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两创” 理念下舞蹈编创的守正与创新

作者

陈小艺 翁彬彬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既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清晰指明了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的方向。因此,基于“ 两创” 理念下。我国舞蹈编创需要继往开来,改革创新,在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和舞蹈元素的同时,打破原有舞蹈编创的局限性,增加创新点,使得现有的舞蹈作品更能凸显出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传统和创新的完美融合[1]。

一、“ 两创” 理念与舞蹈创作的内涵

(一)“ 两创” 理念的内涵解读

“ 两创” 理念,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体来讲,是指要对历史中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结合当下时代的特点和需求,将其中具有价值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进行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改造和转换。以新的视角、新的方式,让古老的文化元素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实现传统美学与科技表达的创新性融合。要创作者既深谙传统文化精髓,又能敏锐捕捉时代脉搏,既保留其精神内核,又赋予其适应现代审美的表现形式。让舞蹈创作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舞蹈创作中“ 守正” 与“ 创新” 的辩证关系

守正即尊崇与延续舞蹈传统,其核心在于深度挖掘并坚守传统技艺、风格流派及文化内涵。传统舞蹈凝聚着丰富动作语汇、独特韵律节奏与文化符号,构成舞蹈艺术的核心。精准传承这些传统要素,是舞蹈创作的根基,唯有深悟传统精髓,创新才不会偏离舞蹈艺术的本质。创新为舞蹈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社会发展与观众审美观念的转变,舞蹈若固步自封,必将被时代淘汰。通过创新,舞蹈能突破传统局限,以全新视角和形式展现自身魅力。

在舞蹈创作中,“ 守” 是继承、是保护,“ 创” 是尝试、是突破。守与创本是辩证的关系,然而在艺术创作中, 既要“ 守” 传统,又要“ 创” 突破,这使得“ 守” 与“ 创” 既辩证又统一。守正为创新筑牢根基,确保创作不偏离传统内核与艺术价值;创新则赋予守正新的表现形式与传播路径,激活传统舞蹈的时代生命力。创作者需将二者深度融合,既要扎根传统汲取养分,又要勇于突破创新,方能创作出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气息的精品佳作。

二、“ 两创” 理念下舞蹈创作守正的路径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兼容性和适应能力,这种美好品质要求其落 实“ 两创” 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咏春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蕴含着武术哲学侠义精神,体现中华民族对“ 止戈为武” “ 以和为贵” 的追求。以韩真、周莉亚编创的舞剧《咏春》,正是以这一传统文化为题材核心,通过舞蹈艺术的现代转译,让咏春拳从历史语境中走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从情节结构来看,该剧突破传统采用“ 现代剧组拍摄” 与“ 民国叶问成长” 双时空并行的结构。现代线以影视创作映射当代传统武术传播困境,民国线展现叶问的蜕变,两条线索通过“ 动作镜像”与“ 道具呼应” 交织,以“ 戏中戏” 隐喻传统武术的传承重构;在动作设计上,深度解码咏春拳的文化基因,将“ 小念头” “ 寻桥” 等基础套路提炼为舞蹈的核心语汇,拆解“ 中线理论” (以人体中轴线为攻防核心)、“ 二字钳羊马” (双腿微蹲、脚尖内扣的马步姿态)等技法内核,通过韵律化、意象化的肢体表达,将武术的实战性转化为舞台的审美性。例如“ 黐手” (双人黏手对练)对练被重构为双人舞的“ 力量博弈” ,舞者手臂缠绕如阴阳流转,脚步移动融合现代舞空间切割理念;“ 六点半棍法” 则通过群舞持械的节奏化调度,让棍影与鼓点共振,形成“ 以阵为势” 的装置艺术感,使传统兵器技法转化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舞蹈矩阵。剧中群舞段落中施展的“ 寸劲” 动作,在保留咏春实战特征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的肢体延展与呼吸节奏,以刚柔并济的动态弱化暴力冲突;人物塑造上,该剧摒弃“ 武林高手” 刻板印象,以“ 以舞化武” 解构叶问形象:“ 灯下研拳” 独舞通过细腻动作呈现其专注;“ 咏春式” 日常互动(如递茶时的“ 护手” 动作)将武术融入生活,传递“ 武术即修身” 哲学,让角色从符号化回归真实人性。

舞剧《咏春》通过多维度创造性转化,让咏春拳实现从传统武术到现代艺术的跨越。这种转化既守住咏春拳“ 扶弱守正” 的武德内核,又以舞蹈的现代语汇、叙事创新使其从地域武术升华为具有审美共识的文化符号,实现了传统文化基因在当代舞台的“ 形神俱新” 与精神共鸣。

再看将英歌与街舞融合的成功案例——2020 年广东省音乐舞蹈花会中的舞蹈《英歌魂》。英歌是潮汕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承载着祈福、凝聚乡情的深厚文化内涵,动作刚劲雄浑,其脸谱各异,不同的色彩与图案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性格,如红色脸谱通常象征着忠义、勇敢等,是潮汕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在与街舞融合中,英歌实现了多方面创造性转化。题材突破传统民俗叙事框架,以全新视角诠释文化内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民俗演绎。表演开篇,巧妙运用英歌传统鼓点节奏引入,瞬间营造浓郁的潮汕文化氛围,舞者身着融入潮汕传统元素印花的潮牌服饰,这种传统与现代潮流的结合,既留存文化符号,又契合现代审美。面部妆容则提炼脸谱神韵,简化线条,在传统韵味与时尚风格间实现巧妙平衡,让古老艺术焕发时代生机。

在舞蹈动作融合中,将街舞自由灵动的律动注入英歌碎步与槌击动作。开场以英歌碎步为基底,融合街舞节奏步伐,手臂动作兼具英歌槌击神韵与街舞探索姿态,展现英歌文化的当代转型。高潮部分,托马斯全旋、风车等高难度街舞技巧与英歌对打动作变体交织,象征英歌文化坚守内核、突破困境。结尾处,舒缓鼓点中舞者以英歌经典团结动作收尾,并融入街舞中体现团队协作的元素,英歌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生,成功实现创造性转化。这种创新不仅保留了英歌传统文化精髓,更借助街舞这一现代舞蹈形式,让古老艺术在当代社会绽放新光彩。

在“ 两创” 理念下,舞剧《咏春》与舞蹈《英歌魂》以创新推动传统文化转译:前者以双时空叙事解构咏春技法,通过舞蹈语汇传递“ 止戈为武” 精神,塑造生活化人物;后者融合英歌与街舞,在题材、服饰、妆容及动作体系上突破传统边界,将民俗文化精髓与现代审美结合。二者均以守正为根基,以创新为驱动,展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当代社会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多元路径与活力。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凝练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构成当代中国主流价值内核。“ 两创” 与核心价值观呈双向赋能关系: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深厚历史底蕴,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作为价值导向,规范“ 两创” 实践路径,确保文化创新始终契合主流意识形态。这一双向赋能关系在舞蹈领域得到生动印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便是其中的典型范例。

在题材选择上,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革命烈士李白为原型,通过严谨的历史考据,完整保留地下党潜伏、情报传递、英勇就义等核心情节,确保红色历史题材的原真性。这种对历史事件的忠实呈现,本质上是对“ 爱国” 价值观的守正,将革命者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舍生忘死的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舞台叙事;在动作元素中,舞剧将古典舞的韵律与现代舞的力量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 谍战舞蹈” 语言。如用精准而敏捷的手势表现情报传递的专业严谨,以急促却沉稳的步伐展现地下工作者在危机四伏环境中的专注与果敢,生动刻画了地下党员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使“ 敬业” 精神在充满张力的舞蹈动作中具象化;剧中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也诠释了“ 友善” 价值观。通过李白与兰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与同志间相互扶持的战友情谊,展现出革命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联结。在弄堂生活场景中,邻里间的互助、群众对地下工作者的掩护与支持,也体现了团结友善的社会风尚。这些情节打破了传统谍战题材的冷峻基调,以温暖的情感叙事传递出友善、团结的力量,揭示了革命胜利背后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与无私奉献,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友善的价值追求。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 守正” 为创作基石,通过严谨考证历史原型、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红色题材舞剧的真实性与价值导向。“ 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 从题材的历史还原到舞蹈语言的创造性转化再到情感刻画的升华,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向当代艺术形态的转化过程,为创作提供了将守正与创造性转化有机结合的范例。

三、“ 两创” 理念下舞蹈创作创新的路径

(一)探索多元化表现形式

探索多元化表现形式是“ 两创” 理念下舞蹈创作创新路径之一。在“ 两创” 理念的指引下,舞蹈创作的创新不仅需要突破题材限制,更需在表现形式上大胆尝试科技赋能,打破传统舞蹈局限性。全息投影技术、动作捕捉技术、多媒体投影等数字技术等技术,正成为未来革新舞台呈现的重要手段。

例如,全息投影技术通过三维虚拟影像与真实舞者的同台互动,构建人景交融的沉浸式艺术空间,这种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不仅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更通过借助数字化技术形成特效,延伸传统舞台的物理边界拓展舞台表现力,这有利于实现观众与表演的双向互动,重塑舞蹈艺术的观演关系;动作捕捉技术同样值得关注,该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舞者动作数据,转化为数字信号用于驱动虚拟角色或特效,在舞蹈表演中虚拟角色与舞蹈演员二者可共同演绎,构建出奇幻的视觉场景,实现真实与虚拟的融合。还有多媒体投影技术,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巨幅《千里江山图》的动态投影与舞者肢体语言的交织,将静态的传统绘画转化为动态的舞台叙事,使观众在虚实交织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同时,实时投影技术进一步捕捉舞者动作,经数字化处理后投射于背景,形成舞蹈的视觉延伸,强化表演的互动性与艺术张力。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手段的有机融合,为"两创"理念在舞蹈领域的实践提供了创新范式,也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二)培养创新型舞蹈人才

培养创新型舞蹈人才是“ 两创” 理念下舞蹈创作创新路径之一。在“ 两创” 理念指引下,舞蹈人才培养需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局限,以实践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培养体系。通过开展科技赋能教学,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动作捕捉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入舞蹈教学。例如,借助 VR 技术构建敦煌壁画乐舞场景、烟雨江南园林等多样化虚拟空间,让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强化肢体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实时分析学生动作轨迹,通过数据反馈进行精准的个性化指导,提升训练效率。

并且通过 AI 辅助创作与训练,引入 AI 创作工具,如 AI 舞蹈编创软件能基于学生输入的主题、音乐、情感等元素,快速生成多元舞蹈编排方案,为学生开拓创作思路。同时,AI 动作分析系统可实时监测学生的舞蹈表现,从动作精准度、节奏把控、情感传递等维度进行智能评估,实现高效的个性化训练。

建立舞蹈专业人才立体化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环节,其转型与创新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传统的舞蹈评价带有 一定的主观性,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中共中央、国务院 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 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 。数字技术为舞蹈教学评价提供了新视角和工具,推动教育评价进入了第五代改革。[8]将创新理念贯穿舞蹈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既深植传统文化根基、又具备广阔国际视野与前沿创新能力的舞蹈人才,推动“ 守正”与“ 创新” 在传承中落地生根,为舞蹈艺术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舞蹈领域的发展务必要紧随时代发展的号召,创作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创新的新型舞蹈模式。“ 两创” 理念下的舞蹈编创,本质上是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的艺术实践。守正,要求创作者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对原有文化的精华部分进行创造性传播,通过形式创新激活文化内在生命力。结合时代要求和发展需求,赋予文化以时代特征,并利用现代化手段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守正为创新提供文化根基,利用创新为守正注入活力,让传统元素在当代舞蹈领域中焕发新生。而因为受到时间和篇幅等方面的限制,在针对两创理念下舞蹈编创守正和创新的研究过程中,仍然会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在今后需要紧密结合两创理念,将该理念贯穿到舞蹈编创的始终,了解舞蹈编创与两创理念之间的关联性,使得舞蹈编创的分析更具有时代感,也更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两创理念在今后能够真正落地,在守护传统舞蹈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能让舞蹈编创领域焕发生机,寻求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 李岩.创新思维视域下舞蹈编创发展路径探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 40(3):106-109.

[2] 林扬帆,董亮图.守正与创新:由《一条大河》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当代转换[J].舞蹈,2022(2):90-93.

[3] 程梦娜.当代审美视角下文化馆舞蹈编创的创新思考[J]. 2024.

[4] 武小文.新媒体环境下舞蹈编创形式的创新探索[J].尚舞, 2022(11):71-73.

[5] 方茹.民族舞蹈创作中"守"与"创"的个人实践[D].云南艺术学院,2023.

[6] 陶诚,刘海栋图.走进守正创新的民族舞剧新时代[J].舞蹈, 2020(1):40-42.

[7] 王伟.新时代舞蹈编导应有的创新精神[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20.

[8] 康欣欣, 张红军, 乜勇. 数智赋能舞蹈教学变革的理念、场景和路径[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