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央企招标采购管理的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丰五强

中国大唐集团科技创新有限公司 河北省雄安新区 017000

一、现有问题

当前央企在招标采购管理中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采购流程繁杂,审批链条冗长,导致整体执行效率低下,特别是在涉及科技创新类项目或应急物资采购时,过长的审批周期严重制约了项目推进速度,影响了采购响应的及时性与灵活性。其次,信息化水平不足,采购系统尚未完全实现全流程数字化覆盖,部分环节仍依赖人工填报与线下审批,系统数据抓取功能不强、统计分析功能不足,不仅增加了人为干预和差错风险,也制约了采购数据的实时共享和透明度。同类型采购价格未建立有效权威的参考价格信息库。再次,监管机制不健全,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管衔接不紧密,制度执行存在偏差,一些项目甚至存在选择性执行和规避招标的现象,削弱了采购制度的刚性和权威性。最后,供应商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动态评估、信用监测、行业大数据共享、分专业“ 白名单” 管理、履约能力分类等机制,导致履约质量难以保障,潜藏一定的采购风险隐患,影响整体采购效益和项目交付质量。

二、优化路径

(一)简化流程,提升审批效率

优化采购制度这一任务的首要关键环节,是要将存在冗余情况的流程予以精简,应按照采购金额、紧急程度以及项目类型等因素来分类审批操作。同时建立 “ 绿色审批通道” ,在此通道下对于小额采购或者紧急采购的情况,明确适用条件,要把流程进行简化处理,对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授予决策权力。通过将审批节点进行整合,以及对无效或重复流程环节加以清理的方式,来推动审批事项合并处理。而统一制定采购操作模板以及标准化流程指引,进而达成操作规范化与标准化。这种举措所带来的效果,不仅能够提升响应速度,并且还可有效地防止因流程繁琐而引发出来的效率损耗以及责任不清等问题。除此之外,对采购权限做出合理划分并实施分级管理行为,在平衡效率与监管方面有着积极作用,还能够防止权力被滥用。

(二)信息化平台升级与集成

推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这一关键任务对于实现采购管理现代化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过程中应着力打造一个统一的一体化采购管理系统,借助该系统达成从采购立项、计划审批、概算审核,到招标执行、合同签订以及履约验收与绩效评价等在内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模式,进而形成完整的数据闭环。进一步地将电子化招投标、远程开评标以及智能评分系统进行积极推广,通过减少人为干预从而有效提升评标的公开透明性与公正性。此外,在该系统中还应当开发供应商动态管理模块,此模块要能够涵盖准入审核、绩效评分、行业专业能力排名,包括风险预警与自动淘汰等功能,如此便可实现对供应商的全过程、全维度数字管理。同时,还应适时引入大数据分析工具,运用这一工具对历史采购数据、行业对标以及当前行为进行综合性分析,从而及时识别出采购异常操作以及潜在违规行为,达成智能化预警以及精准监督的效果。

(三)完善风险防控与监督机制

构建覆盖采购全周期范围的从“ 事前” 经“ 事中” 再到“ 事后” 一体化监督体系是为防控廉政与业务风险提供基础保障的关键所在。在事前环节中重点应对采购需求的合理性以及预算的合规性展开严格审查,进而保证项目立项拥有充分依据。而在事中阶段则应当由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等职能部门针对重点项目实行动态性质的监管,并且积极介入到高风险的环节当中,从而防止违规行为的出现。至于事后则要落实采购档案的系统化管理工作,以及强化绩效评价与审计问责机制。同步去建立健全供应商的“ 黑白名单” 制度并且接入国家以及行业信息系统中,对存在失信行为的企业实施限制,其参与相关采购活动的机制以此来保障采购活动的公信力。此外,还应当设立采购违规举报相关通道,用来鼓励员工以及社会公众一同进行监督,从而营造出公开、公平、公正的的采购环境。多维度设置大数据预警指标,通过实时自动预警信息,提示管理人员及时核查。

三、实施策略

(一)制度引领,推动标准化建设

制度建设是采购管理改革的基础。国资企业应在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全面修订采购管理制度文件,明确各类采购方式(如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采购等)的适用范围、审批权限及操作流程。构建统一的标准化模板和操作指引,涵盖从采购计划编制、公告发布、评审过程到合同签署及履约评价的全流程,确保操作的统一性与规范性。此外,制度的有效实施还依赖于采购管理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应建立常态化的采购人员培训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制度学习与实操演练,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与执行能力。同时,完善岗位考核制度,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评价体系,形成人人懂制度、事事按流程” 的工作氛围。

(二)信息化驱动,系统化集成推进

智能化、信息化是采购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央企应统筹推进信息平台建设,打造贯通业务、数据、监管三大维度的智能采购系统,借助AI功能,形成数字闭环。具体包括:一是业务流程贯通,实现财务预算、工程前置审批、招标、评标、合同、验收、付款等环节在同一平台无缝衔接;二是数据集成贯通,将采购平台与企业财务、预算、审计、法务等系统对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三是监管功能贯通,在系统中嵌入留痕追踪、智能预警、审计追责等功能,为事中监控与事后问责提供数据支撑。实施过程中,应遵循“ 试点先行、分步推进” 的策略,优先选择基础较好、业务量大的单位作为试点,通过实践验证系统的稳定性与适用性,再逐步向其他单位推广,确保信息化升级工作平稳高效进行。

(三)组织支撑与激励联动

改革推进以组织机制保障作为其核心动力。专项工作组应由采购、纪检、财务、审计、法务、技术等部门共同组成,负责统筹部署优化任务以及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和具体时间节点,而工作进度跟踪与阶段性评估机制的建立被用来对关键环节及其成效展开动态管理,便于及时发现问题且能够迅速调整策略。同时激励机制的建立在鼓励各单位及员工积极参与制度优化和流程改进,对于提出创新建议或者取得明显成效的会予以奖励,还需强化与上级监管部门的沟通协同,使改革措施务必符合政策导向,以争取从制度、技术与资源层面获得持久支持,进而实现共同提升采购管理水平与治理能力的目标。

结论:

通过对央企招标采购管理现状的分析及问题剖析,本文从流程优化、信息化建设和风险防控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优化路径。同时,结合制度创新与技术手段,探讨了优化路径的实施策略。未来,央企应持续深化采购管理改革,强化制度建设与数字化转型,逐步建立规范、高效、透明的采购管理体系。这将有助于提升采购管理水平,推动国有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并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晓东,李辉,王琪.央企招标采购的常见风险及防范对策[J].招标采购 管理,2024,(09):19-21.

[2]李伟,刘冰,晋金鑫.央企国企招标采购中的采购规范化管理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4,(14):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