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达拉皮科拉十二音创作中的调性色彩

作者

胡政

安徽师范大学 241000

一 、作曲家介绍

(一)达拉皮科拉及其创作

意大利首位采用十二音技法的作曲家路易基·达拉皮科拉,创作以声乐作品为核心,歌剧尤为重要,代表作有独幕歌剧《囚徒》《夜航》、合唱曲《囚禁之歌》《解放之歌》等,这与意大利作为歌剧发源地及歌剧的重要地位密切相关。

作为杰出的十二音体系作曲家,他打破该体系的德国风格桎梏,依自身审美重新诠释以实现新表现意图:与维也纳前辈通过强化半音抑制传统调性不同,他更系统处理半音以强化调式—自然音性基础,且转向系统处理整体半音性的过程循序渐进,音乐整体特征无本质变化,如早期《沉默的合唱》仅偶尔用音高序列控制旋律半音因素,《颂歌三首》中序列也仅担旋律角色并与非序列三和弦伴奏结合,直至 1942 年才创作首部真正十二音作品《萨福片段五首》,为祖国音乐疆域的重新定义发挥重要作用。

( 二 ) 达拉皮科拉音乐风格的形成

达拉皮科拉的音乐风格融合了印象主义、新古典主义、后浪漫主义尤其是表现主义等多流派的影响,对第二维也纳乐派的青睐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他早期深受德彪西影响,1921 至 1924 年甚至停笔专研其作品,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才关注到勋伯格与威伯恩。受威伯恩纤细抽象且具感染力的音乐吸引,他于40 年代开始采用十二音创作,在继承威伯恩严谨思维的同时,因早期对德彪西的崇拜及自身对旋律的热爱,将旋律因素融入序列中,还擅长融合十二音音阶、半音阶与自然音阶,使音乐始终保有调性与抒情因素,其创作风格也因此被称为“新威伯恩主义”。

二 、《歌德之歌》序列设计

笔者首先从十二音角度分析达拉皮科拉套曲《歌德艺术歌曲》的音高结构,以确认12 个音级的特定排列顺序及序列间结合关系。该套曲第一首为单簧管伴奏女中音歌曲,用复调手法创作,第四小节加入人声,其原型序列为P5 :F、B、C、A、D、bD、bE、bB、E、bG、bA、G ;是作曲家以简单手段塑造复杂关系网络的典型例子,随作品展开,复杂多层次结构嵌入表面简单框架中。第二首为女中音与B 调单簧管合奏,可分两部分,人声原型序列为P8 :#G、A、G、F、B、E、D、bE、bB、bG、C、#F。

(一)序列的设计

作曲家会根据作品的需求来设计序列,唯有精心设计的序列才能适配其创作中的细节与风格,且具备发展空间。达拉皮科拉的音乐音响效果与“后韦伯恩主义”十二音作曲家的主流作品有明显差异,序列设计原则不同是重要原因之一,他设计序列时带有调性思维,而韦伯恩等作曲家则刻意规避形成调性的可能。

序列原型的设计决定全曲发展线索,以这部作品为例,达拉皮科拉所谓调性贯穿全曲的呈现,无论用何种手段,本质都由原型决定。又因他创作以声乐为主,而声乐作品对序列有“可唱性”要求,所以其序列设计更贴近传统音乐中“主题”的特性。此外,该作品伴奏部分 1-3 小节,三个声部互补形成完整十二音序列RI3,可见伴奏声部主要是截断原型序列作为音高材料进行发展。

(二)《歌德之歌》中的复调思维

达拉皮科拉除在调性音乐中开拓序列主义写作手法外,还偏爱“复调思维”织体形态。对位是古老的音乐表现手法,自中世纪奥尔加农起便在音乐史中占据地位,20 世纪序列音乐及“新维也纳乐派”作曲家也将其视为重要创作手法。达拉皮科拉对序列音乐中卡农形态的专注不逊于其他序列音乐作曲家,他 1932年曾提出,赋格虽常被视作古老技法,但如今除传统写法外,还可运用现代甚至无调性方式创作,且赋格作为音乐形式有始有终,复调作为原则则无时限。

在其序列音乐创作初期,他尤其偏爱应用卡农,常将横向序列音高组织方式与复调织体形态融合,在复调原则下创作序列音乐,并通过交替循环或混合使用正格卡农与变格卡农,避免过度重复带来的单一感,推动音乐进展,如《歌德之歌》第二首便采用卡农手法,第 1 小节从“自由”序列原型起句,伴奏声部第8 小节以相同速度、旋律方向及音高作答句严格模仿再现,形成正格卡农。

 

例 1

三、序列的调性因素

郑英烈在《序列音乐写作基础》中指出,十二音体系认为,一个音阶大部分音的连续出现、连续三个音构成大、小三和弦、连续四个音构成属七和弦、连续四度上行或五度下行构成传统终止式低音进行,这些条件均可构成调性因素。达拉皮科拉的作品虽无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那般明显的和弦与音阶进行,但细究便会发现,其作品无论横向还是纵向,都蕴含着复杂的调性关系。

1、纵向结合的调性因素

以《歌德之歌》第二首为例,其第1-3 小节使用原型P8 序列,第1 小节第三拍起,人声先唱序列前三个音#G、A、G,这三个音暗示导音到主音的倾向,蕴含 a 小调调性,加上后三个音及休止后出现的第七个音 D,组成 a 小调不完整音阶,剩余音则构成不同调性和弦(见例2)。

 

例2

2、横向与纵向结合的调性因素

该作品从第 7 小节进入调性活跃阶段,不同声部横向与纵向形成复杂调性关系:第 7 小节序列 I9 的前几个音可组合成 大调的 D Ⅶ 7 和弦,呼应该序列蕴含 大调的特点;第 10 小节纵向分析能构成 C 大调属七和弦。因作品采用卡农复调手法,第 8 小节起伴奏声部原样再现原型序列,故该声部也带有 a小调和bD 大调的音阶特点,以上便是该作品横纵结合的调性因素(见例3)。

例 3

四、结语

十二音是 20 世纪影响最深远持久的创作技法之一,1923 年勋伯格首部十二音序列音乐作品的成功,标志着新音高组织方式的形成,经早期理论探索与实践,它最终突破“调性”这一重要音乐要素,实现了创作中的调性解放。达拉皮科拉在漫长创作生涯中,既吸收不同流派创作理念,又坚持探索新技术,其在十二音作品中融入调性以赋予抒情性的做法,正是他兼容并蓄且保留独特个性的体现,而《歌德之歌》作为他十二音与调性结合的作品,也展现了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音乐的完美融合。

姓名:胡政 ,性别:男 ,出生年月:2002.05.10,民族:汉 ,籍贯: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学历:在读研究生,学校:,学校邮编: ,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