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干旱区抗旱排涝水资源统筹配置方法探究

作者

王帅博 邹思晗 时浩然

骆运水利工程管理处 江苏省宿迁市 223800

一、引言

干旱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发,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安全。传统水资源配置多侧重单一目标,难以应对旱涝交替的复杂局面。随着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加剧,探索抗旱排涝水资源统筹配置新方法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多学科交叉视角,结合前沿技术,旨在构建科学高效的水资源统筹配置体系,为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创新路径。

二、干旱区水资源现状与配置困境

2.1 水资源特征与供需矛盾

干旱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河流水量季节性波动大,地下水补给缓慢。人口增长、农业扩张与工业化进程加速,导致水资源需求量激增,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水资源过度开发引发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沙化等生态问题,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短缺困境。

2.2 旱涝灾害的复合影响

干旱是干旱区常态,但极端降雨引发的突发性洪涝灾害也时有发生。旱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涝灾则破坏水利设施、淹没农田,二者交替出现,使水资源管理难度大幅提升。传统抗旱排涝措施相互割裂,难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灾害协同防控。

2.3 传统配置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水资源配置多采用工程手段,如修建水库、开挖水渠等,以静态规划为主,缺乏对水资源动态变化的适应性。管理体制上,部门分割导致信息不畅、协调困难;技术层面,监测手段落后,难以实现水资源的精准调配,无法满足干旱区复杂的水资源管理需求。

三、抗旱排涝水资源统筹配置新方法

3.1 多源数据融合的动态监测体系

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物联网(IoT)技术,构建覆盖全流域的水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实时采集降水、径流、土壤墒情等数据,结合气象预报与水文模型,实现水资源状态的精准感知与趋势预测,为统筹配置提供数据支撑。

3.2 基于系统思维的优化配置模型

引入系统工程理论,构建以抗旱排涝协同为目标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综合考虑水资源的自然属性、社会需求与生态阈值,通过多目标规划算法,确定不同情景下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实现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与功能上的最优配置。

3.3 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协同应用

工程措施是水资源统筹配置的硬件基础。集雨工程通过修建雨水收集池、蓄水池等设施,将天然降水储存起来,为干旱时期提供应急水源,如我国甘肃等地的水窖工程,有效解决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难题。调蓄设施如水库、塘坝等,能在丰水期蓄水,在枯水期放水,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排水系统则在洪涝发生时,迅速排除积水,保障区域安全。非工程措施是水资源管理的软件支撑。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权责,避免管理混乱;推行阶梯水价,利用价格杠杆引导公众节水,如城市中对超定额用水实行高价收费,促使居民养成节水习惯;开展水权交易,实现水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水资源使用规律,实现精准调度。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高效的水资源统筹配置模式。

四、统筹配置方法的实施与保障

4.1 工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在干旱高发区,构建完善的工程体系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类水利设施的蓄水功能。雨水收集池可利用屋顶、硬化地面等集流面,将降雨进行收集、储存和净化,满足农业灌溉、生活杂用等需求。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为例,部分村庄通过建设小型雨水收集池,解决了旱季牲畜饮水和庭院种植用水问题,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压力。小型水库则可在雨季拦蓄洪水,调节径流,在旱季为周边地区提供稳定水源。同时,随着科技发展,水利工程智能化改造成为必然趋势。通过在水库、泵站等设施安装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结合 5G 通信技术,能够实时监测水位、流量等数据,并根据水资源调配需求自动启闭闸门、调节水量,极大提升了水资源调度的及时性与精准性,有效提高了抗旱排涝能力 。

4.2 管理机制的创新与优化

传统水资源管理中部门分割严重,水利、农业、环保等部门职责交叉,信息难以共享,导致水资源调度效率低下。因此,建立流域统一管理机构势在必行,该机构可整合各部门职能,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实现对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调配与管理。动态水资源调度方案的制定,需依托实时监测数据与精准的水文预报。例如,当监测到某区域即将出现干旱时,管理机构可提前调配水库蓄水,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和重点农田灌溉;若预测到洪涝灾害,及时开启排水设施,提前腾空库容。推广公众参与机制,能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通过开展节水宣传教育、设立节水奖励制度,鼓励企业采用节水技术改造生产流程,引导居民养成节水习惯,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水资源管理新格局,为抗旱排涝水资源统筹配置提供坚实的管理保障。

4.3 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对水资源具有重要的调节和保护作用,将生态修复纳入水资源统筹配置体系意义重大。退耕还林还草能够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地表径流,增强土壤保水能力,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同时通过植物蒸腾作用改善区域小气候,增加降水。湿地恢复则可构建天然的蓄洪区和水源涵养地,湿地植物能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例如,我国内蒙古的一些干旱地区,通过实施湿地恢复工程,不仅有效提升了区域的调蓄洪水能力,还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候鸟栖息。生态补水工程通过人工调水的方式,向生态退化的河流、湖泊补充水量,维持其生态基流,防止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如塔里木河的生态补水工程,使河道两岸植被得到恢复,地下水位回升,生态系统逐渐好转,实现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干旱区生态安全筑牢防线。

五、结论

干旱区抗旱排涝水资源统筹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突破传统模式,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技术手段。通过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动态监测体系、基于系统思维的优化配置模型,协同推进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旱涝灾害的有效防控。同时,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生态修复,是保障统筹配置方法长期有效实施的关键。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水资源动态调控中的应用,为干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王艺璇,邓晓红,范慧文青,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耦合模型:研究进展与干旱区应用[J/OL].干旱区研究,1-17[2025-06-11].

[2]冉小丽.干旱区农田水利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研究[J].新疆农机化,2025,(01):45-47.

[3]高斗拴,周星.干旱时段水资源调度的 NSGA-Ⅲ算法多目标优化模型应用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24,30(11):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