课文相关的生活场景、角色体验或时代背景,让学生在“ 好像真的在那里” 的感觉中感受课文的情感和价值。情境任务要贴合课文主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知道的东西,引导他们从“ 被动听课”变成“ 主动参与” ,在进入情境的过程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提起深入研究的想法。
教《沁园春・长沙》时,设计“ 青春理想分享会” 情境任务:
情境引入:放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的历史视频,提出任务“ 假如你是1925 年的进步青年,读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要在‘ 青春理想座谈会’ 上分享你的感受” 。
任务拆解:
第一步,结合词里“ 独立寒秋” “ 百舸争流” “ 指点江山” 这些词句,理清楚毛泽东写的秋景特点和青年的气概;
第二步,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 现在的青年的‘ 理想’ 和毛泽东时代的青年有什么不一样” ;
第三步,以“ 青春的担当” 为主题,写一段 3 分钟的发言稿,要求引用词里至少两处词句。
成果展示:学生轮流扮演“ 进步青年” 发言,有同学说“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让我想到,现在的青年虽然不用面对打仗,但在科技研究、社会服务中同样要敢‘ 主沉浮’ ” 。
通过情境任务,学生不再是孤立的“ 读者” ,而是和课文对话的“ 参与者” ,在贴近历史的场景中感受词的豪情,学习兴趣和代入感明显提高。
二、设计问题任务,深化文本理解,构建由浅入深的思维路径
理解课文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要从表面到深层一步步来。问题任务通过设计一系列有逻辑、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从“ 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到“ 分析表达技巧” 再到“ 明白思想内涵” 。问题任务要遵循“ 由易到难、由表及里” 的原则,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一步步深入,既掌握课文的基础知识,又理解背后的逻辑和情感,培养分析和总结能力。
教《烛之武退秦师》时,设计“ 外交策略分析” 问题任务:
基础问题:“ 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秦国的?他见到秦伯后,先说了哪些话?” 学生通过梳理课文,弄清楚“ 晋秦包围郑国” 的背景和烛之武“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的开场。
中层问题:“ 烛之武为什么先从‘ 秦国的利益’ 说起,而不是直接求秦伯撤兵?” 学生讨论后发现,这是“ 避开实在的问题,说别的” 的策略
—先说明“ 灭了郑国对秦国没好处” ,再强调“ 留着郑国对秦国有好处” ,让秦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深层问题:“ 烛之武的劝说中,哪些地方能看出他了解晋侯?这对说服秦伯有什么用?” 学生结合“ 晋侯不讲信用” “ 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封地,又想在西边扩张” 这些内容,分析出烛之武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巩固说服的效果,理解“ 了解自己也了解对方” 的外交智慧。
通过问题任务,学生从“ 梳理情节” 到“ 分析策略” 再到“ 明白智慧” ,思维一步步深入,对课文的理解从表面到了本质。
三、设计实践任务,促进能力迁移,实现从学到用的转化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实践任务是实现“ 学” 和“ 用” 转化的关键。任务驱动里的实践任务,通过仿写、改编、拓展研究等形式,让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技巧、思维方法用到新的语境中。实践任务要紧扣课文的核心知识点,比如论证方法、人物描写、主题表达等,降低运用的难度,鼓励学生在模仿中创新,在实践中巩固学到的东西,提高语言运用和创新能力。
教《祝福》时,设计“ 社会问题探究” 实践任务:
方法提炼:先让学生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原因,理清楚“ 封建礼教压迫”“ 社会冷漠” “ 自己认识不够” 这些要点,总结小说“ 通过人物命运反映社会问题” 的写法。
迁移训练:提供新情境——“ 某个社区有独居老人被忽视的现象” ,要求学生以“ 关注身边的‘ 祥林嫂’ ” 为题,写一段社会短评,模仿《祝福》中“ 通过具体事例揭示问题” 的写法,比如描写老人的生活细节,引用邻居的态度等。
拓展探究:分组调查“ 现在社会中哪些观念还在影响女性发展” ,结合《祝福》的主题,做一份包含案例、分析和建议的调研报告,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通过实践任务,学生不仅理解了小说的主题和写法,还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表达技巧用到实际问题中,实现了从“ 读懂课文” 到“ 关注社会”的能力迁移。
结语
任务驱动给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有效的路径:情境任务让学生“ 走进”课文,提起学习兴趣;问题任务引导学生“ 吃透” 课文,加深思维;实践任务推动学生“ 跳出” 课文,学会运用。从《沁园春・长沙》的情境体验,到《烛之武退秦师》的问题探究,再到《祝福》的实践拓展,这些例子都能说明:当任务和课文深度结合、和学生需求紧密对接时,语文学习就会成为主动探究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宁海东. 任务驱动法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J]. 作文, 2025,(26): 23-24.
[2]卢义. 高中语文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运用 [J]. 教育界, 2025,(17):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