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对策研究

作者

杨维仓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图书馆陕西省 713100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技术能够提高管理效率、节省人力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加速检索速度、提升服务质量,并且能够激发和推动社会的文化发展。为此,图书馆应结合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特点、问题,提出科学的应对策略,以全面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用户体验及服务质量,赋能文化强国战略的稳步推进及贯彻落实。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对策

引言

在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精神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提高民众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公共图书馆是开展文化建设的基础性服务机构,是提供图书借阅的场所,实现对于区域文化发展程度的衡量。做好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工作,能够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推动全民阅读要求,而在开展图书资料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将图书资料本身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从管理工作的特点出发,制定出具备良好可行性和可靠性的管理措施,保证工作实施的整体效果。

1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的特点

1.1资料管理信息化

以往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存在着人力资源消耗大以及任务比较繁杂等问题,不利于有效提升工作效果,容易导致图书资料损坏或者丢失等问题。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纷纷涌现,促使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逐渐朝着智能化与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图书资料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往的纸质图书资料逐渐变为电子图书的形式。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就可以对图书资料进行相应的分类与管理,在读者提出借阅需求时,工作人员可以快速进行检索,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各种咨询、查询以及调阅等需求。

1.2图书资料管理动态化

在现阶段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图书资料不仅可以通过纸质形式进行保存,还能够以电子图书的形式保存于数据库之中。在此种情形下,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能够依靠图书管理系统及时完成查询、更新以及整理等工作内容,进而完成对图书资料的动态化管理,并且还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与水平。同时,广大阅读者也可以获得良好的借阅体验,依托手机、平板或者电脑等先进的技术设备完成线上查询以及借阅等方面操作。

1.3图书资料管理具有开放性

随着公共图书馆逐渐向大众开放,部分图书资料管理信息也逐渐向社会公开,如以往的图书购进方式主要为采购人员依据相应采购计划开展采购工作,然而这种采购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真正需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极易导致图书馆出现浪费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可以依靠先进的大数据技术获得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图书资料的查询率与借阅率,并且还可以明确哪些图书被长期闲置或者利用率不高,让采购工作变得更加公开、透明。

2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不足

信息管理系统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变革及改进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全面提升图书资料管理效能、消除信息壁垒、丰富图书馆资源结构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全面推进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平台。然而在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方面,我国图书馆却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首先,系统功能模块还不够完善。当前的信息管理系统仅仅涵盖图书借阅、归还、查询等功能,但缺乏更深层次、满足图书馆全面开展业务需求的管理功能,这意味着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还不能充分、全面地嵌入到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难以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的实效性及有效性。其次,“未知项目”处理缺失。通常来讲,在图书馆资源信息化、数字化处理中,经常面临着技术难以识别、匹配的信息,需要进行人工处理及优化,但由于缺乏对“未知”项目的设置,导致很多未被识别的项目不能得到及时、全面、有效地处理。此外,由于缺乏维护信息展示功能,导致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责任、维护责任难以得到追究,不能为后续的系统升级、改造等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

2.2图书馆共享平台建设质量低

在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视域下,我们要持续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多元化、现代化的借阅需求及信息获取需求,全面赋能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及落实。然而在共享平台建构的过程中,图书馆常常面临着共享资源有限的问题,即图书馆的合作伙伴相对较少,不能从用户需求、社会发展及政府战略建设等维度出发,形成一个图书资源共享矩阵。同时,在共享平台建构中,我国图书馆还面临着严峻的技术问题,即如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架构共享平台,如何引入各类标准或要求,确保各地区的图书资源、资料得到及时整合、共享。此外,在共享平台建设中,我国部分图书馆还缺乏持续优化、改进的意识,即只注重运营及管理,而忽视改进及优化,难以结合用户的意见、建议解决共享平台所存在的问题,改进服务模式,导致各类图书馆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2.3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效能不高

在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持续推进图书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改造及优化,需要管理者形成数据思维,突出用户在管理服务中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利用各类数字技术,不断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及内容。然而在现实实践中,我国公共图书馆还面临着用户数据分析不足、个性化服务内容单一及用户参与率低等问题。一是用户数据分析不足。虽然我国图书馆能够借助大数据技术发掘、分析用户的年龄、性格、职业等数据,为其提供专门化、个性化的服务内容,但难以精准描绘用户画像、预测用户需求,难以根据用户所处的场景,提供针对性较高的图书馆图书资料资源。如不能在用户旅游时,为其提供精准的旅游攻略类书籍。二是个性化服务内容单一。当前的个性化服务主要以大数据推荐、借阅提醒为主,还难以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为用户提供智能检索、智能问答等方面的个性化服务。

3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策略

3.1按需求设计信息管理系统

首先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构中,必须具备资料检索与存储功能,在储存各种实体资料、电子资料,方便图书馆员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式进行管理。譬如存储体资料的所属分类区、摆放位置等数据信息,可以方便人们查找相应的图书资料。其次,确保信息管理系统拥有分类匹配功能,以帮助图书馆员准确获取关键词、图书标签等信息,并将图书资料与相同关键词、标签、分类项目,对接起来,切实实现智能分类及归纳的目标。同时,在分类项目设计中,有必要设置“未知”项目,以便系统将难以进行匹配、识别的资料集中起来,进行人工处理。最后,必须具备图书馆资料维护信息展示功能,由于现代信息技术难以维护、更新、优化图书资料,所以还需人工负责资料的日常维护。为方便了解图书资料状态及确定责任人,需要系统自动记录各类维护信息。此外,在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的过程中,我国公共图书馆还要结合图书馆发展需求及实际,构建相应的管理制度、标准及机制,确保各项图书资料管理工作都呈现出标准化、规范化特征,可以确保各项工作都得到顺利、全面、有效地运行。譬如制定借阅管理制度、图书采购及编目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其中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应涵盖备份恢复、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2在线数据共享

公共图书馆可以与其他图书馆甚至一些在线图书平台建立联盟合作机制,共享各自的图书资料。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平台,读者可以在不同的图书馆之间借阅和查找图书,增加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建立一个共享的图书数据库,将自身的图书资料和其他合作图书馆的资料进行整合。这样一来,读者无论在哪个图书馆借阅,都可以查找到全国范围内的图书资源,大大提高了图书利用率。借助互联网技术,公共图书馆可以提供在线借阅服务。读者可以通过公共图书馆的网站或移动应用程序进行图书查询、预订和借阅。图书的电子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阅读,方便读者随时随地获取图书资源。与高校等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共享教育资源。通过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可以将教材、论文等学术资源纳入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管理,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学术支持。这些优化策略可以帮助公共图书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满足读者的需求。也促进了图书资源的共享和合理利用,实现了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3.3构建专业化队伍

为了打造专业化的实施队伍,需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在对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进行信息化管理期间,需要引入多种类型的信息技术。为了在工作中充分应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需要增强自身专业性和综合素质,学会对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保证在整体工作中能实现图书资料的信息化发展。在这种发展情况下,针对公共图书馆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人才需求条件进行分析,为其提出完善的人才培养措施,加大力度对人才进行培养,保证人才信息素养的提升。还需要在公共图书馆内部引入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创建专业的管理队伍,保证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到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也能为整体进步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所以说,人才培养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促进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也能为公共图书馆的长期进步提供强大动力。

3.4实现网络安全管理

保证网络安全管理工作,能促进图书资料的整体安全。公共图书馆在全面进步和发展下,实现网络的安全性,能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执行提供保障,也能获得更为有效的执行意见。在对发展路径进行积极探索过程中,需要引导工作人员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其应用到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还需要对黑客、病毒等带来危害做出具体分析。因此,在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引起对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视,增加安全软件的引用,定期对计算机进行维修和控制,这样不仅能控制其存在的隐患,也会促进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优化进步和发展。

结束语

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是推进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赋能文化强国战略的根本渠道,是满足社会大众多元化、多样化发展需求的重要抓手。在信息化经济视域下,推进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不仅要从技术方面进行改革、优化、重构,还要从模式、体系层面出发,创新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固有模式,全面提升图书管理的实效性。伴随时代的发展,相信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将融入更多新技术,能够广泛应用到社会发展的各领域,持续赋能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芝君.浅析如何做好信息时代图书资料工作[J].文化产业,2022(03):91-93.

[2]段辉,祝嘉欢.信息化背景下纸质图书资料保存方法研究[J].造纸科学与技术,2021(05):61-63.

[3]安相芹.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工作研究[J].时代报告(奔流),2021(08):96-97.

[4]王文杰.试论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J].办公室业务,2021(15):157-158.

[5]宋益琮.浅谈报社图书资料工作的创新发展[J].新闻文化建设,2020(11):38-39.

[6]潘立敏.图书馆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研究[J].品位经典,2019(1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