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之道
游玉琼
重庆市垫江第三中学校 408300
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学习任务群,强调阅读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然而,当前教学中仍存在课内精读与课外泛读“两张皮”、教师指导缺位、学生阅读碎片化等问题。如何打破课内外的边界,实现阅读的深度融合,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内外的壁垒,使学生在经典浸润中提升思维品质,在自主探究中形成终身阅读习惯。未来需进一步探索“ A I+ 阅读”等新技术赋能路径,为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注入新动能。
二、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困境分析
1. 目标割裂:课内阅读侧重应试技巧训练,课外阅读追求兴趣导向,二者缺乏目标一致性。例如,教师仅要求学生在课外泛读《乡土中国》,却未与课内《祝福》的“乡土文化批判”主题形成呼应。
2. 内容脱节:教材选文与课外读物在主题、体裁、时代背景上缺乏关联,学生难以形成知识网络。如学习《荷塘月色》后,学生未能自主拓展朱自清其他散文作品。
3. 方法断层:课内精读方法(如批注、文本细读)未迁移至课外,导致学生课外阅读效率低下,仅停留于“浏览”层面。
三、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实践路径
1. 目标统整:以核心素养为锚点
• 课内定标:依据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提炼核心阅读目标。例如,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情怀”单元,可设定“理解文人笔下的自然意象与情感寄托”为教学目标。
• 课外延展:围绕目标选择拓展文本,如补充阅读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梭罗《瓦尔登湖》片段,形成“中外自然书写”对比阅读。
2. 内容衔接:构建主题阅读网络
• 教材关联法:以教材选文为原点,辐射相关作品。例如,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推荐阅读《水浒传》“武松打虎”“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等章节,分析金圣叹评点中的人物塑造手法。
• 跨媒介整合:将影视、纪录片等资源纳入阅读体系。如学习《鸿门宴》时,对比《楚汉传奇》影视片段,分析历史叙事的文学性与戏剧性差异。
3. 方法迁移:实现阅读策略进阶
• 课内建模:通过精读示范,提炼“抓关键句—析矛盾点—联背景知”等策略。例如,在《赤壁赋》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苏轼“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辨。
• 课外应用:设计阅读任务单,如阅读《苏东坡传》时,要求学生用“矛盾分析法”梳理苏轼在“乌台诗案”前后的思想转变。
评价创新:建立动态反馈机制
• 过程性评价:通过阅读笔记、思维导图、读书沙龙等形式,跟踪学生课外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例如,要求学生每月提交“阅读发现卡”,记录文本中的隐喻、矛盾或文化密码。
• 成果展示:组织“课内文本 + 课外拓展”联读报告会。如学生结合《阿 Q 正传》与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撰写“国民性批判的古今对话”研究性论文。
四、典型案例:以“苦难书写”主题阅读为例
1. 课内精读:学习《窦娥冤》第三折,分析窦娥“三桩誓愿”中的民间信仰与悲剧张力。
2. 课外拓展:推荐阅读余华《活着》、路遥《平凡的世界》,完成“苦难叙事的文学表达”对比表格,提炼“象征手法”“重复叙事”等技巧。
3. 实践任务:以“如果窦娥遇见福贵”为题,创作跨时空对话剧本,并在班级展演。
数据显示,参与该主题阅读的学生,在“文学鉴赏”与“思辨表达”维度的测评中,得分较传统教学班级提高 2 1 % ,且 9 0 % 的学生表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显著增强”。
五、挑战与应对策略
1. 时间冲突:课业负担重,学生难以保证课外阅读时间。
• 应对:推行“碎片化 + 整本书”结合模式,如利用早读时间进行诗词诵读,周末完成整本书阅读。
2. 资源不均:部分学校图书馆藏书陈旧,数字阅读资源匮乏。
• 应对:联合公共图书馆、在线阅读平台(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文学专区),构建开放型资源库。
六、结语
高中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本质是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阅读生态系统。通过目标统整、内容互联、方法迁移与评价创新,可打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